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 07-31
媒介本体论(Media ontology)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1. 媒介本体论的提出

媒介本体论的提出,是对传统媒介研究局限性的反思与超越。传统媒介研究主要基于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将媒介视为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侧重于媒介功能主义的效果和控制研究。然而,这种方法未能充分揭示媒介与人、社会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导致媒介理论研究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学者们开始意识到结构 - 功能主义的局限性,转而寻求从哲学本体论的视角重新审视媒介。

媒介本体论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马丁 ·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理论。海德格尔在追问技术的本质时,超越了传统的 " 技术是合目的的工具 " 和 " 技术是人的行为 " 两种观点,认为技术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一种 " 解蔽 ",展现了技术与人、世界之间的真实关系。他提出的 " 座架 " 概念,揭示了技术如何摆置并解蔽现实事物,从而展现了技术与人、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对技术本质的追问,为媒介本体论的提出奠定了哲学基础。

麦克卢汉进一步推动了媒介本体论的发展。他提出的 " 媒介即讯息 " 和 " 媒介即人的延伸 " 两个重要媒介思想,突破了以往只注重媒介内容及其效果的研究范式,开始关注媒介自身。麦克卢汉认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所传播的信息,而是传播这些信息的媒介。媒介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更是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的重要塑造者。这一思想体现了媒介的本体追问,即媒介本身具有独立于其传递内容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桥梁的媒介,让人实现跨海通行,缩短时间

媒介本体论这一概念较早在鲍里斯 · 格罗伊斯的著作中正式提出。他在《揣测与媒介:媒介现象学》一书中,探讨了媒介符号背后的 " 真相 " 即媒介本体,强调媒介不是处在档案的内部,而是与外在的世俗空间构成了档案的外部世界。格罗伊斯认为,媒介本体只能通过揣测的方式去理解和把握,这进一步推动了媒介本体论的研究和发展。

2. 媒介本体论的实质

媒介本体论的实质在于从哲学本体论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媒介的本质及其与人、社会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它超越了将媒介视为工具的传统观念,强调媒介在人和世界之间的本体地位。具体来说,媒介本体论的实质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超越工具论:媒介本体论认为媒介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或载体,而是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存在。媒介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塑造和改变着人的感知模式、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

(2)主体间性:媒介本体论采用主体间性的思维模式,认为媒介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媒介不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而是与人相互建构、相互影响的主体。

(3)相互建构:媒介本体论强调媒介与人、社会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媒介不仅由人创造和使用,同时也在不断地改变和重塑人的感知和交往方式,进而对社会文化形态产生深远影响。

(4)哲学深度:媒介本体论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出发,深入探讨媒介的本质及其与人、社会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它不仅仅关注媒介的表面现象或功能效果,而是试图揭示媒介背后的哲学意义和价值。

作为钓具的媒介,让人的食物扩充到水系

3. 媒介本体论的哲学渊源

媒介本体论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传统。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也被称为 " 第一哲学 ",它贯穿整个西方哲学史,探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根源。随着哲学的发展,本体论的研究内容和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古典哲学中的本体论:西方古典哲学中的本体论主要是对感性世界的本源追问,认为在纷乱复杂的感性世界背后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存在,是万物得以存在的始基。如泰勒的 " 水 "、柏拉图的 " 理式 "、康德的 " 物自体 "、黑格尔的 " 绝对精神 " 等,都是对世界本源的不同解释。这些哲学家在追问本源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形成了西方古典哲学的本体论传统。

现代哲学中的本体论转向:现代西方哲学对传统的本体论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拒斥传统的形而上学,反对把生活世界抽象化和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现代哲学家如马克思、海德格尔、蒯因等,主张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和现实生命,突显主观与客观、本质与现象、形上与形下、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规定、相互转换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本体论的转向,为媒介本体论的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渊源。

4. 媒介本体论的发展

媒介本体论的发展经历了从思想萌芽到正式提出,再到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

(1)思想萌芽阶段:媒介本体论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理论和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超越了传统的工具论视角,为媒介本体论的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麦克卢汉则通过 " 媒介即讯息 " 和 " 媒介即人的延伸 " 等思想,强调了媒介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进一步推动了媒介本体论的发展。

(2)正式提出阶段:媒介本体论这一概念较早在鲍里斯 · 格罗伊斯的著作中正式提出。他在《揣测与媒介:媒介现象学》一书中,通过探讨媒介符号背后的 " 真相 " 即媒介本体,强调了媒介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一著作的出版,标志着媒介本体论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正式形成。

媒介概念已经突破了工具客体的范畴,也不单单指大众传播媒介

(3)丰富和深化阶段:媒介本体论提出后,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德国当代传媒学家弗里德里希 · 基特勒在《走向媒介本体论》一文中,明确用哲学本体论来考察媒介,推动了媒介本体论的研究和发展。约翰 · 杜汉姆 · 彼得斯则通过《奇云:元素媒介哲学导论》一书,进一步阐述了媒介所传递的讯息与人类行为、生态体系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丰富了媒介本体论的内涵。国内学者如陈静、吴佳玲、张骋等也对西方媒介本体论进行了介绍和研究,并结合中国实际推动了其在国内的发展和应用。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本体论的研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未来的媒介本体论研究将更加注重媒介技术的伦理和社会影响,探讨媒介技术如何塑造和改变人类的社会行为和文化形态。同时,媒介本体论的研究也将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文化研究等形成更加紧密的交叉和融合,共同推动媒介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

新闻与传播

微信号 : media-power

网站:media-learning.com

▇ 新传考研智库   洞察社会脉动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效果 档案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