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汽车 07-29
车圈,谁是雷军的信徒?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当小米 SU7 与 YU7 以现象级姿态闯进汽车赛道后,传统车企一睹 " 跨界玩家 " 的流量统治力。与此同时,车圈也掀起了一场关于 " 雷学 " 的深度解构与集体效仿。

从创始人 IP 运营、情绪价值、价格预期管理,到服务体验等多个维度," 雷学 " 正渗透进车圈的各个环节。

正如 " 每枚硬币都有两面 ",对流量渴望的背后是各家车企对销量的焦虑。当流量红利褪去,企业苦心经营的营销盛宴,能否转化为持续稳定的销量增长,才是关键所在。

流量是催化剂,产品力才是内核。因此,车企要打造从 " 单款爆品 " 到 " 品牌长青 " 的常态,需要的是能够通关的 " 硬创新 "。

" 与其多发脾气,不如多发视频 "

这个夏天的车圈堪称 " 神仙打架 ",从小米 YU7、小鹏 G7,再到理想 i8、乐道 L90 等,近来密集上市的重磅车型几乎承包了所有流量。

有意思的是,从新车预热期的 " 悬念式海报 " 到发布会上的 " 参数可视化 " 话术,雷军当年带火的 " 互联网式营销方法论 ",如今已悄悄渗透进各家车企的宣传基因里。

7 月 25 日,理想汽车董事长兼 CEO 李想在抖音上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条视频。视频中,李想贡献了自己的名场面," 你先听我讲完,听我讲完 "。截止到 7 月 28 日晚,李想已在抖音发布了三条视频,粉丝已超过 14W。

图片来源:抖音 @李想

此前,李想就曾在微博上透露," 很多人建议过让我学习雷总,走到台前,通过视频和大家‘面对面’交流。" 彼时,李想表示自己在认真考虑。如今来看,这是已经想通了。

在第一条抖音视频中,李想更是不忘自我调侃," 与其多发脾气,不如多发视频 "。

学习雷军,走到台前和用户交流的,不止李想一人。此前,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已经在微博上开了视频专栏,叫做 " 何小鹏汇报 ",用这种形式达到和消费者面对面,目前已进行到第二期。在 7 月 18 日上传的视频中,何小鹏甚至表示,为了向小鹏 G7 的 Ultra 车主汇报进展,还专门准备了一套 PPT。

不难看出,李想与何小鹏此举,正是由雷军掀起的 " 创始人直面用户 " 浪潮的后续。此前,当雷军跨界进入汽车圈,无论是车圈大佬还是消费者,无一不被雷军和小米汽车的营销所折服。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更是曾在一次媒体沟通会上表示,一定要培养长安汽车自己的 " 雷布斯 " 和 " 余大嘴 ",长安的流量差很多。

而长城汽车更是有团队专门负责董事长魏建军的直播相关工作。此前在 7 月 23 日上午,魏建军发文称,长城汽车 35 岁生日,跟高管们拍了一张大合照。在大合照中,一辆低趴跑车赫然其中。此举被外界认为长城汽车官宣了超跑项目,也引来了博主调侃," 整个汽车圈都在学雷军的皮。只有魏建军学到了精髓 "。

图片来源:微博 @魏建军

从车圈掀起打造创始人 IP 热潮,到车圈大佬通过各种形式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这一切转变的背后,是小米汽车用销量数据书写的 " 破圈宣言 "。

" 在汽车市场中,小米 YU7(3 分钟 20 万辆订单)真的是一个神话,甚至被说是一个童话。" 何小鹏如此评价。有了小米 YU7 的 " 珠玉在前 ",其他车企的大定数量多少都有点儿黯然失色。

" 创始人直面用户 " 的浪潮,从创始人 IP 发展到生态协同,正在车圈形成连锁反应。当小米汽车用互联网思维重构汽车营销逻辑时,其他车企创始人也敏锐地意识到:在信息高度透明的时代,企业领导者亲自下场与用户对话,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

绕不过的情绪价值、预期管理

" 不要和雷军比营销,我们比不过他的。" 这句话出自另一位互联网大佬——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之口。

小米进军汽车圈后,至今为止,仅仅发布了两款车型:小米 SU7 于 2024 年 3 月 28 日上市、小米 YU7 于 2025 年 6 月 26 日上市‌。然而,这两款车型的销量已经达到了很多车企望尘莫及的地步。

