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 7 月 31 日讯(记者 朱俊熹)今年 WAIC 最火爆的展区在哪里?除了人头攒动的机器人展区,就是几家智能眼镜展台了。一进入二层展馆,正对着的就是 Rokid 和 XREAL 两家眼镜厂商,黑白色调的展位尽显未来科幻感。紧挨着的彩色像素风展台属于另一家 AI 眼镜创业公司 Halliday,绕一个弯还能看到李未可。
图片来源:蓝鲸科技记者拍摄
无论什么时候路过,这几块区域都挤满了排队想要体验智能眼镜的观众。队伍里男女老少都有,有些人拿起眼镜就能熟练地上手操控,有些则艰难地尝试在嘈杂的环境下用语音唤起 AI 交互。排队时,一位十几岁的男孩不停向同行的妈妈介绍着,什么是 AR 眼镜、和一旁透明镜片的 AI 眼镜又有何区别。
有眼镜展商工作人员告诉蓝鲸科技记者,大部分展会他们都会参加,比起促进产品销售,更多地是想起到品牌推广的作用。Rokid 就将这次展位的主题定为 " 百闻不如一见 ",甚至设置了一个小型咖啡馆,让观众戴着 AI 眼镜向外国柜员点单,直观地体验翻译、" 看一下支付 " 等实用功能。
从 Ray-Ban Meta 销量破百万的成功示范,到国内科技大厂、创业公司等玩家的纷纷入局,智能眼镜行业正迎来快速崛起。而 WAIC 正是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可以直观地看到不同技术路线的选择,以及厂商们希望如何通过这些技术来改变用户的日常生活。
" 百花齐放 " 的探索期
自今年年初以来," 百镜大战 " 的概念持续走热。在外界看来,似乎不同玩家间的战火一触即发。但业内却屡屡传出不同的声音,大多认为还远未进入交战期。
WAIC 2025 举办前,XREAL 创始人徐驰在接受蓝鲸科技采访时就表示,当前的 " 百镜大战 " 更多是市场热度而非技术成熟度的体现,行业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如果拉长时间线,上半场,甚至是上半场的上半场,过去十年真正从中获利的企业凤毛麟角。"
Halliday 联合创始人侯思凡也在 WAIC 媒体交流会上提到,在当前行业的早期阶段,各家厂商选择的路线百花齐放,还没有到收拢的阶段,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关系。" 大家在一个很小的池塘里,测试不同的产品定义,寻找属于智能眼镜的‘ iPhone 时刻’。"
如果按照技术路线来划分,智能眼镜大致可分为全息眼镜、AI 眼镜两类。在这两个方向之下,又因为是否配备显示屏、是否搭载摄像头等不同,而衍生出各异的产品。以 Ray-Ban Meta 为例,其配有摄像头并内置了 Meta AI 功能,但并未加上 AR、VR 等显示能力,就属于 AI 眼镜的代表产品。
XREAL 选择的则是 AR 眼镜的路线。徐驰曾表态称,XREAL 今年不会做 AI 眼镜。因为在他看来,现阶段行业在核心能力上的积累还远远不够,存在视觉链路不完善、交互体验碎片化、芯片算力架构不匹配等问题。
在今年 WAIC 上,XREAL 展出的是此前面向海外的旗舰产品 One Pro,并将于 7 月 28 日起在中国市场同步开启发售。这款 AR 眼镜重约 87 克,佩戴上之后就像真实的屏幕悬浮在眼前,适用于游戏娱乐、巨幕观影等场景。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道,XREAL One Pro 的全球销量能够验证这一产品形态,说明消费者确实存在对大屏巨幕沉浸式观影体验的需求。该 AR 眼镜需要通过配套的线连接电脑、手机等设备,充当外接显示屏而无需考虑充电的问题。工作人员称,无线方案虽然会更便捷,但需要考虑电池续航、信号接收带来的负担,因此取舍后还是仅支持有线方案。
图片来源:XREAL
Rokid 在 WAIC 现场除了展出类似的 AR 眼镜外,还有一款轻量化 AI+AR 智能眼镜 Rokid Glasses。这款眼镜采用衍射光波导成像技术,能在透明镜片上显示虚拟画面,而外观就像是普通的眼镜。其集成了通义千问、豆包、DeepSeek、智谱等 AI 模型,可支持翻译、问答搜索、物体识别等服务。
李未可新推出的几款 AI 眼镜走的是更轻量化的路线,包括 AI 音频眼镜 City 系列和 AI 拍摄眼镜 View。其创始人兼 CEO 茹忆在 WAIC 圆桌论坛上表示," 优秀的产品都在做减法,我们要减到 40 克之内,是一款可以佩戴一天的眼镜,可以使用一天的 AI 助手。"
由美瞳品牌 moody 核心团队孵化的 Halliday 选择的是更独特的显示方案。其采用了一种隐形显示技术 DigiWindow,镜片上并不直接显示内容,而是在用户视网膜上成像。用户轻抬眼睛,就会在视野右上角看到 3.5 英寸的虚拟屏幕。这款 AI 眼镜也未搭载摄像头,侯思凡解释称,团队判断当下仍处于社会对智能眼镜的早期接受阶段,佩戴带摄像头的眼镜可能会让周围的人产生紧张感。因此,用户对隐形智能的需求较为强烈。
" 今天我们看到,VR 头显示做得很重,但是显示非常全面,搭载了很多空间计算。AI 眼镜做得很轻,功能可能非常简单,但在逐步往上增加。" 侯思凡表示," 从更长远来看,十年之后这两类可能会在中间的某个节点相遇。"
巨头下场掀波澜?
