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陕西 07-30
【网观西安】告别“棍棒式教育”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今年 5 月,杭州一位年仅 9 岁的围棋少年,因长期遭受父亲的打骂式管教,最终在心理重压下选择极端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本应充满无限可能的生命,就此结束,这一悲剧令无数人感到愤怒与痛心,同时也再次引发公众对家庭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

" 打是亲,骂是爱 "" 棍棒底下出孝子 ",这些传了一代又一代的传统养育观念,长期以来被许多家长奉为教育的 " 真理 "。但在今日看来,这样的观念不仅早已落后于时代,更可能成为孩子身心伤害的源头。

在许多家庭中," 棍棒式教育 " 似乎总是披着" 为孩子好 "的外衣。仿佛一句 " 我是为你好 ",就能成为动用暴力的借口。

" 棍棒底下出孝子 "这句流传已久的俗语,折射出中国几千年来家长制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在封建时期,权威至上、尊卑有序以及 " 父为子纲 " 等思想都是儒家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与老师作为 " 权威 " 的代表,被赋予天然的惩戒权,在那个缺乏对儿童心理认知的年代,打骂就成了最直接、最简单的 " 教育 " 方式,通过威慑与压制去塑造一个 " 听话 " 的孩子。

进入现代社会,原本这些落后的教育方式本应被时代所淘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棍棒式教育 " 至今仍在不少家庭中延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父母对教育的焦虑与不安。面对日益激烈的升学竞争和社会压力,许多家长感到无力和焦躁,当孩子的表现不达预期时,他们往往会将情绪转化为责罚和暴力。

另一方面,部分家长本身缺乏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情绪管理能力,加之自身童年也曾是被打骂教育的受害者,于是就将暴力等同于 " 有效管教 " 并且延续下来。与此同时,社会舆论中仍有 " 打是亲、骂是爱 " 的落后观念,也进一步纵容了这种教育方式的延续。

那么,那些打着 " 为你好 " 旗号的 " 棍棒式教育 ",真的能让孩子变得更好吗?现实给出的答案令人痛心。

近年来,由 " 棍棒式教育 " 引发的悲剧屡见不鲜。今年 3 月,仅因孩子睡觉太晚,母亲对其进行施暴,最终导致孩子不幸离世;5 月,一位父亲因儿子打游戏充值,用电线抽打致其重伤,酿成生命惨剧 ……

即使没有酿成生命悲剧," 棍棒式教育 " 也往往会在孩子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2018 年河南省栾川县的 " 拦路打老师事件 " 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案件中的常某,正是因当年遭受了老师的体罚和羞辱,成年后选择以极端方式报复曾经的施暴者。

" 拦路打老师事件 " 图源:网传视频截图

事实上,许多被体罚的孩子,并没有因打骂管教而出人头地,反而因为缺乏自尊与安全感,在成长中屡屡碰壁。同时,也可能在未来自己当家长时,重复使用相同的行为,成为下一代的 " 棍棒传人 "。

更严重的是,"棍棒式教育" 很容易激化亲子矛盾,使得本该温馨的家庭变为 " 控制与反抗 " 的战场。一旦亲密关系遭遇信任危机,孩子会变得越来越难以沟通,甚至走上极端之路。

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指出:惩罚虽然可能在短期内抑制某些行为,但它无法真正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如果长期身处缺乏正向激励的教育环境,反而容易催生逃避、撒谎甚至攻击性行为,最终孩子学会的不是 " 成长 ",而是 " 对抗 "。

所以我们必须警醒:暴力不是教育的唯一方式,长期的暴力行为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教育需要的是理解,是引导,而不是压制和征服。

改变教育方式并不是要放弃管教,而是要懂得区分暴力管教和适当的家庭教育惩戒。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未成年人学校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任海涛表示,对于儿童的错误行为,确实需要给予适当惩戒。儿童不仅需要正向的鼓励,也需要负向的惩戒来为其明确行为的界限。但是对儿童的惩戒应当以 " 负向压力 " 的形式呈现,例如严肃的批评、罚站等。只要能够给儿童造成心理压力、深刻的记忆即可,并非只有使孩子遭受身体痛苦才是有效的惩戒方式。1

所以,家长必须要转变过去 " 棍棒底下出孝子 "" 不打不成器 " 等陈旧的观念。教育从来不是谁拳头硬谁就有理,父母要做的不是掌控孩子,而是应当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帮助他们自我成长、自我觉察、自我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明确提到,要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遵循家庭教育特点,贯彻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2 这一法律不仅为家庭教育划定了红线,也为广大父母树立了正确的育儿导向。在新时代的教育语境中,唯有科学、理性、温和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托起孩子的未来。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而是独立的个体。父母的一言一行,深刻影响着孩子未来面对世界的方式与态度。倘若以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只会在亲子关系中种下隔阂与对抗的种子,使家庭逐渐失去应有的信任与温度。

真正有效的教育,应当建立在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理解和尊重之上,通过理性、耐心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孩子在规则中学会成长。

最后,愿每一个家庭都能用爱构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愿我们的社会在一次次反思中,变得更加文明与温暖。

资料来源:

1. 痛心!1 个月内 3 起生命悲剧," 棍棒式教育 " 毁了多少孩子?

https://mp.weixin.qq.com/s/R3i1e1DrdnJWZIAsIYwtHg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qtxgfl/202110/t20211025_574749.html

来源 / 网观西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