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聊心理 07-31
真的太难受了,我必须为吴谢宇的母亲发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点击上方蓝字" 小楼聊心理 ",设为星标

一起聊聊心理和日常 ~

上周我发表了一篇文章,是我读了《人性的深渊吴谢宇案》这本书以后,对吴谢宇弑母真相的思考。

但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更想写的是吴谢宇的母亲谢天琴。

谢天琴的一生,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可怜的女儿,不幸的妻子,悲惨的母亲。

我是很为她不平的,尤其是看到现在还有人在指责这位逝者,认为是她的控制,导致了吴谢宇犯罪。

我想很多人只看到了关于她碎片一样的面貌,把她放进了一个刻板的模子里,并没有认真去体会她的人生,去看看,她为什么跌落进了这样的深渊。

01  

可怜的女儿

谢天琴的悲剧,是围绕   3   个男人展开的。

第一个男人,是她的父亲。

谢天琴的家族,本是当地望族。

谢天琴父亲叫谢又麟,出生于上世纪   20   年代,小时候受过很好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他就考到台湾师范大学。

47 年他参加了地下党,建国后去山西一所大学当了老师。

谢家有很多亲戚在海外,国内有人在国民党时期当过县长、军官,还参加过抗战。

可是谢天琴父亲在 50 年代遭到了迫害,审查中他戳瞎自己的眼睛,以证清白。

他在 40 岁的时候回到家乡,已经是一个盲人。

眼睛看不见,什么也做不了,他几乎活不下去。

他的姐姐为了让弟弟活下去,就想着帮他张罗一门婚事。

后来她在山里找到了一个盲女,让两人结了婚。

婚后他们生了 4 个孩子,大女儿就是谢天琴。最后那个孩子生下来就被送人了。

这一家五口,只能靠着祖上的一点财产艰难过活。

虽然生活艰难,但谢父还是供养了孩子们读书,即便是女儿,他也会认真教导。

邻居们回忆,他家孩子不会做的作业,都会念给谢父听,他会辅导他们。

谢又麟也是个友善的人,他会给左邻右舍的孩子们讲故事,还会鼓励他们好好念书。

不过邻居们对这家人了解不多,谢家那时还会被批斗,他家人也深居简出,与外人交流很少。

直到谢又麟被平反,他家才逐渐好了起来,谢又麟按照县处级干部获得了退休待遇。

谢天琴是谢又麟三个孩子里,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

她考到了苏州大学,学了历史,后来进中学当了历史老师。

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大女儿,会是怎样一个人呢?

有人对这段时间的谢天琴有一些记忆,她比较内向,沉默,大学时也会和大家一起玩,但多是在边缘。

她没有什么朋友,可能与人交往不是她擅长的事情,从小的经历也让她对外人有很多警惕。

谢天琴妹妹说,小时候姐姐总是告诫他们,不要和外人交往,因为他们这样的 " 右派 " 家庭,还是盲人,出去会给人看笑话。

谢天琴应该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特别在意别人看法的人,活得挺累,但也很努力上进。

虽然童年不幸,但此时的谢天琴,并没有向命运屈服。

她是家里唯一一个继承了父亲衣钵的孩子,我觉得她符合阿德勒说的 " 自卑与超越 "。

她从小见到家里的窘境,要承担很多家庭责任,作为长姐,她要做家务,要照顾弟妹,还要完成学业。

她没时间玩,也不知道怎么与外人建立亲密关系,所以她从小到大,连一个朋友都没有。

童年对她是有刻印,塑造了她敏感、谨慎、内向、对人不信任、警惕的性格,但这样的童年,也让她有了很高的自尊感,她勤劳,能吃苦,也很坚强。

她虽然不幸,但也在一步步走出不幸,改变自己的生活。

尤其是谢父平反,她自己也进了大学。

这本书的作者说,大学和结婚初期,是谢天琴人生中比较明媚的一段时光。

但是婚后,她的人生又转向了。

02  

不幸的妻子

认识吴谢宇父亲吴志坚的人,对他评价都很高。

所有人都觉得他性格很好,热情,细心,做事周到。

当然,这些都是人们在他去世后的评价,不排除有滤镜,有美化。

如果剥离掉这些外人的赞美,站在谢天琴的角度去看,吴志坚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吴志坚和谢天琴,是在两人工作后不久认识的。

