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近日,在 2025 WAIC 上,中国电信发布其首款 AI 眼镜——天翼 AI 智能眼镜,以 1999 元的价格,直接杀入已经火热的智能穿戴赛道。
作为中国电信首款 AI 眼镜,这款眼镜重 38 克,不仅外观时尚,更搭载了电信自研的 " 星辰大模型 ",支持智能识物、文字识别、食物分析、展品讲解、语音操控和中英实时互译等。
但令人好奇的是,作为传统通信运营商的中国电信,为何突然跨界玩起了 " 眼镜生意 "?运营商做硬件,究竟是战略突围还是盲目跟风?背后又藏着怎样的野心?
中国电信为何押注 AI 眼镜?
表面看,中国电信做 AI 眼镜似乎是 " 不务正业 ",但深入分析会发现,这步棋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首先,是转型压力下的必然选择。当下,传统通信业务增长见顶,卖号卡、宽带的 " 老路子 " 已经走不通了。运营商们纷纷转向云计算、IDC、物联网等新业务,而智能硬件正成为重要的入口。AI 眼镜作为新兴的交互终端,据 WellsennXR 的数据,预计 2025 年全球 AI 眼镜销量达到 350 万台,2026 年将达到千万台。中国电信显然不想错过这个风口。
其次,可以迎来线下渠道的 " 第二春 "。全国成千上万家电信营业厅过去只能办理话费、宽带等传统业务,盈利能力有限。引入 AI 眼镜等智能硬件后,这些线下渠道瞬间变身 " 科技体验店 ",既能提升盈利能力,又能增强用户黏性。试想,未来你去电信营业厅,可能不仅是办业务,还会顺便体验最新科技产品。
最后,也是中国电信构建自主 AI 生态的关键一步。通过自研硬件搭载 " 星辰大模型 ",中国电信正在打造从云到端的完整 AI 能力。眼镜只是开始,未来可能形成 "AI 手机 +AI 眼镜 + 云服务 " 的全场景生态。这步棋如果走得好,中国电信将从 " 传统提供商 " 转型为 " 智能服务商 "。
在加上,中国电信并不是唯一布局 AI 眼镜的运营商。国内三大运营商都已在这一领域有所动作:2025 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就计划推出三款高端 AI 眼镜,并宣布未来将推出涵盖四大系列的十余款产品;中国联通去年就联合奇点临近推出了 eSIM AI 运动眼镜。
而中国电信此次发布的天翼 AI 眼镜可谓 "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在硬件配置上更是走务实路线:搭载高通骁龙 AR1 芯片,配备 2GB+32GB 存储组合,1200 万像素超广角镜头,支持 1440P 30 帧视频拍摄,同时具备 EIS 电子防抖、LDC 畸变校正、HDR 等专业影像技术。单次充电续航 7 小时,可播放音频 4 小时、200 分钟蓝牙播放、35 分钟视频录制。
与此同时,和市面上同类产品相比,中国电信巧妙地将价格控制在 2000 元以内,直击主流消费群体的 " 性价比 " 痛点——对比 Meta Ray-Ban 眼镜近 3000 元的售价,电信版本显然更符合中国市场特性。
运营商做 AI 眼镜,胜算有多大?
中国电信这次高调进军 AI 眼镜市场,颇有些 "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 的意味。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运营商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完善的销售渠道和稳定的现金流,做硬件确实有独特优势。但风险也不小,毕竟硬件不是运营商的核心能力,面对 Meta、小米等消费电子巨头的竞争,能否真正立足还是未知数。
毕竟,现在的 AI 眼镜市场可是热闹得很。
小米、李未可这些玩家今年都推出了千元以内的新品,价格越来越亲民。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影目科技旗下的 AI 翻译眼镜 INMO GO2 登上央视《新闻联播》,成功帮助 " 外语零基础 " 记者流畅完成国际采访任务。Rokid 创始人、CEO 祝铭明更是透露,Rokid Glasses 预计下半年将上线打车功能,与高德地图和支付宝合作,用户打车时可以在眼镜上看到车辆何时到达。
此外,渠道适配也是另一道坎,数万家营业厅看似是巨大优势,但传统以办卡续费为主的销售场景,能否承载 AI 眼镜所需的体验式营销?当用户习惯在线上购买消费电子时,运营商引以为傲的线下网络反而可能成为负担。
最关键的还有用户认知的难题。消费者是否愿意为 " 运营商品牌 " 的消费电子买单?市场调研显示,用户对运营商硬件的创新性和设计感普遍存疑,这需要中国电信在营销上投入远超手机厂商的资源来扭转认知。
不过,中国电信似乎早有准备。与亿境虚拟的联合开发,则注入了可穿戴设备的设计经验。这种 " 运营商定标准 + 专业厂商做产品 " 的分工,或许能走出一条差异化路径。
小结
当然,这条转型之路不会一帆风顺。硬件研发的高投入、快速迭代的市场节奏、激烈的行业竞争,都是运营商需要面对的挑战。
这场转型注定艰难,但对中国电信而言,与其在舒适区等死,不如在风口上冒险一搏。
1999 元的定价,让天翼 AI 眼镜成为智能穿戴市场的 " 价格杀手 "。这款产品能否复制电信在云计算领域的成功,还有待市场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运营商的这次 " 跨界实验 ",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也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文 /Vivi
(文中未标注来源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扫码加客服微信
商务合作|
爆料投稿|
媒体合作|
往期精彩推荐
VR / AR 星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