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值得买 07-27
OPPO造车,六年布局终见分晓?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作者:好运爆棚开心熊

2019 年,深圳的一场技术大会上,OPPO 创始人陈明永撂下一句狠话:" 如果汽车厂商做不好,OPPO 就亲自造车!"

时隔六年,当小米 SU7 月销逼近 3 万辆、华为 " 问界 " 系列横扫市场时,这句被尘封的宣言突然被推至台前。OPPO 的汽车计划,早已不是 " 是否入局 " 的疑问,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 " 阳谋 "。

01 蛰伏六年,OPPO 的造车暗线

- 顶层布局悄然启动 2021 年,陈明永带队突访宁德时代总部,与乘用车事业部总裁朱威闭门密谈,同期考察中汽研实验室,甚至传出 "OPPO 汽车事业部落户成都 " 的消息。内部人士透露,软件工程副总裁吴恒刚亲自面试自动驾驶人才,而从小鹏汽车挖来的首席科学家郭彦东,已组建百人研发团队。

- 专利库里的汽车版图截至 2025 年 5 月,OPPO 提交的汽车相关专利超 60 项,涵盖三大领域:

- 防撞黑科技:暴雨中通过 LiFi 光通信精准传输车距数据(专利号 CN112140988A);

- 寻车技术:车灯与照明设备光信号交互,定位精度秒杀 GPS;

- 5G 革新:信用卡大小的 5G 模组,功耗直降 40%。这些技术,已悄然植入理想、蔚来、比亚迪等车企的合作车型中。

02 " 不造车 " 的表态与 " 造车 " 的实锤

2025 年 7 月,OPPO 中国区总裁刘波公开声明:" 聚焦手机生态,不涉足造车 "。但市场对此反应微妙——

- 技术渗透已达千万级市场 OPPO 的闪充协议(VOOC)已装进 1000 万辆国产车,平均每 4 台车就有 1 台支持该技术;车机互联方案 "OPPO 智行 " 覆盖理想、比亚迪、上汽等品牌,实现无感解锁、手表控车、跨端投屏等体验。

- 全球专利合作破局 2025 年 6 月,OPPO 与德国大众签署全球专利许可协议,将 5G 通信技术植入大众 ID 系列与奥迪 Q6 e-tron。大众 CTO 直言:" 这为我们省下 3 年研发周期 "。

03 底牌:OPPO 的 " 降维打击 " 优势

对比依赖融资的造车新势力,OPPO 的底气来自硬实力:

- 现金流碾压:未上市的手机业务年盈利超百亿,造车资金零压力;

- 生态捆绑:6 亿 ColorOS 用户可无缝联动车载系统,上汽名爵 MG4 已首发 OPPO 智行生态;

- 制造预案就绪:成都基地保留完整造车产线规划,对标小米超级工厂;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 500Wh/kg。

04 战略推演:复制华为路径,但更 " 克制 "

OPPO 的造车逻辑与华为高度相似:先赋能车企,再伺机下场。

- 拒绝 " 生态内卷 ":不同于小米的整车制造,OPPO 选择与车企共建技术标准。例如牵头成立 " 智慧车联开放联盟 ICCOA",联合长安、吉利等打通车机协议,避免华为模式下的主导权之争。

- 用户痛点优先:其数字车钥匙技术打磨近两年,实现 " 手机近车无感解锁 ",看似简单却需攻克安全认证、系统兼容等难题。这种务实风格,让车企更愿向其开放底层接口。

05 倒计时:OPPO 汽车的临门一脚

2025 年 5 月,"OCAR" 商标的注册曝光,被视为 OPPO 造车的重启信号。咨询机构 Counterpoint 指出:中国科技企业将在 2030 年掌控车联网 70% 核心专利。若 OPPO 选择亲自造车,其首款车型或具备三大基因:

1. ColorOS 智能座舱:复刻手机流畅交互,整合手表、耳机等 IoT 设备;

2. 5G+LiFi 安全网络:极端天气下仍保障车路协同;

3. 闪充生态延伸:车载 80W 无线快充,兼容手机协议。

结语:一场 " 蓄力 " 与 " 时机 " 的博弈

OPPO 的造车计划,始终在陈明永 " 要么不做,要么做擅长之事 " 的框架下推进。六年蛰伏,技术专利、供应链合作、用户生态均已就位。当小米点燃市场、华为定义标准后,OPPO 的入局或将重塑竞争维度——不再局限于 " 谁造车 ",而是 " 如何重新定义智能出行的融合体验 "。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 别惊讶某天醒来看到 OPPO 汽车发布——你以为是突然,其实它已准备了六年。"

本文来自什么值得买网站(www.smzdm.com)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oppo 专利 华为 小米 宁德时代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