谢天琴工作后住宿舍,有一次吴志坚和朋友去她宿舍玩,两人就相识了。

吴志坚外形不错,个子比较高,和谢天琴是老乡。

他也是大学生,毕业进了国营单位,能和谢天琴聊文学、哲学话题,他们恋爱不久,就走进入了婚姻。

谢天琴在外人看来比较冷漠,但对吴志坚却表现出了很浓烈的依恋。

我觉得这不奇怪,冷漠只是谢天琴的外壳,一旦进入恋爱,就会对恋人展现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脆弱又敏感,多疑又依赖。

那时的谢天琴很天真,很烂漫,她对爱情有很多美好幻想。

这不奇怪,她才二十出头,初次走进爱情。

她在信里对吴志坚说," 只要你不离开我,任何的时空都无异于我,流浪、露宿,只会平添爱情的色彩 "。

热恋本来就是一场精神病发作,总会有那么一段时间,对恋人失去理智的狂热。

可是谢天琴对吴志坚的依赖和期待,或许正是她悲剧的种子。

和谢天琴关系很好的一个老师说,谢天琴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福建女人,相夫教子或许才是她的梦想。

她也在给吴志坚的信里说,她觉得自己做不了现代女性,她不会交际,不会电脑,什么都不会,她给自己的定位就是 " 传统的贤妻良母 "。

这种观念,大概是她悲剧的源头。

吴志坚真是一个值得她 " 托付 " 的男人吗?

他根本 " 托 " 不起她。

吴志坚身上,从小就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承重到,他的身体或许也是被家庭拖垮的。

吴志坚的命运,似乎比谢天琴还要悲惨,但这样的命运让谢天琴共情,她在了解了吴志坚家庭以后,更爱他了。

吴志坚父亲 39   岁因为肝癌去世了,他留下 5 个儿女——

一个 12   岁的大女儿,9   岁的吴志坚,5   岁的二女儿,2   岁的三女儿,以及一个   7   个月大的遗腹子,生下来送人了。

吴志坚的叔伯怕他母亲跑掉,断了家里香火,硬给吴志坚母亲招了个上门女婿。

但吴志坚这个继父不仅身体不好,生性还懒散,他妈妈和继父又生了一个女儿,小时候高烧医治不及时,导致智力低下。

吴志坚二妹患有精神分裂症,08   年之后长期住精神病院。

为了供家里唯一的儿子读书,吴志坚的姐姐   12   岁就外出工作了。

他们全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

吴志坚工作后,就开始照顾自己的大家庭。

他不仅要养父母,还要养姐妹,以及姐妹的家人。

吴志坚的大姐和大姐夫没有文化,也没有手艺,需要他找关系解决生计。

大姐家儿子读书,也住在吴志坚和谢天琴的家里。

除了照顾姐姐一家人,吴志坚还要操心妹妹的生活。

他给有智力障碍的妹妹找了个上门女婿,但他要帮忙解决这个女婿的工作,甚至还要出钱养活妹妹的两个孩子。

书里写到,吴志坚收入有相当一部分要留给他的大家庭。他每年回老家不仅要给自己家人钱,还要给村里老人钱,每年回老家都要花一两万。

吴志坚夫妇婚后也很快有了孩子,那时他们不过   25、6 岁。

吴志坚婚后经济状况,应该很拮据。

我能感觉,这个好不容易从农村出来的男性,快被自己家人榨干了。

吴志坚还爱结交朋友,据说以他为中心的好友圈有十几个人,总是他组织大家玩,并且安排聚会。

他有精力和金钱,去建设自己的小家庭吗?

吴志坚公司离家远,他早出晚归,还爱和朋友玩。吴谢宇出生后,几乎都是谢天琴一个人照顾,无论吴家还是谢家,都没有人能帮她。

她自己还要上班,备课,我想谢天琴应该也快被这样的生活,榨干了。

但对外人,她并没有抱怨什么。

我觉得谢天琴对吴志坚的家人足够好。

在钱上面,她很大方,丈夫给家人钱她从不抱怨,甚至丈夫去世后,吴志坚大姐知道他有一笔抚恤金要借走,谢天琴全部都借了。

不仅如此,她继续赡养着他的父母。

可吴家人对谢天琴好吗?

