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 " 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 ",这一表述被置于 " 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 框架下,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推进融资平台出清等任务并列,标志着资本市场政策重心从短期维稳转向长期竞争力建设。
从 2023 年 " 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 " 的应急式施策,到如今将 " 吸引力 " 与 " 包容性 " 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核心抓手,政策逻辑的深化不仅回应了当前经济转型的现实需求,更凸显了资本市场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定位升级。在全球资本再平衡、国内经济结构升级的关键节点,这一政策信号的释放,或将重塑市场生态,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为何此时强调 " 吸引力 "
此时强调提升资本市场吸引力,是新一轮产业升级、全球资本竞争以及提振市场信心等内外部环境交织下的必然选择。
从服务国家创新战略视角看,需通过提升资本市场吸引力来破解 " 硬科技 " 融资瓶颈。生物医药、半导体等领域具有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的显著特征,与传统资本市场 " 短期回报导向 " 存在天然矛盾。科创板虽为未盈利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但私募基金仍面临退出难题——一级市场投资周期普遍达 3-10 年,长周期领域退出更难,导致 " 募投管退 " 循环不畅,资本 " 不敢投、不愿等 " 的心态制约创新链前端供给。
更深层矛盾在于创新投入与资本耐心的错配:硬科技企业研发强度高,但传统退出机制难以匹配技术突破的不确定性,常导致企业在技术转化关键期面临资金链风险。在此背景下,制度包容性与资本耐心性的双轨改革具有战略必要性,唯有打通资本循环堵点,才能让资本市场成为创新链的 " 加油站 ",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可持续动力。
从全球资本竞争视角看,当前正处于国际资本布局重构的关键窗口期。2025 年上半年美元指数创 1973 年以来最大跌幅,非美资产配置价值凸显,但中国资本市场尚未充分释放吸引力——尽管 A 股估值不足标普 500 的一半,外资持股比例仍不足 5%,远低于成熟市场 15%-30% 的平均水平。这种 " 估值洼地 " 与 " 配置不足 " 的矛盾,本质是制度型壁垒制约了资本流动效率,如对冲工具匮乏使国际投资者难以有效管理风险敞口,跨境结算差异增加交易成本,部分领域准入限制则削弱了市场包容性。
在全球资本争夺白热化的背景下,若不能破除这些制度堵点,不仅会错失本轮全球资金再平衡的战略机遇,更可能在科技产业资本竞争中陷入被动。当美国通过产业政策引导资本回流、欧盟以规则优势吸引绿色投资时,中国资本市场必须以制度型开放构建竞争优势——这既是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内在要求,更是在大国博弈中掌握金融主动权的战略必需。唯有通过规则接轨增强政策确定性,才能将估值优势转化为资本聚集能力,让中国市场成为全球长期资本的 " 稳定锚 " 而非 " 过路站 "。
从国内市场信心传导视角看,资本市场是激活内需与提振经济信心的关键枢纽。2025 年上半年,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速(2.5%)显著低于工资增长(5.7%),持续赚钱效应缺失仍在制约财富效应释放,导致消费增长内生动力不足。更深层影响在于,资本市场低迷会形成 " 信心传导负循环 ":企业股权融资成本上升制约扩产投资,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压制风险资本供给,进而削弱创新驱动能力。
历史经验表明,资本市场稳定向好时,不仅能通过财富效应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如美国 1990 年代牛市期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 1.2 个百分点),更能通过降低股权融资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激发企业投资信心与创新活力。若不能扭转长期资金缺乏、机构投资者占比偏低等结构性问题,资本市场既无法有效提振内需,更会削弱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与市场预期稳定性。
构建提升股市吸引力的 " 四梁八柱 "
要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需以资产端、资金端、制度端的系统性改革为核心,辅以风险防控的 " 压舱石 " 设计,形成协同联动的政策闭环。
