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 "85 后 " 创业者,
思维敏捷、语速极快,
所创公司手握长期订单、急于投产,
各种待办事项让他每天处于高速运转中。
忙和急的另一面,是他在采访中多次强调的 " 小心翼翼 "。刘强带领的黑龙江瓷创新材料,是国内唯一可批量生产极端环境用陶瓷立铣刀棒料的企业,产品不仅可实现进口替代,且成本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作为一家技术驱动的科创企业,公司的技术路线走得极为谨慎。
从科研工作者到企业负责人,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大潮中,哈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黑龙江瓷创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强经历了 " 走出实验室 " 的阵痛,正通往创业的下一个目的地。
走出实验室,
订单式研发打磨硬核科技
陶瓷,抗腐蚀、耐高温,除了制作工艺品,可广泛应用于各行业。尽管优点很多,但它十分易碎。科技领域对陶瓷的终极想象,是高强度、高韧性、高硬度带来的高可靠性。
2021 年,刘强的科研团队实现了该领域的一项技术突破:通过自主合成配方、利用微结构调控技术让陶瓷可靠性显著提高。基于此,当年 12 月,黑龙江瓷创新材料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开始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
瓷创赚到的第一桶金,很快用于投入后续研发。合作伙伴随即提出了新的技术需求,产品用于航空航天高温合金件加工,属于精密耗材。刘强给记者展示那支小小的陶瓷立铣刀,国外产品一支用 7-14 分钟就得更换,每支要几千元。
" 在实验室搞科研,可以慢一点,按自己的节奏来。但市场等不了,我们既要快速打通研发阶段的卡点堵点,又要生产出客户用得起、用得好的产品。" 取代了做实验的 " 爽感 ",刘强开始体验凌晨一两点突然醒来,想着 " 今天只加工出 100 支,距离批量化要求还远得很 " 的痛苦。
在经历了一炉炉废料、一次次失眠后,团队迎来了又一次的技术迭代。8 小时生产几千支,一支能用 40 分钟,每支价格不到千元。不但成本降下来了,产品性能也远超客户预期。
两年间,与同一个客户不断试验和试产,瓷创的新产品真正实现了高可靠性特种陶瓷的国产化替代,受到市场认可。而刘强现在的一项工作,是 " 拒绝 " 很多前来寻求合作的机会。
急急急!
落户新区 " 竣工即投产 "
在哈尔滨新区先进装备智造产业园 9 号楼,短短 45 天,瓷创从入驻到投产。7 月 30 日,记者看到一台进场的设备已经启动生产,将具备年产 50 万支极端环境用陶瓷立铣刀棒料的能力。
因为拥有 " 独门绝技 ",瓷创手握千万级长期供货合同,需要马上供货。得知自己所在的哈工大材料结构精密焊接与连接全国重点实验室,落户哈尔滨新区,刘强紧随而来、一拍即合。
先进装备智造产业园是哈尔滨新区重点打造的高端制造产业平台,园区通过 " 预审 + 帮办 " 服务机制,平均缩短企业筹备周期 30% 以上。瓷创作为园区的第 12 个入驻项目,因急于投产,园区全程专班跟进,高效解决一系列关键问题,率先实现 " 竣工即投产 ",成为了园区内首个试生产企业。
装修电钻声与设备运转声交织,厂房里,刘强指挥着装修、设备陆续进厂与首批订单生产三线并进。为高端制造披上坚实 " 陶瓷铠甲 ",刘强告诉记者,根据订货合同,企业销售额预计将以年均 150% 的速度强劲递增。
千万订单启航,
智能工厂在望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记者两天内见到刘强三次,他在教室、实验室和厂房间来回穿梭,还有客户、投资机构在等着见他。
" 极端环境用高可靠耐高温多功能陶瓷材料 " 的独创技术带来了颠覆性的产业效益。面对三四十家投资机构的热情,刘强选择 " 求稳不求快 "。他坚信,特殊产品的研发容不得冒进,技术方向一旦出错很可能前功尽弃,而目前 5 人核心团队的配置更利于精益管控。
9 月 20 日,公司首批价值上千万元的产品将下线交付。" 下游订单目前已签至 2028 年," 刘强展望道," 明年营收预计达 4000 万元,2027 年将突破亿元。"
当前日产数千支、年产能百万支的规模仅是起点,打造智能化工厂的蓝图已铺展开来。随着产品在航空航天领域站稳脚跟,瓷创的目光已投向更广阔的天地——新能源汽车、高铁、高端电子(3C)、手机零部件乃至文创产品领域。
这片高可靠性陶瓷的市场蓝海,正待刘强团队用 " 比银还贵 " 的硬核材料,为中国高端制造披上更坚实的 " 陶瓷铠甲 "。许多像刘强团队这样手握几十项专利的科研团队,也在哈尔滨新区的热土上实现着一项项 " 点石成金 " 的硬科技传奇。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梁可心 张寒冰 / 文 梁可心 / 摄
编辑:马云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