然而,同样的路子不同的人走,不一定都行得通。比如,此前哪吒汽车 CEO 张勇公开表态称要向雷军学习营销,但却频繁 " 翻车 "。

因此,如果车企老板的个人 IP 还未得以建立,就贸然跟进 " 雷军式 " 营销,那么大概率不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还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 我宣布,小米模仿大赛里,小鹏今晚得了冠军。" 在 7 月 3 日小鹏 G7 发布会之后,有不少消费者发出如此感慨。预热很久的小鹏 G7 一共三个配置,价格为 19.58 万 - 22.58 万元,但预售价和正式售价整整差了 4 万。不难看出,小鹏已经把小米的预期管理 " 薅 " 了过来。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此外,在此前小鹏 G7 的发布会上,消费者感受到了一些似曾相识的 " 套路 "。何小鹏以更生动的方式,来介绍 G7 的空间、安全、底盘等其他产品特点,而不像以前那样只堆参数。比如,学雷军夸特斯拉 Model Y,但自己的车更加优秀;管理消费者价格预期,为消费者提供情绪价值、做周边产品等。

在 G7 发布会上,何小鹏多次提到 " 情绪价值 ",在接受采访时更是表示:" 做车的左手要有科技,右手要有技术。品质是基础,情绪是高度。"

他表示,要做成一个大众的产品,要把品质,科技、颜值平衡好;但要做成小米 YU7 那样的 " 童话 ",离不开情绪价值的加持," 要做一个超级产品经理,需要把情绪价值要学得好一点 "。

可以看到,造车以来,小鹏充分展示了保持开放和持续 " 迭代 " 的互联网基因,不但发布会风格增加了 " 雷式 " 元素,也在不断进行 " 鹏式 " 反思。

图片来源:微博 @XP- 何小鹏

" 理工男 " 何小鹏如今在营销、情绪价值等 " 软实力 " 上向雷军靠近。不过,也有行业人士建议,小鹏汽车的智驾是技术标签,但不够感性,从建立铁杆粉丝群体的角度,何小鹏应该有更个性的表达。

如今,在新车上市发布会上,情绪价值已经成为绕不过去的一个词语。李想在 7 月 18 日表示要向小米 YU7" 致敬 ",在同一个地方开发布会。李想更是询问粉丝:要不要多讲讲情绪相关的内容?情绪也是用户价值之一。据悉,理想 i8 的预售价为 35 万 -40 万元,将于 7 月 29 日正式公布售价。

喧嚣散去,如何从流量到销量

在汽车圈 " 雷学 " 盛行背后,其实是各家车企对销量的焦虑。车圈对雷军的关注,本质是对 " 行业变革方法论 " 的渴求——在电动化红利见顶、智能化竞争加剧的当下,雷军带来的不仅是一款新车,更是一套 " 用互联网思维重构汽车产业 " 的操作系统。

彼时,小米 YU7 车型 3 分钟大定突破 20 万台,1 小时大定 28.9 万台。作为对比,去年 3 月上市的小米 SU7 上市 4 分钟大定破万,上市 24 小时大定 8.9 万台。

图片来源:小米汽车

" 可能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奇迹。" 在小米 YU7 发布会后,雷军看完后对着大家说道。

作为小米汽车的第一款车型,小米 SU7 首战告捷。上市 14 个月,小米 SU7 销售 25 万辆,成 20 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冠军。2024 年 11 月 13 日,其第 10 万辆车型下线,仅用时 230 天,创最快纪录。

在雷军看来,SU7 成功有三点原因:一是北京营商环境和产业基础好;二是智能制造先进,产品质量与安全性获好评,工厂满产后每 76 秒就有一台 SU7 下线,月产能达 28000-29000 台;三是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形成 " 小米方法论 "。

因此,车圈对 " 雷学 " 的效仿,或许是拥抱一种更贴近用户、更高效、更具生态想象力的造车范式。

李想的视频、何小鹏的 PPT、朱华荣的 " 雷布斯 " 之叹,都是向新思维靠拢的信号。

年初,雷军在跨年直播活动中,对小米汽车项目的投资规模进行了详细的澄清。他透露,小米在汽车研发领域的投入已经超出了公众所知的 100 亿,实际投入超过 130 亿,且这个数字还涵盖了工厂建设、员工薪酬等多项开支。截至目前,小米汽车项目的总投入已接近 300 亿。

