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站点联络员陈振良:骑手服务大家,我服务他们
熟悉的订单提示音响起,外卖骑手方文亚拧紧瓶盖,把喝了一半的矿泉水揣进兜里,朝静安区静安寺商圈党群服务站里忙碌的驻站联络员陈振良挥了挥手,匆匆冲入瓢泼雨幕。
台风来袭,让方文亚实实在在地 " 爆单 " 了。风骤雨急,静安寺商圈写字楼密集,白领外卖需求激增。他像陀螺一样连轴转,从上午一直奔到下午 3 点半,才得空拐进熟悉的党群服务站。
尽管套着雨衣,雨水和汗水还是将他里外浇了个透。他站在门口,雨水顺着帽檐、衣角滴滴答答砸在地面,洇开一片水渍。方师傅望着服务站内光洁的地板和整洁的环境,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陈振良看出他的迟疑,一把将他拉进凉爽的室内:" 快进来,地拖拖就干净了!"
陈振良一边招呼方文亚等小哥坐下歇口气,一边介绍:" 你们服务大家,我服务你们。我们这里热水随时有,微波炉热饭、充电器救急、冰箱存点东西都方便。头疼脑热、中暑划伤这些小状况,感冒药、藿香正气水、创可贴都备着。喏,那边雨披、雨伞也随便取用。" 他指着整齐码放的物资。
方文亚抹了把脸上的雨水:" 有单子我们高兴,但最怕就是淋成落汤鸡,或者半路车子趴窝,湿衣服黏在身上一整天,没地方换,那滋味真是难熬。"
站点内有热水提供
深知这份奔波的辛苦,站点在原有贴心服务的基础上,又悄然升级了配置。考虑到风雨天里骑手们早出晚归、衣服湿透也常常无暇更换,角落的柜子上特意添置了几台崭新的电吹风。" 哪怕只是把湿冷的鞋子、袖口吹吹干,也能让兄弟们舒服一点再奔波。" 陈振良说。
救助站站长茅永杰:" 等天气放晴,我用车送你们过去 "
今晚 20 时,窗外风雨渐弱,崇明区救助管理站站长茅永杰仍不放心。他直奔救助对象的居住区域,看看新进站的 7 名务工人员是否需要帮忙。
室内,这 7 名刚获得救助的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没了起初的紧张和慌忙,已梳洗干净用过餐食,正给家人通电话报平安,茅永杰这才稍稍宽心。
原来,这 7 名务工人员刚刚从江苏连云港来到上海崇明区。不巧遇上台风 " 竹节草 " 影响上海,狂风暴雨令他们准备进驻务工的工地临时关闭。这 7 人人生地不熟,突逢极端天气,一时间不知所措,只好就近找了处避雨的屋檐,蜷缩在一起取暖,并向崇明区救助管理站紧急求援。
崇明区救助管理站站长茅永杰正在巡查
接到求助信息,救助站第一时间行动,工作人员顶着积水路段开至求助地点。茅永杰回忆说,当他们找到这批务工人员下车救援时," 刚出车门,手上撑着的雨伞骨架瞬间就被大风吹折了 "。
有工友见风雨暂歇,就想着赶紧外出找活。茅永杰对此很能理解," 他们外出务工,谁不是扛着一家老小的生计呢?" 尽管如此,他还是 " 婆婆嘴 " 劝导对方尽量在站内多停留一会儿,并及时把最新的气象信息推送给他们。
留意到工友们谈及附近两公里开外的工地,茅永杰还仔细搜索了一下信息。" 的确是在建工地,应该靠谱。" 核实信息后,他宽慰工友," 好好睡一觉,醒来后如果天气放晴,我用站里的车送你们过去。"
茅永杰的细心诚恳打动了工友们。刚安顿好这边,他又起身去巡查,看看其他救助对象的情况,是否有突发情况需要帮忙。这,又将是个不眠夜。
交警李佳梁:5 分钟救援人生地不熟的司机
今天上午 10 点多,市公安局黄浦分局交管支队一大队民警李佳梁正在延安东路重庆中路路口西南角执勤,头盔面罩上的雨点已模糊了视线,狂风也卷起雨衣的衣角。台风 " 竹节草 " 正步步逼近,即便已过了早高峰,马路上的车子也大多开得格外小心,车流速度放缓,更要避免积压。缓行车流中,眼尖的李佳梁发现马路对面,有辆车长时间停滞,他穿过车流向那辆车走去。
不等司机开口,李佳梁就观察到车子右后轮轮胎瘪气了," 先开到路边不影响交通的地方,开慢一点 "。司机人生地不熟,连自己所在的马路叫什么名字也不清楚,于是李佳梁就步行在前引路,引导司机将汽车停在延安路高架下一处空地,耐心等待拖引车救援。
本报记者 赵立荣摄
等待过程中,司机告诉李佳梁,轮胎没气又碰上台风天,他不敢再继续开了,只能停在原地。幸好碰见了热心又耐心的李佳梁。渐渐地,司机缓回过神来,想起了什么似的,直奔后备箱,拿出一个崭新的打气筒,只是摆弄了半天,却不知如何使用。
