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惊叹秦始皇挥剑决浮云、一统六合的雄姿,却未必细想:为何 14 年而亡的秦朝能有如此雄厚的积累 ? 其实,这背后藏着无数秦国先辈 563 年的积淀。
我们将分三期回溯这段历史,看老秦人从牧马附庸到西陲雄主的挣扎与崛起,揭开一统大业的源头。
今天是第一期:从弼马温到西戎霸主,老秦人的崛起序章。
公元前361 年,秦孝公在《求贤令》中痛陈 "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此时距离秦国成为周王室附庸已经过了五百余年。在商鞅携带《法经》入秦前,这个崛起于渭水上游的部族,早已在与戎狄的厮杀、与中原的周旋中,刻下了独特的生存印记。
▲秦孝公《求贤令》(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01
秦国早期渊源:从牧马附庸到抗争西戎
与周朝列国诸多豪门贵胄出身的统治者不同,后世灭六国而一统的秦国,其最早的领导人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马夫。秦人的先祖最早可追溯至颛顼后裔伯益,《史记・秦本纪》载其 " 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 "。夏商时期,嬴姓部族世代为王室驯养鸟兽,商周鼎革之际,他们因站队商纣王而沦为周人的奴隶。在这一时期,秦人被发配到陇西地区。由于陇西环境恶劣,秦人被迫从农耕的生活习惯转向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也正是这段游牧生活让秦人练就了一手养马的技艺。
▲西周初期地图(图片来源:新浪网)
直到周孝王时期(公元前 905 年左右),牧马人秦非子因 " 马大蕃息 " 被封于秦邑(今甘肃张家川),获 " 附庸 " 身份——这只是一块不足五十里的采邑,连诸侯名分都算不上。在这一时期,秦人和西戎也就处于混居的状态。
▲秦邑(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此后,周厉王时期发生暴动,西戎趁机打入中原,老秦人抓住机会护送周厉王到了赵城,从而获得了周王室的认可。然而这也使得西戎一怒之下屠戮了住在犬丘地区的秦人。此后,秦人将用数代人的鲜血与西戎展开旷日持久的斗争。后来,秦仲及其子嗣讨伐西戎得胜,秦人的首领被封为大夫,也就是后来的秦庄公。秦人的崛起,是在血肉与泪水铺就的阶梯踉跄着向前。
▲秦仲之子秦庄公(来源:360 百科)
02
从大夫到诸侯:勤王封侯与开疆拓土
刚刚费尽千辛万苦获得了西周的承认,秦人正是该休养生息的时候。然而冥冥之中,似乎真的有无形的目光注视着这片土地,上天也许不想将这个骁勇善战的部族悄无声息地淹没在历史角落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刚获得官方认可的秦人很快发现,西周似乎也要和当初的商一样,即将倾覆了。
公元前 771 年,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死于骊山之下。当中原诸侯还在观望时,秦襄公把握住了这个关键时机,率军驰援,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史记》记载平王感动之余,立下 " 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 的誓约,正式封秦为诸侯,秦人用无数条性命换来一份官方认可的 " 空头支票 "。
▲秦襄公(来源:百度百科)
然而,无论上级怎么画饼,秦人似乎天生就有喜欢吃饼的传统,正是这份 " 空头支票 " 倒逼秦人以血肉开拓疆土:秦襄公战死于伐戎前线,其子秦文公继续东征,终于在公元前 750 年占据岐山以西,将周人遗民纳入统治。此后,秦静公、秦宁公,直到秦武公时期秦人始终连年征战以扩大势力范围。也是在这样不断征战的环境下,秦武公决定,不必遵守父死子继这一制度,允许兄终弟及。因此,在秦武公死后,他传位给了弟弟秦德公,此后又不断延续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
03
穆公霸业:西戎霸主的中原困局
在不断的传承中,到了秦穆公(公元前 659 —前 621 年在位)时期,秦国迎来第一次鼎盛。这位君主以 " 五羖大夫 " 百里奚为相,这位他用五张羊皮换来的奴隶成为了一代名相,帮助他内修国政,外图扩张。他用通婚与战争双重手段经略东方:先娶晋献公之女(秦晋之好),又在晋国内乱时两次拥立晋君(惠公、文公),最终在韩原之战(公元前 645 年)俘获晋惠公,迫使其割让河西之地。
公元前 627 年,秦军千里奔袭郑国未遂,便借机攻打了晋国的滑邑,归途在崤山被晋军伏击,全军覆没。后又在彭衙与晋军决战,再次大败,《左传》记载晋襄公 " 墨衰绖 "(穿黑色丧服)迎战打败了秦军。此后百年,秦国被晋国死死压制在河西,《史记》载 " 秦晋战于河曲 "" 秦伐晋,不胜 " 等,显示其向东扩张屡屡受挫。
▲秦晋争霸(来源:新浪网)
在秦穆公的最后几年里,秦人向西开拓的成就更为辉煌。《史记》载秦穆公 " 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周襄王特赐金鼓以示嘉奖。考古发现的陕西凤翔秦雍城遗址,正是这一时期的都城,其规模达 11 平方公里,城内宫殿、宗庙、作坊遗址密布,印证了 " 穆公称霸 " 的物质基础。
▲秦霸西戎(图片来源:360 百科)
秦穆公正是在这样的遗憾与成就中获得了 " 春秋五霸 " 的名号,他的一生为秦国带来了第一次的强盛,他强大国家、称霸西戎,但却始终无法战胜他一生的敌人——晋国。他满怀骄傲和遗憾离世了,然而他临终时也绝不会想到,未来的秦国将会是怎样一个强大的国家,他的后代将在世世代代的中积蓄力量,终有一天征战天下,统一全国。
▲秦穆公(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04
蛰伏与蓄力:变法前的积淀
秦穆公死后,秦国陷入 " 数世不宁 " 的内乱,直到秦献公(公元前 384 — 前 362 年在位)即位才重拾元气。这位曾在魏国流亡的君主,已隐约看到秦国与中原的差距:他迁都栎阳(今陕西临潼),废除殉葬制(《史记》载 " 献公元年,止从死 "),并在石门之战(公元前 364 年)中 " 斩首六万 ",打破了晋(魏)国的封锁。
▲迁都栎阳(来源:说明书网)
此时的秦国,虽仍被中原视为 " 夷狄 ",却已悄然完成关键积累:从秦文公 " 初有史以纪事 " 建立文字传统,到秦武公 " 初县杜、郑 " 尝试郡县制雏形;从秦德公迁都雍城奠定百年基业,到秦景公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这些都为后来商鞅变法埋下伏笔。
公元前 361 年,21 岁的秦孝公站在雍城宗庙前,面对的是一个自先祖秦非子至今历经 344 年挣扎,却始终徘徊在中原文明边缘的国度。他不会想到,自己发布的《求贤令》将引来卫国士子商鞅,而这场即将到来的变法,将让秦国挣脱数百年的桎梏,最终吞噬整个天下。
参考资料:
1.《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2011 年 .
2.《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22 年 .
3.《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年 .
4.《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年 .
5.《秦史纲要》,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年 .
文 / 严雨尘
编辑 / 周芝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