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朱成呈
在 2025 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期间,智元机器人动作频频。
一方面,其推出业内首个面向真实世界双臂机器人的世界模型开源平台 Genie Envisioner;另一方面,旗下精灵 G2 机器人即将发布,具备原生数据采集能力与更强场景适配性,预示着其进一步拓展具身智能的应用边界。
" 我们对‘大脑’的定义,是一个本体三个智能,分别是运动智能、交互智能和作业智能。" 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其中,运动智能是最基础的,类似人类的小脑,负责控制肢体动作的稳定性与精准性;而交互智能和作业智能则直接决定人形机器人能否融入真实社会。
他认为,交互智能已取得初步突破,越来越多用户开始愿意与 AI 进行情感交流。相比之下,作业智能的泛化能力仍在攻坚阶段。
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 王闯 受访者供图
" 泛化性、成功率、节拍效率,这三者天然矛盾。" 王闯直言," 真正具备商业落地价值的不是‘大而全’的泛化型 AI,而是能在工业场景中做得极致的‘专精型’机器人。" 他强调,现阶段关键是 " 让它把几件事做到极致 ",然后才能逐步扩展任务边界。
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在从概念验证走向工程化落地。智元机器人已突破千台出货门槛,成为国内首批实现量产的人形机器人公司之一。
不过,在王闯看来,机器人产业链的复杂度远超汽车或无人机," 行业中很多企业仍不具备大规模制造经验 "。为加速落地,智元自研全部关键关节,同时深入合作方产线,提供从工艺规划到供应链导入的全流程支持。
" 什么样的机器人是最终形态,目前仍没有定论。" 王闯坦言,智元选择在不同产品线上探索多元路径,但在每一条产品线上,会聚焦一个特定形态,力求做到 " 单点突破 "。
" 以双足机器人为例,进工厂不是它的主线任务,但它有独特的‘亲和性优势’。" 王闯解释称,形似人类的机器人天然容易建立信任感和关注度,尤其在讲解、接待、楼宇巡检等非刚性生产环节更具吸引力。例如在与中国移动合作中,双足机器人已被广泛部署于展馆讲解与互动岗位。
当然,从个体替代走向群体协作,仍需系统级配套支撑。王闯介绍,智元已在远征 A2 系统中构建机器人协作操作系统,实现主持人、表演者等多机器人联动表演功能。但在工业产线上,这种 " 机器人间分工协同 " 尚未广泛开展,主要因现阶段机器人数量仍有限,任务之间耦合度低。
相比工业,家庭与养老被视为人形机器人更具想象力的场景。
" 在家庭场景中,哪怕只占据 1% 的市场份额,都是一个巨无霸企业。" 王闯坦言,然而家庭应用对安全性、成本与多技能的综合要求极高,当前技术和价格还难以支持大规模进入。" 很多人想象的是人形机器人会做饭、做卫生,其实现在更可行的是轻作业场景,比如送药、铺床、提醒等。"
养老领域则呈现出另一种现实迫切性。头豹研究院报告显示,2015 年到 2024 年,中国老龄化进程显著加速,人数从 2015 年的 2.2 亿增长到 2024 年的 3.1 亿。据预测,到 2030 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 3.8 亿,规模愈发庞大。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慢性疾病多发,对智能养老机器人需求迫切。
王闯表示,养老这个场景分很多层次,护理失能老人与提升健康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样都有较强的生活场景。
头豹研究院报告显示,养老机器人是应用于养老领域、辅助老年人生活的机器人产品。智能养老机器人则是在此基础上融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具备自主感知、决策和学习能力的新一代设备,主要分为康复、护理和陪伴机器人。
2025 年 5 月,在 " 数字中国峰会 " 上,智元曾展示远征 A2 与小机器人联合说相声的场景演示,老年观众驻足围观,笑声不断。王闯认为," 机器人可以陪他们跳舞、打太极、聊天,甚至每天按时提醒吃药,这种陪伴式的价值是机器人当前就能兑现的。"
下一步,智元将在轻作业场景中继续迭代产品能力,例如智能收衣、接收外卖等简单家务。王闯强调:" 只有把这些简单任务做到稳定可靠,才能进一步考虑高复杂度场景,如做饭、护理。"
(实习生金萱楹对本文亦有贡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