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07-30
从电影《南京照相馆》想到贵阳阿嘛照相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当灯光渐暗,电影院银幕上出现《南京照相馆》里那间被战火包围却又承载着无数希望与抗争的小照相馆时,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了同样命运多舛的贵阳阿嘛照相馆。诞生于战火中的照相馆,以特有的方式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

电影《南京照相馆》将人们带回 1937 年的血雨腥风寒冬,南京,在日军的铁蹄下陷入了无尽的黑暗。吉祥照相馆,本应定格幸福温馨,却成了百姓们躲避战火的避难所。邮差阿昌、照相馆老板老金、龙套演员林毓秀 …… 这些平凡无奇的小人物,因命运安排而汇聚于此。他们被胁迫冲洗底片,却意外发现日军屠城的罪证。那一刻,恐惧与愤怒在心中交织,他们没有退缩,凭借着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开始了惊心动魄的 " 罪证保卫战 "。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让人难以忘怀:阿昌在暗房里紧张地冲洗着照片,每一张底片显影后都是触目惊心的场景——堆积如山的尸体、被屠杀的无辜百姓、侵略者狰狞的笑容 …… 如同利刃持续刺痛着他的心。而在照相馆外,侵略者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危险随时可能降临。阿昌的手微微颤抖着,眼神却无比坚定,他深知,这些照片是日军暴行的铁证,是不容篡改的历史真相,他必须保护好它们。

同样是在 1937 年,广东彭氏四兄弟怀揣梦想来到贵阳,在大十字开设了 " 阿嘛照相馆 "。" 阿嘛 ",这个在广东客家话中意即惊喜、肯定的词,寄托着他们对照相馆的美好期许。凭借着先进的进口设备、热情周到的服务和精湛的摄影技术,阿嘛照相馆迅速在贵阳走红。每逢过年,这里总是涌动着穿新衣喜气洋洋拍 " 全家福 " 的人们。戏剧家田汉、画家徐悲鸿、电影明星胡蝶等名人,也曾在这里留下珍贵的影像。胡蝶还亲笔为阿嘛照相馆题写牌名。

然而,1939 年 2 月 4 日,18 架侵华日军飞机突袭贵阳上空,对以大十字为中心的繁华商业区进行狂轰滥炸。一时间,贵阳城火光冲天,爆炸声震耳欲聋,百姓们四处奔逃,哭声、喊声交织,整个城市陷入了一片混乱。曾经热闹非凡的阿嘛照相馆在这场浩劫中被炸毁,那些记录着贵阳城市变迁、百姓生活点滴的相片,在大火中化为灰烬。但阿嘛照相馆并没有就此消失,经历了短暂沉寂后,1939 年端午节,阿嘛照相馆重新开业,以坚韧不拔的精神继续书写精彩故事。

在阿嘛照相馆的光辉岁月里,最引以为傲的摄影作品是为遵义会议会址拍摄的经典之作。上世纪 50 年代初,为拍摄红色纪念馆重要资料,阿嘛照相馆摄影师彭万里、彭一凡带着相机、胶片和冲洗药水奔赴遵义市。两名摄影师通过走访调查,努力寻找最佳拍摄视角和拍摄时机,经过十几个昼夜拍摄了上百张胶片,最终精心制作的遵义市全景和遵义会议会址照片通过新华社发稿。这张经典照片让阿嘛照相馆与红色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成为阿嘛照相馆的 " 镇馆之宝 "。

从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从胶片相机到数码摄影,时代在飞速发展,摄影技术也日新月异,但阿嘛照相馆始终坚守初心,为贵阳市民留下最美好的影像记忆。

上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照相对很多人来说还颇为 " 奢侈 ",那时,没后期制作的数字技术,更没有美颜滤镜。为了让照片中的人物形象趋近完美,阿嘛相馆摄影师掌握了用颜料为照片 " 化妆 ",用刀片为闭眼人像 " 开眼 " 等 " 绝招 ",以精湛手工修像技术,为无数人记录下人生中的重要时刻。

上个世纪 80 年代,贵州的第一张彩色照片在阿嘛照相馆诞生。此后,照相馆不断更新设备,引进先进技术,从黑白转机到彩色转机,再到彩色数码环绕转机。如今的阿嘛照相馆,最多可拍摄 3000 多人的集体照,并能保证 3000 人中无一人 " 闭眼 "。凭借这样的技术实力,每逢本地召开重要会议或者举办重大活动,阿嘛照相馆都会应邀拍摄集体照,为相关活动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

如今,阿嘛照相馆依旧坐落在贵阳市的中华北路上,复古的橱窗式门头,玻璃橱窗里面挂着熟悉的老照片、手写信笺纸、福字背景墙 …… 走进这里,来者仿佛穿越回到旧时光。而每逢新春佳节,来这里拍摄全家福的人仍然络绎不绝。

正如电影中的南京照相馆,贵阳阿嘛照相馆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而后者更是贵阳历史文化变迁的见证者、城市记忆的传承者。在它的镜头里,有贵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历史的波澜壮阔。它用一张张照片,谱写了一曲关于贵阳的光影诗篇,让岁月的芬芳在相纸上永恒绽放。

作者 陈常青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