小米的 10 亿级用户生态、300 亿研发投入、76 秒每台的制造效率,这些 " 台下十年功 " 才是流量转化为销量的核心密码。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 2025 年上半年 " 成绩单 ",1-6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696.8 万辆和 693.7 万辆,同比增幅均超 40%,这意味着今年上半年销售的每 10 辆新车里,就有 4.5 辆是新能源汽车。

李想入驻抖音的首条视频通过 " 听我讲完 " 的自嘲式回应,将过往争议转化为个人 IP 记忆点,涨粉突破 14 万,并迅速启动了系列短视频,直接为新车上市引流。这种 " 创始人 - 产品 - 用户 " 的闭环运营,正成为新车造势的一种策略。

不过,当喧嚣散去,能留在牌桌上的,永远是那些既懂 " 情绪价值 ",更守 " 品质底线 ";既追 " 爆款节奏 ",更筑 " 技术壁垒 " 的玩家。

长期主义者,需找到自身底气与节奏

营销或许能制造一时的声量高峰,但真正支撑企业穿越周期的,永远是那些 " 看不见的底盘实力 "。比如,规模化交付的硬基建、稳定可控的供应链韧性、可复制的产品迭代节奏,以及能与用户形成情感共振的品牌价值。

这些才是企业从 " 流量狂欢 " 沉淀为 " 销量常态 ",最终实现理性增长的核心竞争力。

图片来源:理想汽车

在公开场合,多家车企负责人也多次表达了对流量的清醒认知。

" 有的品牌,车还没开,流量就爆了;车真上路了,才发现体验稀烂。" 这是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在一次论坛上的现场发言。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昊也曾表示:" ‘我是全网车圈粉丝量最少的董事长’,这个话时时刻刻提醒我不要追求粉丝量,而要追求企业产品的品质、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一点点地把品牌建起来。

目前来看,新能源车企的营销很关键。对于这些车企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把车卖出去,订单要多,销量要好。对于很多车企来说,当新车倒在第一趴,就会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导致销量上不去。

不过,如果仅仅意识到流量重要性,却未触及组织架构、供应链响应等底层变革,或许会导致陷入 " 学皮不学骨 " 的尴尬。

行业正在回归理性。这揭示了 " 雷学 " 的终极启示——流量是催化剂,产品力是内核。车企的 " 硬创新 ",才是从 " 单款爆品 " 到 " 品牌长青 " 的通行证。

值得注意的是,李想在借助流量为理想 i8 造势背后,是其为推自家首款纯电 SUV 理想 i8 准备的额豪横 " 嫁妆 ":理想的 " 九纵九横高速超充网络 ",平均 152 公里就有一座理想超充站。

此外,何小鹏也在视频中频繁汇报小鹏汽车的最新进展。比如,小鹏首个海外智造基地已经正式投产,首台印尼本地化生产的小鹏 X9 已正式交付到印尼车主手里等等。

车圈,为何要做雷军的信徒?这一设问背后,实则是对雷军所代表的 " 互联网思维 " 在汽车行业适用性的深度叩问。

从小米 SU7 的爆款表现到 " 科技公司造车 " 路径的热议,雷军式打法正在被行业重新审视——不是要成为 " 信徒 ",而是要学习其将用户思维、高效迭代与生态协同融入汽车产业的底层逻辑。

当车圈大佬们在镜头前模仿雷军的话术,当 " 情绪价值 " 成为发布会的高频词,或许行业更需要清醒地认识到:

" 雷学 " 的本质不是流量玄学,而是一套以用户为中心的 " 效率革命 " ——它用互联网的 " 快 " 打破制造业的 " 慢 ",用生态的 " 广 " 弥补单品的 " 窄 ",用数据的 " 实 " 替代经验的 " 虚 "。不过,真正的行业变革,从来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借鉴中找到自己的节奏。

结语: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需要雷军式的创新火种,更需要将火种转化为持久燃烧的产业底气。毕竟,用户记住的不只是 "3 分钟 20 万台 " 的神话,更是每一次踩下电门时的安心、每一次 OTA 升级时的惊喜,以及每一个品牌对 " 长期主义 " 的坚守。这些,或许才是 " 雷学 " 留给车圈最珍贵的启示。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雷军 李想 何小鹏 抖音 长城汽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