我觉得不好,至少不够好。

吴志坚的大家庭,对他这个小家庭的索取,似乎一直理所当然。

吴志坚大姐一家不仅接受他接济,连自己儿子读书都送吴志坚家里住着。

前面说了,吴志坚工作早出晚归,其实这个孩子主要是谢天琴管,并且他还很不好管。

这个孩子让谢天琴特别苦恼,她极少对外人说家事,但也忍不住向同事请教,该怎么管这个侄子。

吴志坚去世后,这个侄子还惦记着他们的车,最后谢天琴干脆把车卖了,卖车款就 5 万多元。

但很快,吴志坚姐姐就以盖房子为名,找谢天琴借了 7 万块钱,这钱里包含车款以及吴志坚的抚恤金。

都说女人生完孩子后,特别需要家人帮忙。

可谢天琴在生完孩子,最需要人搭把手的时候,吴家给予的帮忙却不多。

吴志坚母亲和二妹在谢天琴坐月子的时候来照顾过,后来二妹说头疼,就和母亲回老家去了。

回去后,她经历了恋爱又分手,就出现了精神问题。

我觉得这并不能成为吴家没办法帮谢天琴的理由。

吴家在农村有很大一家人,母亲,继父,大姐一家,二妹、三妹,当时只有四妹有智力问题,二妹回家后还谈了恋爱才出现的精神问题,怎样也不至于只能照顾谢天琴坐月子这段时间。

也许彼此 " 处不好 " 以及 " 不想管 ",才是真相。

吴志坚的姐姐算是作者采访比较多的人,我看完分散在书中她对谢天琴的回忆,能感觉到她并不喜欢这个弟妹,甚至整个吴家都不喜欢她,但他们肯定了她在钱方面的大方。

这个不喜欢,我不认为是谁对谁错。

谢天琴的性格应该是和吴志坚整个家庭格格不入的,她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而吴家关系又错综复杂,彼此生活习惯也差异巨大,仅仅卫生习惯就没法融合,应该是很难生活在一起的。

但我还是想说,谢天琴对丈夫的家人,已经做得足够好。

吴志坚并不是什么有钱的大老板,就是一个普通的员工,他给家人那么多钱,还要帮忙养姐妹的孩子们,如果谢天琴不够支持他,两人早就闹掰了。

这算不算谢天琴这十几年,都在为吴家付出?

书里对吴志坚姐姐有一段文字,看得我扎心。

吴志坚去世后,他的情人还参加了葬礼。

这个情人认为,吴志坚家人知道他们的关系。

作者采访了吴志坚姐姐,确定了她知情,被问到这件事情的时候,她还笑了出来。

这一段文字不长,却让人五味杂陈。

谢天琴知道丈夫出轨吗?

吴志坚似乎并没对出轨有太多掩饰,否则也不会被儿子撞见两次,更不会让家里人也知道。

但我倾向认为谢天琴不知情,因为丈夫去世后,她还会给他写信,诉说很多心事,却完全没提过这件事。

如果她知道丈夫早已对婚姻不忠,还会沉溺在丧夫之痛中那么久吗?

吴家人对吴志坚出轨的态度,让人一言难尽。

吴志坚姐姐在葬礼上一直抱着这个情人哭,算什么心态?把她也当亲人了?

她觉得吴志坚这样做合适吗?有没有劝导过?

有没有可能,她不仅默许,还暗自得意,觉得弟弟很有本事?

每每想起这些文字,我就替谢天琴不平。

她爱上的这个男人,婚后没有太多时间给她,也没有精力放她身上,不仅把育儿压力扔给她,还要她一起负担自己的大家庭。

他倒是呼朋唤友,安排饭局,人人都觉得他待人周到体贴,觉得谢天琴内向古板,她不想玩吗?她有时间玩吗?她有钱玩吗?她有心情玩吗?