在这届 WAIC 上,智能眼镜领域最令人瞩目的动向莫过于阿里的下场。7 月 26 日开幕首日,阿里巴巴正式发布了首款自研 AI 眼镜 " 夸克 AI 眼镜 " 的技术研发进展,并首次以完整产品形态亮相。
在场馆一层的阿里夸克展区,放大版的 AI 眼镜被悬挂在展位上方。尽管现场未开放试戴,仍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围观,向工作人员打听更多的产品信息。但这款 AI 眼镜暂未公布具体的重量、价格等信息,当被问及何时正式开售时,工作人员也仅表示 " 以后续官方信息为准 "。
作为业务版图广泛的巨头,阿里入局智能眼镜的优势也十分明显:能够融合集团内部的生态。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在 WAIC 分论坛上表示," 眼镜一定会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感官中枢’,这将催生个人数据量的急剧爆发。全场景的业务覆盖和领先的 AI 能力正是阿里巴巴最为擅长的。"
此前 Rokid 宣布联手支付宝实现可支付的智能眼镜,使用 Rokid Glasses 时可以 " 看一下 " 就完成付款。而最新亮相的夸克 AI 眼镜深度融合了阿里及支付宝生态,不仅支持支付宝 " 看一下支付 ",还可提供高德导航、淘宝比价、飞猪商旅提醒等服务,并具备通义千问大模型和夸克的最新 AI 能力。
据宋刚介绍,除了阿里自有生态构建,夸克 AI 眼镜还计划与传统眼镜行业深度整合。通过技术、渠道、服务以及 C2M 定制能力的整合,希望能够解决当前用户体验的瓶颈,包括佩戴不适、续航短、AI 交互弱等问题,从而让 AI 眼镜真正进入大众消费领域。此次夸克 AI 眼镜的亮相,也代表着阿里 AI to C 战略正从软件领域延伸至多形态硬件。
阿里并不是唯一一家下场做智能眼镜的巨头。在国内互联网大厂中,百度于去年 11 月发布了小度 AI 眼镜,称其为 " 全球首款搭载中文大模型的原生 AI 眼镜 "。该眼镜接入了百度自身的文心大模型,上市时间原计划在今年上半年。字节跳动也被曝正在开发 AI 眼镜,将是继去年推出 AI 智能体耳机 "Ola Friend" 后,在智能硬件领域的又一探索尝试。
6 月底,小米也正式发布了首款 AI 眼镜,雷军称其定位是 " 面向下一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也是随身的 AI 入口 "。该款 AI 眼镜售价 1999 元起,支持第一视角拍摄,并搭载了小爱同学提供 AI 交互功能。截至 7 月 31 日,小米 AI 眼镜在京东平台上显示已有 2 万人买过,在淘宝上的销量也达到 6000+。
在接受蓝鲸科技采访时,徐驰肯定了部分厂商在现有框架内的优化能力。他指出," 小米今天在这个领域绝对是最高峰,它把现有供应链的解决方案优化到了最好。" 但同时强调,这种基于现有零部件组合出的产品,短期内难以支撑百万级出货规模,尚不具备成为爆款的基础。
一位智能眼镜初创企业的高管也对记者表示,现阶段大厂更像是在通过产品发布来占位,技术创新层面则还未见到较为亮眼的突破。
有数位观众在 WAIC 现场体验了多款智能眼镜后分享称,现阶段暂时还没有购买的意愿。但如果未来要选购一款智能眼镜的话,品牌不会是首要考虑因素,更看重的还是眼镜的实际功能和外观设计。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