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正以 22 亿欧元价格收购德国消费电子零售巨头 Ceconomy,寻求通过收购成熟的欧洲零售网络,快速实现海外本地化扩张,这也标志着京东国际化战略从跨境模式向本地运营的关键转型。
京东于周三宣布,计划以每股 4.6 欧元的价格对 Ceconomy 发起公开收购,交易总估值约为 22 亿欧元(约合 25.1 亿美元)。7 月 24 日,Ceconomy 已经公告了这一潜在交易,京东报价较 23 日交易价格溢价 23%。
周三消息公布后,Ceconomy 股价上涨逾 16%。
Ceconomy 旗下拥有 MediaMarkt 和 Saturn 两大欧洲知名电子零售品牌,在 12 个欧洲国家运营超过 1000 家门店,拥有约 5 万名员工。
此次收购将为京东提供现成的欧洲线下网络和供应链资源,有望解决其海外业务长期面临的货源不足和运力短缺问题。对投资者而言,这笔交易也标志着京东国际化战略的重大提速和模式转变。
收购近 30% 股份,预计明年上半年完成
京东此次收购将获得 Ceconomy 近 30% 股份。根据交易条款,Kellerhals 家族作为最大单一股东将出售 3.81% 股份,但仍将保留约 25.35% 的持股比例继续作为投资者。
另外四大股东 Haniel、Beisheim、BC Equities 和 Freenet 共持有约 27.9% 的股份,均表示计划向京东出售股份。
Ceconomy 首席执行官 Kai-Ulrich Deissner 预计,交易将于 2026 年上半年完成。Deissner 对媒体表示:" 这正是在正确时机找到的正确合作伙伴。通过这一合作关系,我们将获得全球领先的技术、零售专业知识和供应链资源。"
惠誉评级机构表示,这一收购可能提升 Ceconomy 的信用状况,因为京东作为全球最大电商平台之一,年收入达 1600 亿美元,业务横跨零售、技术、物流和医疗保健等多个领域,具有更强的信用状况。
交易背后的本地化运营逻辑
京东选择通过收购 Ceconomy 进入欧洲市场,解决了其海外扩张面临的两大痛点:货源短缺和运力不足。
首先,Ceconomy 拥有成熟的本地供应商体系,京东可直接补足商品池,解决 " 下单无货 " 问题。同时,MediaMarkt 和 Saturn 在当地消费者中的高认可度,能帮助京东快速建立品牌信任。
更具战略价值的是,Ceconomy 的 1000 多家门店可被转化为即时零售的前置仓网络。结合京东成熟的 " 小时达 " 运营经验,有望将欧洲市场的配送时效从 2-3 天压缩至小时级,重塑用户体验。
这种基于实体网络的本地化电商模式,虽然投入较高,但与京东在中国市场的重资产运营模式一脉相承。刘强东曾坦言,这种商业模式的弊端是 " 很慢、很苦、很累 ",但京东已在欧洲布局三年,基础设施基本建成。
京东国际化战略转向
京东此次收购反映出其国际化战略的重大调整。刘强东在年中分享会上明确表示,京东不走跨境电商模式,而是要在海外做本地电商,在当地组建团队、进行采购发货,只销售有品牌的商品。
这一转向源于京东此前海外扩张的挫折。从印尼的 JD.id 到与谷歌合作开拓美国市场,京东的海外尝试多因物流成本高企、供应链本土化不足,难以与 Shopee、Lazada 等本土化运营的对手竞争,最终导致其退出印尼和泰国市场。
与此同时,以 Temu、速卖通、SHEIN 和 TikTok 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已凭借低价、社交裂变及柔性供应链等模式在海外占据先发优势。面对这一格局,京东必须找到差异化的突围路径。
目前,京东在欧洲的自营品牌 Ochama 和 Joybuy 虽已开始试水 " 小时达 " 服务,但受限于本地供应商体系的缺失,其商品品类(SKU)有限、价格缺乏竞争力,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收购 Ceconomy 被视为京东破解上述难题、实现战略跃迁的关键一步。
此次收购是京东 " 收购 + 整合 " 出海模式的集中体现,也与其近期在香港市场的布局思路一脉相承。据报道,京东近期已完成对香港连锁超市佳宝的收购,意在获取其线下零售网络。这些举动均表明,京东正试图通过收购现有成熟网络来跳过耗时耗力的自建阶段,快速实现本地化。
京东近期还启动 " 百亿千品新增长计划 ",计划未来三年通过跨境模式引入 1000 个海外新品牌,并助力其达成累计 100 亿元销售增长。这一双向布局体现了京东 " 引进来 " 和 " 走出去 " 并重的国际化策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