李佳梁接过打气筒,研究说明书,将气泵连上轮胎,让司机回到驾驶室发动汽车并挂上空挡,而他自己则在雨中蹲了足足五分钟,帮助驾驶员将后车轮胎补足气,这样一来车胎状况可以继续行驶,也就不用再花钱叫救援车了。那时,雨势突然变大,执法记录仪留下的影像里,李佳梁袖子上的水珠一颗颗迅速滑落。
面对这个看上去有些许迷茫和慌乱的司机,李佳梁也有点放心不下。他仔细告诉司机如何去最近的品牌修车点,还反复叮嘱 " 车速不要快 "。
昨夜今晨,面对台风天带来的各种突发情况,全市公安机关民警扑到风雨一线,被吹倒的隔离栏、淤堵积水的下水道,他们第一时间抵达现场,为城市筑起平安防线。
市政工作人员陈凯:不到十分钟完成路口抢排
今天下午 2 点左右,一阵短时强降雨突袭虹口。上海新虹口市政建设有限公司防汛突击队队长陈凯通过虹口区城运中心监控发现:北外滩区域的高阳路东长治路路口出现积水。" 出发!" 他即刻召集在公平路待命的 2 台大功率泵车在 5 分钟内赶到积水点,不到 10 分钟就完成抢排。
为了迎战台风 " 竹节草 ",自 7 月 28 日发布蓝色预警以来,陈凯和队员们就没回过家。这两天,更是做了大量人员和物料的准备。公司全员 250 多人全部到岗,还做好了管道疏通、提前清淤、沙袋堆叠等工作。昨天清晨 5 点多,值守人员已到岗,赶在早高峰来临前将前夜降雨进行预排水,并将上街沿两侧排水口的挂篮取走,保障区域内排水量达到峰值。同时,在辖区内 4 个容易积水的低洼路段附近安排泵车待命,一旦出现积水情况即刻处置,这便有了开头的一幕。
深夜,上海新虹口市政建设有限公司防汛突击队正在抢排某校内积水
保障道路排除积水情况外,陈凯和团队还临时 " 接单 " 了一场学校的求助。某学校由于地势较低,内部管道老化,积水排不出去,最深处已没过小腿肚。学校向属地街道求助后,险情马上被反馈至陈凯团队。他立刻调度一辆大泵车前往,先用 20 分钟将靠近马路的校门处积水抽净,再逐步向校内推进,一直到深夜 10 点才排水完毕。
陈凯团队一边抢险一边还不忘复盘总结。他们说," 竹节草 " 来势汹汹,但大雨下下停停,给了城市相对充分的排水时间;此外,依托虹口区推出的 " 点位长 " 制度,由机关、街道干部带队,每队 10 余人分别值守在多个易积水区域,也能以最快速度处理应急状况。
居民区书记任海松:20 分钟让老人重新吸上氧气
今天早晨 8 点多,在居委会办公室值守了一晚上的杨浦区长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任海松正与同事交接工作,忽收到紧急消息:翔殷路 578 弄小区一栋高层居民楼里 1-9 层停电了,更令人着急的是,楼里有位 87 岁的老人刚出院,现阶段要依靠吸氧机提升体内氧饱和度,吸痰机定时排出肺部炎症引起的痰液。两台救命机器因断电停摆,老人情况紧急,家人手足无措。
供电恢复晚一分钟,老人的生命危险就会加倍。任海松当即联系小区物业周保华师傅,先去老人家中想办法恢复供电。随即,他也冲进了大风大雨里。
居民住的楼栋与居委会有些距离,高楼间风疾,助长了雨势的猛烈,到了居民楼下,任海松大半个身子已湿透,悬在心上的弦越绷越紧。
" 好在周保华非常熟悉小区情况,经验丰富、手脚也快。一接到电话迅速带着应急电缆等设备,从该楼栋未受影响的变电箱接驳临时取电。前后 10 来分钟,就解决了老人家的供电问题。" 由于周师傅的有力配合,很快两台机器正常运转起来,老人的状态也逐渐恢复平稳,家属松了一口气,一再表示感激。
停电原因仍在排查当中,任海松的弦依然绷着。看到老人家里的问题暂时得到解决,他马上下楼,一面从供电公司了解排查进度,一边联系同事尽快对居民区高龄、独居老人在台风天遇到的困难情况开展排查,提示要特别留心使用医疗设备的特殊群体,保障重点人群的生命安全。未作停歇,他又赶往放置楼栋变电箱的地下室了解情况,并将物业人员的排查现场拍下来发往该楼楼组群," 看到都在积极抢修,希望居民们能稍微定定心 "。
不久,供电公司临时应急车到位,为停电住户提供临时供电,正午时分,停电原因查明:是台风天气导致绿化带内变电箱一零件受损。经抢修,13 时左右全部住户恢复供电。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