管理智慧 07-30
从舔狗到毒舌:品牌说话的风格变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导读   

在用户被赞美疲劳所包围时,偶尔对消费者的调侃,反而成了一种品牌讨喜的方式。从 Wendy's 到小米,从江小白到钉钉,那些敢于调侃消费者,调侃自己的品牌,正在构建一种新的人格关系。

  作者 | 刘国华

  原创出品 | 管理智慧

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有些品牌不走寻常路了?

以前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都是崇尚顾客就是上帝,各种跪舔。恨不得消费者打个喷嚏,客服都要递张纸巾过去。

但这几年,好像有点不一样了。有些品牌开始反着来,不仅不舔你,还敢调侃你,甚至 " 骂你 "。结果用户不但没人生气,还有人笑嘻嘻地喊:" 这品牌我爱了。"

最有代表性的要属温迪(Wendy's)2018 年那场 #。温迪是美国的三大汉堡连锁品牌,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玩了一把 " 嘴臭狂欢 ":一个花生品牌,被他们说成 " 混合坚果里最讨人厌的那个 ";有网友想当模特,被劝 " 你就算了吧 "。这种 " 攻击型幽默 ",结果反倒火得一塌糊涂,转发、点赞一大堆,粉丝一天涨 35 万。

你以为这只是温迪一家在玩?瑞安航空(RyanAir)在 TikTok 上整天拍视频调侃乘客、吐槽航班延误。国内很多品牌也是如此,调侃或者自嘲层出不穷。尽管都还很克制,但是你能看得出品牌说话的风格在变。

这么做不怕得罪消费者吗?为啥骂顾客,反倒能圈粉?

调侃凭什么能成品牌利器?

其实这事早有理论支撑,不是企业瞎玩。

1998 年,波士顿大学的 Susan Fournier 就提了个概念,叫消费者 - 品牌关系(Consumer-Brand Relationship),她的意思大概是:我们对品牌的情感,其实就像对待朋友一样。

▲ Susan Fournier 为波士顿大学教授,当今最活跃的营销学者之一

朋友是啥?是能跟你说点真话、讲点人话的角色,而不是只会对你说 " 感谢支持 "" 您辛苦了 " 的工具人。尽管《庄子 · 秋水》中有说:"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但在消费者心理中,人与物却有着天壤之别。

这就涉及到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品牌的人格化(Anthropomorphism)。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 Nicholas Epley 等人在 2018 年对人格化下的定义是:把人类特质加到非人类身上。你看个轮胎人(米其林)、听 Mac 广告,都觉得他们像个 " 人 "。这时候,品牌就不再是个 Logo,而是个有性格、有脾气、有话语权的 " 朋友 "。

讲到这,你就能明白:调侃就是最快的人格化捷径。

你没事不会跟冰箱开玩笑吧?但你会和朋友打趣。品牌一旦开始调侃你,你下意识就把它当人了。而人与人之间,才能建立起信任关系。

这个观点,2001 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达契尔 · 凯尔特纳(Dacher   Keltner)教授也说过。他研究了调侃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发现调侃(TEASING)其实是一种 " 善意挑衅 "。情侣间、朋友间、上司和下属之间,甚至父母和子女之间,都有这种沟通方式。而中国人也不陌生,调侃其实是我们的一种亲密信号,表面看是损你,实际是 " 你懂我 "。

品牌调侃就是这么一个路径——它让品牌像 " 人 ",然后让你觉得这个 " 人 " 懂你。

调侃为什么让消费者 " 有感觉 "?