谢天琴日记里说,自己没有事业,职称也只是中级职称。

她不是没有事业心,也不是不会读书,拼不了事业,而是她没办法拼。孩子她要管,丈夫又生病,她每天忙成了陀螺,还要照顾侄子。

有好几年,她就穿梭于家、学校和医院,无法想象这个女人,承担了多少压力。

很多文章都会提到谢天琴有洁癖,但从谢天琴成长环境来看,她顶多成为一个 " 爱干净 " 的人,变成 " 洁癖的人 ",更可能与吴志坚的病有关。

吴志坚的父亲死于肝癌,而吴志坚也检查出了小三阳。

吴志坚是什么时候查出的小三阳?书里没具体写,但应该在   2000   年之前,也就是吴谢宇 5、6 岁以前。

因为吴志坚一位好友大概在那时去过他家,发现吴志坚单独用一副碗筷,吴志坚告诉朋友,他查出来小三阳,老婆怕传染。

我查了一下,小三阳确实有传染性,但强弱因人而异。一般日常接触,比如用餐、触碰都不会传染,但是血液接触、性接触是有可能传染的。

考虑到吴志坚父亲的情况,我想他的病,一定会给他们这个家造成极大压力。

虽然现在我们都呼吁不要 " 乙肝羞耻 ",但 60 年代出生的人,多少还是会介意。

谢天琴是一个非常在意别人看法的人,丈夫有传染病,她也不能和任何人说,这只能成为他们夫妻两共同守住的秘密。

不知道大家能否站在谢天琴角度想一想,如果丈夫有传染病,她肯定要想方设法保护儿子不被传染,甚至忧虑儿子也带有这个疾病基因。

在家里,她必须设置很多规则,减少丈夫和儿子的直接接触,更用心去保护儿子,保护自己。

我不知道她对 " 传染 " 的理解到底有多少,有些人可能觉得打了疫苗就没事了,但也有人,会疑心疫苗是不是有足够保护力。

从他们两人对这个疾病的隐瞒情况来看,他们自己也非常忌讳。

吴谢宇甚至说,他不知道爸爸病很重,吴志坚姐姐也说,从不知道弟弟有病。

但作者认为,吴志坚的姐姐不可能不知道。因为她儿子就这在吴志坚家里,他们两口子好多次因为吴志坚在外应酬参加酒局而爆发。

说到这里,我也挺可怜吴志坚的。

我查了一下关于小三阳发展为肝炎的过程,虽然现在没有绝对能阻止这种发展的治疗方法,但所有医疗建议,都是禁止饮酒,注意休息,并且定期检查。

吴志坚有一个好朋友做医疗器械工作,当他得知吴志坚患上肝硬化时,骂他为什么不早点找他,如果治疗方案选得好,他的病情不会发展这么快。

是啊,为什么不找呢?为什么不积极寻求治疗呢?

谢天琴在日记里抱怨,说吴志坚的病治不好,就是因为他家人拖累。这里可能有气话,也有事实。

吴志坚去世时,才 43 岁,只比自己父亲多活了 4 年。

可他们生存时代不同,人类对肝炎的控制和治疗手段,已经有了很多进步。

本不该如此。

吴志坚不知道,自己可能步父亲后尘吗?

可就算知道,又能怎样呢?

他不得不参加应酬,不得不喝酒,不得不结交朋友、领导,他要养那么多人,要给姐姐姐夫、妹夫找工作,他不敢告诉别人自己有这种病,别人知道了,会怎么想他呢?

他一个农村孩子,没有背景,没有钱,只有一身负担,除了挖空心思争取利益,他还有什么办法?

我该怎么去评价吴志坚这个人呢?

我很不好评价。

他是个好人,是个好朋友,是个好同事,甚至是个好恋人,但极可能不是个好丈夫,好爸爸。

吴谢宇说,他小学时看到爸爸电脑中的色情片,觉得大脑一片混乱,不敢相信爸爸会看这么肮脏的东西。

可另一方面他又觉得,爸爸可以看,我也可以看。

虽然发现了爸爸的这个秘密,吴谢宇却觉得他妈妈像小龙女一样圣洁,这样的爸爸和妈妈,冲击着他的认知。

吴谢宇对性似乎有一种特殊的趣味,据说在他家地下室里,警察还发现了很多他购买的性玩具。

如果这个世界上,我能认识 20 多岁像吴志坚这样的男性,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还可能有某种家族疾病,我会劝他不要组建家庭。

既害了自己,也会害苦另一半。

既然注定要成为原生家庭的养料,奉献自己就好了。

如果生儿育女是必须要做的事,至少晚婚晚育,等自己资源相对多一点的时候,再去建立家庭。

但如果我能认识 20 多岁的谢天琴,我会告诉她,千万不要嫁给吴志坚。

除非你就想体会婚姻里的一切困苦:受穷,受累,丧偶式育儿,整日为另一个人提心吊胆,还要为他索求无度的家人烦恼。

03  

悲惨的母亲

吴谢宇在被逮捕后的自述书里写,母亲具备一切女性的美德:" 每天起早贪黑,照顾爸爸这只大病猫,照顾他这只体弱的小病猫。

早上五点多就起床,晚上九十点钟才睡觉。

她不仅要照顾家庭,还要上班,总把自己弄得很累,甚至饿到前胸贴后背,把自己压到最低,放到最后,全是为了别人。"