资产端,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是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的核心根基。优质上市公司是市场价值的源泉,其稳定的盈利能力、透明的治理结构与可持续的成长潜力,直接决定投资者回报水平,是吸引长期资金入市的基础。同时,上市公司质量的整体提升能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引导资本向科技前沿、产业升级领域聚集,形成 " 优质资产供给—资金流入—估值中枢上移 " 的正向循环。
从政策措施看,上半年 A 股并购重组活跃度提升,政策通过引导资源向科技主导型企业集中优化存量结构;注册制深化中 " 包容与监管并重 " 的改革思路,既为具备核心技术的未盈利企业提供融资通道,又通过明确监管红线避免标准放松;" 零容忍 " 执法体系则通过清除财务造假等 " 劣币 ",从根本上净化市场生态,让投资者形成 " 买者有其值 " 的稳定预期。这种 " 提质增量 + 严管净化 " 的双轨策略,正是从资产端提升市场吸引力的底层逻辑。
资金端,培育 " 耐心资本 " 是破解创新资本周期错配的制度关键。硬科技领域研发周期长达 3-10 年,与传统资本 " 短期回报导向 " 存在根本矛盾——若缺乏长期资金承接技术转化风险,大量潜力项目将在商业化前夜夭折。当前通过国有险企长周期考核、养老保险基金入市等制度创新,正逐步打破 " 追涨杀跌 " 的资金习性;科创板优化退出机制、探索创投税收优惠,则为私募资本构建 " 募投管退 " 良性循环。这种制度变革直指创新生态痛点,当资本能容忍技术迭代的 " 试错成本 ",才能与产业形成深度绑定的 " 创新共生 " 关系,最终让资本市场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 " 孵化器 " 而非 " 快进器 "。
制度端,构建 " 创新友好型 " 市场生态。当前全球创新要素加速流动,若制度供给滞后于产业变革节奏,将错失技术迭代窗口期——对内需破解 " 硬科技 " 企业融资门槛与市场风险的平衡难题,科创板通过梯度培育体系与专业机构风险识别机制,既为创新企业留足成长空间,又以市场化方式缓释波动风险;对外需消除国际资本配置的制度壁垒,通过互联互通机制优化与跨境资金流动便利化,让中国创新企业深度融入全球资本循环。这种双向开放的制度设计,本质是构建 " 创新友好型 " 市场生态:对内提升资本与技术的匹配效率,对外增强中国资产的全球配置价值,最终形成制度型开放与产业升级的正向反馈。
风险防控是资本市场吸引力的 " 生命线 ",其必要性根植于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与风险传导的连锁效应。当前,全球不确定性增大,叠加国内处于经济转型期,局部风险(如债务违约、流动性波动)若处置不当,极易通过跨市场传染形成系统性冲击,动摇资本长期配置信心。尤其在硬科技企业估值波动较大、外资流动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稳定预期已成为留住 " 耐心资本 " 的前提——缺乏风险 " 防火墙 ",任何制度创新与开放举措都可能因市场剧烈波动而事倍功半。
当前,政策端通过市场化稳定工具平抑非理性波动、强化债务风险隔离机制,本质是构建 " 风险可控前提下的创新试错空间 "。唯有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才能为资本市场改革创造安全边际,让投资者敢于 " 投长期、投创新 ",最终形成 " 稳定预期—资本留存—创新驱动 " 的正向循环。
从 " 政策市 " 到 " 制度市 " 的跨越
本质上讲,要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需要助力资本市场实现从 " 政策市 " 到 " 制度市 " 的跨越。原因很简单,缺乏制度根基的市场,容易陷入 " 政策依赖—预期反复 " 的循环,既无法留住耐心资本,更难以支撑创新驱动的长期战略。过去依赖短期政策工具调节市场波动的模式,虽能缓解阶段性压力,但难以形成稳定预期—— 2023 年 " 活跃资本市场 " 政策的短期效应衰减,便印证了 " 政策市 " 的局限性。
当前政策逻辑的升维,本质是通过规则重构实现 " 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 的制度跃迁。从科创板 "1+6" 改革构建市场化估值体系,到险资长周期考核打破 " 追涨杀跌 " 习性;从外资对冲工具扩容降低配置门槛,到债务风险隔离机制切断传导链条,这些制度设计直指 " 政策市 " 的核心痛点:以明确规则替代行政干预,以法治保障稳定预期,让资本敢于 " 投长期、担风险 "。
这种转变的深层意义在于,当市场运行逻辑从 " 政策托底 " 转向 " 制度兜底 ",投资者才能摆脱对短期消息的过度关注,聚焦企业基本面与产业趋势,最终形成 " 创新回报—资本流入—生态优化 " 的良性循环。
当然,制度市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平衡创新包容与风险防控,如何避免规则执行中的 " 温差 ",如何让中小投资者共享改革红利,仍是亟待破解的命题。但当 " 吸引力 " 与 " 包容性 " 成为制度型开放的核心坐标,资本市场正从 " 政策驱动的脉冲式上涨 " 迈向 " 制度赋能的内生性增长 ",这种跨越不仅关乎市场本身的成熟,更是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关键支撑。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 iFinD 提供支持】
本文由公众号 " 星图金融研究院 " 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