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为 3A 景区五年后,高陵场畔农耕文化生态观光产业园终于难以为继了。
近日,一份《高陵场畔农耕文化生态观光产业园转让公告》登上热搜,宣布将以 7600 万元的价码转让 " 西安市高陵区国瑞生态观光产业园有限公司 " 的 100% 股权。而其运营的主力项目,就是高陵场畔农耕文化生态观光产业园。" 传承农耕文明,活化历史基因 " 的核心定位终究没能落地," 打造国内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农耕文化综合体 " 的宏伟目标也就此烂了尾。
▲高陵场畔项目转让情况(图:网络)
说白了,就是累了,玩不动了,想找人接盘了。
仔细捋一捋高陵场畔的各项参数,它似乎不应该凉得如此之快:
论地理位置,它位于高陵区通远镇仁村,距离西安主城区不算太远;论竞争强度,跟西安市区、秦岭南麓那乌泱泱一大堆景区相比,高陵场畔几乎是西安北部仅有的一个有特点和代表性的景点,并不存在激烈的 " 内卷 ";论门票价格,高陵场畔收费不过 10 元,在当今的大环境下基本属于白菜价;论内涵丰富,这里占地 320 亩,博物馆、美食街、游乐场、垂钓园应有尽有;论政策红利,其处于西安 " 北跨战略 " 核心区,坐拥渭北万亿级工业走廊与滨水景观带的双重辐射,理论上并不用为流量发愁,也曾有着数十万人次的年接待游客量 ...... 但残酷的现实就是:它真的撑不下去了。
那么,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 民俗村 " 这一概念由来已久,不过它真正爆火,大概也就是最近十来年左右的事。
民俗村在陕西的崛起,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2 年。当时随着王全安执导,张丰毅、张雨绮、吴刚、段奕宏等主演的电影《白鹿原》全国热映,之后的数年间,西安周边一下冒出五六座 " 白鹿原 " 主题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20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挤满了挂着 " 白鹿原 " 招牌的民俗村、影视城、农业园 ......2016 年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正式开门迎客,开业当天涌入 12 万人,仅一座茶楼的日营业额就破了七位数,雇了三个收银员都累到手抽筋。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图:网络)
那么,这样的场景持续了多久呢?五年?十年?
答案是只有三年—— 2019 年 8 月 9 日,蓝田县人民政府通告: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景区即日起暂时关闭,升级改造。这一 " 升 " 就是一去不返,2020 年 3 月 7 日,景区发布公告称:3 月 12 日起对该项目实施拆除。2021 年,彼时坟头草已经丈二高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还在《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上被当成典型点了名。
如今,性质相近的高陵场畔似乎也不可避免地要走上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老路。后者隐入尘烟的原因,据透露是 " 开业后人气一路下滑,不得不拆除 ",现在看看高陵场畔被公开转让拍卖,大概率也是景区的经营情况不容乐观。
陕西有着类似遭遇的景区还包括将军山古镇、张家窑、簸箕掌村、重泉古镇等等,大都是从 " 人潮涌动 " 到 " 富不过三载 ",民俗村集体面临的寒冬,值得我们深思。
民俗村举步维艰的现状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好像一直找不到一个标准的答案。
费用显然不是理由,否则你没法解释那些门票上百元甚至数百元的主题乐园如陕西的乐华城、华夏文旅、丝路欢乐世界,外地的上海迪士尼、北京环球影城都是天天人头攒动,从来没人喊退票,也从来没人抱怨票价太贵,而只收 10 块钱的高陵场畔却乏人问津;
地域似乎也很难背这个锅,高陵场畔距离西安市区大约只有 40 公里,自驾的话一小时左右就能拿下。更不必提当地为了它还专门修路、建停车场、开通旅游专线,随着近年来城区的不断北扩,地铁 10 号线也已经直接通到了高陵区。总之,高陵场畔跟 " 交通不便 " 之类肯定是不沾边;
▲高陵场畔大门(图:网络)
说 " 民俗文化 " 这个 IP 本身不够热门,也不大有说服力。毕竟高陵场畔隔壁的袁家村玩的也是相同的路数,但人家可是在刚刚过去的 2024 年刷出了 " 接待游客 950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 12 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 15 万元以上,农产品年销售额超 5 亿元,带动 3000 余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辐射周边上万名农民实现增收 " 的爆炸式成绩单。既然同为关中民俗主题,高陵场畔为何就混得如此惨淡?