每一次看吴谢宇在自述里把母亲形容得多么完美,述说他多么爱母亲,我就感到毛骨悚然。

这些描述就像封建糟粕里对女性的枷锁,用一套赞美的话术,去禁锢女性,PUA   她们要付出,要奉献,要变得卑微。

一个在家庭中过度付出的人,换不来尊重。经年累月的付出,只会换来理所当然。

主子是不会真正爱仆人的,小主子也不会。

我甚至怀疑,吴谢宇是否真知道什么是 " 爱 ",他是否真爱过谁。

在养育他的过程中,谢天琴可以说做到了一个好母亲该做的一切,无可指责,但儿子会尊重、敬爱这样卑微地母亲吗?

有人说,谢天琴对吴谢宇过度控制。

我不知道他们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

至少我看完这本书,无法得出这个结论。

甚至有一些人认为,谢天琴对吴谢宇比较放任。

吴谢宇小时候调皮,谢天琴是不怎么管的,有些事情她还会问儿子意见。

吴谢宇从中学就开始住校了,谢天琴即便想要控制他,也不是那么容易。

或许有人会说,吴谢宇每天都要打电话给谢天琴,汇报他的生活。

我觉得这些电话更多反应的是吴谢宇日常生活上的低能,未必是母亲每天要监视他的生活,反而是他需要母亲事无巨细关注他。

如果谢天琴真的能控制儿子,她反而不会被杀害了。

吴谢宇犯下弑母罪,是因为他太傲慢、太自私,他的需求超过一切。

母亲一直以来都太卑微,或许他认为,让母亲为自己牺牲利益,甚至生命,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他那些所谓的 " 太爱妈妈 "," 从小为了让妈妈开心努力读书 ",都是谎言。

他是为了让自己高高在上,用好成绩让自己一直待在人群的高位,才努力读书的。

当然,吴谢宇沉溺在自己的世界中,与这对夫妻也不无关系,丈夫对家庭疏远,照顾孩子的责任自然落到谢天琴身上。

她或许有意无意不断向孩子灌输 " 家里的事情你不用管,你只要好好学习 "," 你学习好了,爸爸妈妈就开心了 "。

而吴谢宇又真是一个智力很高的孩子,他能学好,在一个极其看重分数的教育机制里,高分给了他一切荣誉和特权,直到进入北大,出国梦碎。

吴谢宇的心态其实一直都不好,也不稳,从他高考就能看出端倪。他能进入北大不是严格意义上通过高考考进去的,而是被提前录取了。真正高考的时候,他发挥就失常了。

写在最后

谢天琴总说,自己命不好。

她说得不错,这是事实。

虽然很消极,很不正能量,但确实是这样。

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人,带给了她各种灾难。

贫困的童年,不幸的婚姻,自私的儿子。

大概一个女人的所有悲剧,都被她遇上了。

可她又做错了什么呢?

也许她性格有些不近人情,但她就该有这样的命运吗?

她勤奋,刻苦,有担当,能忍受贫困。

她努力维持自己的家庭,工作也很认真。

她有很多的苦,有很多抱怨,却只是写在日记里,写在给去世丈夫的信里,她没有让自己的不幸影响别人。

这样一个女性,死后为什么还要被人指责呢?

如果一定要说她做错了什么,她唯一的错,就是过度自我牺牲。

她想当 " 贤妻良母 ",可是 " 贤妻良母 " 是没有自我的。

妻和母,都是别人赋予的身份。

她的悲剧,不就是在这种观念中,一步步演化出来的吗?

吴谢宇是一个极端的存在,可谢天琴未必只有一个。

吴家人都谅解了吴谢宇,吴志坚被诈骗的朋友们也谅解了吴谢宇,而谢天琴弟弟和妹妹不谅解。

除了因为被吴谢宇骗得家破人亡,我想,他们也更明白姐姐的苦难吧。

(以上所有文字,都是我看这本书以后非常主观的看法,因为我很为谢天琴不平,所以不能保证我的观点就不偏颇。建议大家能够亲自阅读这本书,或许因为你我人生经验不同,立场不同,你会对书中人物有完全不一样的看法。)

上一篇:

- END -

我是小楼,一个喜欢聊点有用日常心理学,想把日子过得舒服明白的中年女。出版过心理学书籍《婚姻自救指南》和《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更多分享和感悟可关注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