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宝,一名不只懂保险的理财博主 ~
意料之中,保险的预定利率又要下降了,就在未来一个月左右落地。
讲真,从业 8 年,我是万万没想到会经历这么多次的下调。
先是从 4.025% 降到 3.5%,
然后从 3.5% 降到 3.0%、2.5%,
现在又要从 2.5%,进一步降到 2.0%,
平均每 2 年就一次…
而往前 8 年,预定利率仅仅调整过 1 次而已,稳如泰山
为啥我一入行,变化这么大?
说到底,还是碰上了大环境巨变。
一方面,自 2018 年之后,国内经济增速换挡,逐步告别高速增长阶段,开始以 " 保 5" 为目标。
当整个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开始下降,势必会通过一连串的反应,传导至整个资本市场。
进而导致,融资成本难以支撑,各种固收类资产收益率下降。
而保险公司把保费收到手里之后,恰恰主要配置的就是债券这类固收资产。
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降低了,给客户的自然也得降低,否则就会亏本。
另一方面,国际环境变迁与外部冲击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口罩问题冲击,俄乌冲突,中美摩擦…
保险作为三大金融支柱之一,承载了数亿人的保障和资产,必须要变得更加稳健才行。
关键时期,绝对不能捅出大篓子。
咋办?
产品方面,要尽快从 " 高保底 + 低浮动 ",往 " 低保底 + 高浮动 " 的模式转变。
说得直白点,给客户的保证收益,不能像过去那么高了,以后尽量把收益设置成浮动的分红。
赚得多就多分点,赚得少就少分点,风险也让客户承担点。
相当于是让客户,从 " 债主 " 转变为 " 股东 "
所以,保险的预定利率一降再降,甚至还出现了现在的动态调整机制,同时分红型的产品占比变高,固定收益型的产品变少了。
是好事吗?
站在投保人的角度,给我的保底收益越来越少了,当然不是好事。
谁不想找个 " 高底薪 " 工作,旱涝保收?
但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看,还是利大于弊。
避免保险公司无效内卷,疯狂承诺给不了的 " 高保底 ",前人收单,后人暴雷,搞臭整个保险业。
这些年监管处理的烂摊子太多了,前有安邦人寿,后有恒大人寿、华夏人寿,要是再多来几个,真受不了。
再加上存款和国债的收益,都已经下调 N 次了,保险的要是再不下调,资金只会更加疯狂的往锁定期更长的储蓄险涌,更不利于社会上的资金流通。
所以综合考虑,不降不行!
……
关于预定利率动态调整的机制,就不跟大家展开细讲了。
大伙儿只需要记住,它会动态监测我们的LPR、银行定存利率、国债利率。
只要这几个指标在降,预定利率就会自动跟着下降,虽然有一丢丢滞后性。
反之,如果指标涨了,预定利率也会跟着往上涨。
只不过,在目之所及的未来,概率是比较低了。
所以往大了说,这不是一个周期的波动,而是一个时代的转身…
很多人以为,预定利率下调,影响的主要是储蓄险、理财险。
其实不然,只要是长期保险,不管是理财型的还是保障型的,都会受影响。
其中就包括了我们熟知的,寿险和重疾险。
相比来说,寿险还好,因为在保障方面,我一直以来推荐的都是定期寿险为主,而非终身寿险。
比如我买的很多都是,交 30 年保到 60 岁。
这样可以用最低的保费,把需要承担经济责任的重要阶段,覆盖好。
100 万保额,30 岁男性,每年的保费 1102 元
期间万一因为疾病或意外不幸走了,直接按保额 100 万赔给家人。
虽然精神上的打击无法弥补,但不至于要卖房、卖车,生活难以为继。
不瞒大伙说,我自己忧患意识比较强,从工作开始就陆续配置了四五百万额度的定期寿险。
就是担心哪天突然走了,不能给父母尽孝、老婆要苦哈哈还贷款、女儿上不起学…
当然,从保费上涨幅度来说,受影响更大的是终身重疾险,涨幅在 20% 左右。
其中,少儿终身重疾险,由于保障期更久,涨幅甚至要达到29%左右
目前成人重疾险,基本都要五六千,少儿重疾险两三千,再这么涨一波,真的难顶…
所以还是那句话,既是为了自己的保障,也是为了少花点钱,该买的还是趁早买。
最后避免大家选择困难症,罗列下推荐产品,每个品类我都只放一个王牌做参考。
有需要的,点击下方对应小程序,即可查看、咨询、投保——
1、成人重疾险
2、少儿重疾险
3、定期寿险
4、增额终身寿
5、快返型年金险
6、养老型年金险
当然,产品并不局限于以上这些,像重疾险更是得结合个人健康状况综合考虑。
有需要的,最好在产品页面的右下角点击[],让我们专人协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