这不是玄学,而是心理机制真起了作用。

心理上,调侃能带来 " 意外感 "。大家都习惯品牌一本正经地说 " 用户至上 ",突然来一句:" 你这咖啡点得像凌晨三点醒着找意义的人 ",你大脑马上就亮了。因为人类有个本能:一旦遇到意料之外的东西,就会想搞懂它。而搞懂这个东西的第一步,就是人格化它。也就是说,调侃能激活我们对人类社交的认知模式。

这就带来一个很重要的结果:品牌从工具变成朋友。

杜克大学的 Demi Oba 等人在 2025 年还专门做了研究(发表在顶刊《消费者研究杂志》),他们的 11 组实验结果表明:调侃式品牌更容易被消费者人格化,而且能形成更强的自我 - 品牌联结(Self-Brand Connection, SBC)。

普通幽默让人觉得品牌有趣,但调侃式幽默能让你觉得 " 这个品牌懂我 "。两者之间差了一整个朋友圈的互动量。

当一个品牌让你产生 " 你懂我 "" 你是自己人 " 的感觉时,它不仅卖产品,更在卖关系、卖身份。

品牌调侃是糖,也是刀

说到这,有朋友可能要问了:那是不是以后做品牌都上嘴开怼?" 你丑你先吃 "" 你穷你别买 ",照这个路子整不就完事了?

没那么简单。调侃这事,玩得好是 " 人味儿 ",玩不好就是 " 傲慢 "。

调侃,本质上是一种 " 带边界的冒犯 "。像是跟你关系好的人,损你一句 " 你又迟到了 ",你可能一笑了之;但要是刚认识的人这么说,你大概率白眼都翻到天上去了。正如美国社会学家欧文 · 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 1959 年《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指出的那样:" 所有人际行为,都是在演一出需要恰到好处的戏。" 但这个戏,必须有 " 度 "。

▲欧文 · 高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营销学界把调侃分成两种——亲社会调侃(prosocial teasing)和反社会调侃(antisocial teasing)。

第一种,调得舒服——亲社会调侃

就是朋友之间那种轻轻拍一下脑门的损。像茶颜悦色说 " 长沙人都喝腻了,建议外地游客别排队 ",你一听就知道是开玩笑,没人真信长沙人不喝自家奶茶了吧?

或者江小白那句:" 你没那么多观众,不用那么累。" 乍一看像是在揭短,其实是种 " 懂你 " 的表达。

这种调侃说白了是一种信号:我敢开你玩笑,是因为我了解你,而且我知道你不会介意。

这种调侃方式很适合做情感链接,它不像 " 舔 ",更像是打哈哈时突然被戳中内心," 你丫怎么懂我这么多 "。

第二种,调得过火——反社会调侃

这就不是开玩笑了,是找打。

比如美国某电信品牌做广告:" 你还在用 A 品牌的网?那你一定是上世纪脑子。" 结果评论区炸锅,不光 A 粉怒了,普通网友也一顿开喷。

这事给我们一个提醒:人可以自嘲 " 我胖 "" 我懒 "" 我穷 ",但不能接受你指着鼻子说 " 你胖 "" 你懒 "" 你穷 "。

调侃的界限,其实就像撩妹时的 " 情绪测试 " 一样,撩得好是情趣,撩不好就是性骚扰。玩得转是高情商,玩不转是社死。

所以品牌调侃不是 " 敢骂 ",而是 " 懂骂 "。

怎么把调侃这把刀用出玫瑰味?

明白了调侃这东西不能乱玩,接下来就是企业该怎么用、怎么落地的问题了。我拆成几个建议:

弄清楚哪儿不能碰

什么叫不能碰?就是触犯消费者逆鳞。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

文化差异:西方那套自黑、讽刺,在中国不一定能用。比如西方人可以开身材玩笑,中国人可能觉得你在羞辱他。

身份敏感: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统统是高风险地带。

心理状态:有些人神经质、容易焦虑,对 " 玩笑 " 敏感得很。

总之,就是要先测温度,再调侃,不然容易直接爆炸。

掌握一个比例——调侃的糖咸比

调侃就像做饭,要咸中带甜。过多挑衅就变毒舌,没底线;太软又成舔狗,毫无个性。建议:

用自嘲引出调侃,比如 " 我们是最好的备胎 "(红米 Note),你先把自己扔地上,别人就不好意思骂你。

加上明显的 " 玩笑标记 ",比如搞笑语气、表情包、卡通角色等,降低攻击感。

多用 " 我们 / 有人 / 过去的你 " 这些中性对象,少用 " 你 " 字开头,这能大幅降低冒犯度。

不一定要怼用户,挑对目标更重要

很多品牌一开始就犯了方向错误,把火力全开对着用户 " 放炮 ",结果打着打着把用户都赶跑了。其实调侃目标可以有三类:

自己:自黑、自嘲,雷军 "Are you OK" 就是经典案例。

现象:比如调侃 " 开年第一顿饭是泡面 ",你说的是现象,用户自然容易带入。

对手:轻点火、打点闹,不直接骂名,反而容易成为段子。

钉钉当年被学生一星差评,没出来骂 " 你们懂个屁 ",而是搞了个求饶视频 " 五星好评求你了 ",萌哭网友。打得漂亮,玩得高明。

看清自己是谁,别演错人设

不是每个品牌都适合调侃。你是卖保险的、搞医疗的,天天嘴贫损人,那叫玩火。你是卖潮牌、卖饮料、搞电竞的,来点调侃才不突兀。

还有就是关系阶段。新品牌刚起步,别急着调侃,消费者还没跟你熟呢。就像第一次约会上来就开黄腔,哪怕你是段子手,也可能被拉黑。

所以调侃得看时机、看身份、看气质,不是谁都能 " 嘴臭得体 "。

别只顾自嗨,要盯着用户反应

调侃之后一定要监测用户情绪。现在工具很多,比如情感分析软件、评论情绪监测插件,甚至后台的点赞转发评论趋势也能看出来效果。如果发现用户反馈变冷、留言开始变负面,那就得调整了。别怕收回,不好笑就先闭麦,留条活路。

结语

这个时代,品牌要想被看见,靠的不再是广告砸钱,也不只是讲故事了。而是要讲人话。

调侃,是一种高级的人话形式,它背后是品牌在尝试 " 做人 "。一个会调侃的品牌,是敢把自己当 " 人 " 的品牌。它不装、不端、不怕笑话自己,也愿意跟消费者说点掏心窝子的段子。

调侃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 " 懂 ";不是为了引爆话题,而是为了建立关系。如果品牌能做到 " 你说,我笑 ",甚至 " 你损我,我还想再听几句 ",那说明你已经成功从一个 logo,变成了 " 一个人 "。

  —— · END · ——  

作者|刘国华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品牌与传播事业部负责人,专注品牌建设与企业文化、企业史与企业家思想,常年为多家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本作者近期还有如下文章推荐阅读▼

你明明被柜姐蔑视了,为何还是买了一堆?

品牌的 " 街灯法则 ":在场、在地、入心

为什么我越来越反感 " 元宇宙 "

为什么 " 感受 " 是通往深层变革的钥匙?

从势能到动能:品牌的自传播原理

To B 公司做 To C,90% 都死在第一步

致雷军:俯首反思,抬头向前

做大企业的生意,就得有被 " 盘剥 " 的觉悟?

流量为王到产品为本:品牌未来的底层逻辑

小米们的困局:面对网络恶评,企业该选择沉默还是积极回应?

推荐北京大学课程,详情请点击下方图片查看▼

华夏基石咨询集团

※ 咨询服务领域   ※

战略丨营销丨研发丨生产丨运营丨品牌

企业文化丨组织人力丨 AI 应用

中国领先的实战型、陪伴型咨询服务机构

地址:北京中钢国际大厦 A 座

咨询合作:15611565916

咨询合作扫码

衷心感谢读者朋友们的阅读和订阅《管理智慧》,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我们的最新推送,敬请星标本公众号,及时分享有价值的原创文章,共同推动中国企业管理的高质量发展。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美国 航空 庄子 米其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