直到有人听到了当地村民的一句吐槽:" 喔卖滴都四一样滴凉皮肉夹馍,谁还愿意来第二次?" 方才感到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陕西的这些民俗村," 同质化 " 现象实在是太严重了。
民俗村正在成为当今文旅界最尴尬的存在。作为各种 "XX 文化综合体 ",宣传的口号个个喊得震天响,让你觉得不去转一圈简直如同犯罪。但另一方面,当你去了之后,除了在里面的那些 " 网红打卡点 " 摆个 pose,拍几张照,发个朋友圈之外,你很难在参观的过程中体会到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这就是事实:现在的很多民俗村,都兼具 " 抹除记忆 " 的神奇功能。具体表现为:当你结束了在其中的游玩,走出民俗村的大门,会惊奇地发现这里没有任何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记忆点,好像自己从未来过这里。
不用怀疑你的记忆力,你是真的去过这些地方,这些地方也是真的没有啥值得记住的。
▲高陵场畔农耕博物馆中展出的清嘉庆年间的马车(图:网络)
高陵场畔就是这种 " 记忆大消除术 " 的三次元投射:游客走马观花逛完在西安随处可见的仿古建筑,吃两碗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的油泼面,再玩几把全国连锁的 " 无动力游乐场 ",你会发现所谓的 " 关中民俗文化 ",其本质都是从流水线上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无论 " 关中特产 ",还是 " 特色非遗 ",在任何一个民俗村里,包括西安的街头巷尾都是随处可见,没有新意,自然没法吸引来客流。
2017 年 4 月,西安启动了 " 第一批特色小镇申创工作 ",一个月后的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又提出要建设一批 " 产、城、人、文 " 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特色小镇,形成支撑西安 " 大发展、大突破、大跨越 " 的 " 新增长极 "。年内就公布了第一批 35 个 " 创建类特色小镇名单 " ——但遗憾的是:它们都存在 " 特色缺失 " 的毛病。
西安首批公布的 35 个特色小镇中,有近 1/3(10 个)都是 " 旅游文化类 ",这就很让人挠头了。胚子几乎是千篇一律:先圈一块地,然后在上面弄几座仿古建筑,然后就可以打着 " 民俗文化 " 的旗号开张大吉了。大家来这些地方转一圈,看到的、听到的和尝到的都是大差不差,很快就会产生审美疲劳,之后直接用脚投票,实践证明什么叫 " 走了就不想来 "。
无论高陵场畔还是早已凉透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陷入的都是这种 " 文化缺失 " 的泥潭——你兴冲冲地慕名而来,本以为能来一场沉浸式的历史、文化、民俗、修养之旅,实际体验到的却是刻板、廉价和俗气,把各种复制品、预制菜和义乌小商品整合成 " 民俗文化 ",毫无亮点可言。
这些民俗村现在还能存在的意义,大概也就仅限于名声和噱头了。
民俗村之于文旅行业,就像很多人吃的汉堡炸鸡这些垃圾食品一样,很顶饱,但你要拿营养价值来说事,那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民俗也好,文化也罢,在现在的民俗村身上,所起到的作用仅限于打鸡血,刺激产生的肾上腺素过几个小时就会慢慢减弱。这就是为什么从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到高陵场畔,民俗村虽然都曾经一度惊艳亮相,但最后总是逃不过后劲不足乃至销声匿迹的宿命。
▲高陵场畔(图:网络)
当然成功的民俗村也不是没有,西安人的眼皮子底下就有一个绝佳的正面材料袁家村。但真正懂的人都知道,袁家村的成功,靠的不是 " 文化 ",不是炒作,不是喊口号,而是 " 内功 " 的修炼:商家挂牌子发毒誓 " 若掺假让子孙受穷 ",旁边就附着村委会的食品安全监管电话——游客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人家心里门儿清。
有人调侃,说西安的特产就是各种 " 袁家村 ",这些所谓的民俗村,除了仿古建筑的风格稍有差异外,其他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区别。诚然,袁家村作为成功的案例,值得大家效仿和借鉴。只可惜截至目前,绝大多数人都只学到了袁家村的一点点皮毛,可以说是形似而神非。只靠着和近些年兴起的 " 亲子农庄 " 雷同的游玩体验或者跟袁家村模式类似同质化的 " 民俗小吃一条街 ",对越发追求 " 个性化 " 和 " 情绪价值 " 的现代人是不具备足够吸引力的。
或许,像泡沫一样砰然破裂的,并不只是高陵场畔,也不是整个民俗村的产业链,而是那种把钢筋水泥包装成 " 情怀 " 贩卖的投机心理。
来源 / 今西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