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候科技 昨天
理想渴望一次蝶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作者 | 柴旭晨

编辑 | 周智宇

跳票了一年,理想首款纯电 SUV 姗姗来迟。

7 月 29 日晚,理想在北京为 i8 办了场千人规模的发布会,董事长李想直言,这是理想汽车有史以来租用过的最大场地、举办过最大规模的发布会。

李想用了一个半小时,从产品、安全、超充网络,讲到 VLA 司机大模型、理想同学 Agent。然而发布会次日,理想港股股价一度下挫超 13%,市值蒸发超 300 亿港元。

市场的逻辑清晰且残酷,投资者迫切需要一款 " 爆款 " 产品以扭转销量颓势,李想却在发布会上大谈 " 纯电 +AI" 的技术布道。

对于 i 系列,理想内部预期并不高,今年的预期仅有几万台。背后,李想在竞争最激烈的节点酝酿着一场蝶变。

逆势掉头,背后源于理想当前的增长困局——其一手开辟的 " 冰箱彩电大沙发 + 增程 + 套娃 " 黄金公式,在竞争对手的模仿下快速挤成红海。李想选择进行一次战略洗牌,以应对饱和的市场。

这一场豪赌的结果无人知晓,但它无疑是这家成立十年的公司,为求得一张进入 " 决赛圈 " 的门票,所能做出的最坚决的回答。

王炸登台

理想 i8 是一台 " 怪 " 车。李想本人也戏言 " 第一眼我都觉得丑 ",但其定位却异常清晰:一台融合 "MPV 的空间舒适、SUV 的强通过性和轿车的驾驶感 " 的新物种。

作为理想奔赴纯电战场的第一枪,i8 的使命非凡。李想对于 i8 的介绍,一半在产品本身,一半在 AI。

为了满足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i8 依然是六座车型,并号称第三排舒适度超越许多 MPV。同时,它全系标配双腔空气悬架,以兼顾越野性能和城市驾驶的操控感。

保姆车 + 奔驰 G+ 宝马 i7,这是李想心中 i8 的终极形态。" 面向家庭用户的主力用车需要没有短板,而不是靠某个单点打爆 ",理想产品线总裁刘杰向华尔街见闻如是说道。

然而,这种物理世界的 " 既要又要 " 或许还不足以承接理想的第二增长曲线,AI 的叙事才是李想重押下半场的核心。

面对 AI 智能体浪潮,i8 直接祭出双智能体—— VLA 司机大模型和理想同学 MindGPT。

上马 VLA 后,理想的智驾号称从模仿人类 " 照葫芦画瓢 " 的端到端,进化到能独立思考、记忆、沟通的 " 老司机 ",能处理连续任务,甚至记住用户的驾驶偏好;而进化后的理想同学智能体,则能在交互中完成订餐、缴费等生活服务,并建立 " 专属记忆 ",成为一个 " 贤内助 "。

" 老司机 "+" 贤内助 ",李想向实现 " 硅基家人 " 的愿景迈出了第一步。这个故事对理想价值不菲。

去年苹果宣布放弃造车转而专注于 AI 时,李想就认为这是明智之举。他表示,即使苹果造车取得巨大成功,也只能为其增加 2 万亿美元市值,反之若能成功开发面向消费者的 AI 产品,就有望长成一家 10 万亿美元市值的企业。

至此,理想的野心也藏不住了——它要成长一家科技巨头,而 i8,就是其实现 AI 愿景的首个关键载体。

痛定思痛

隐藏于这场重量级发布背后的,是理想一段颇为曲折的经历。

i8 早在 2021 年就已立项,按照规划本应在去年 8 月量产,开始为理想贡献增量。

但去年 3 月,MEGA 上市后遭遇舆论风波,叠加 2024 款 L 系列遇冷,理想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口碑反噬。内部推迟 i 系列上市,对外观进行修改以贴合主流审美,此番调整的代价约 20 亿元。

这样的沉没成本对理想而言仍是有意义的。i8 是理想第二曲线的开篇之作,承载着内部重振士气、修复 MEGA 影响的任务,外界也自然将期待值打满。

可奇怪的是,i8 似乎脱离了 " 冰箱彩电大沙发 " 的叙事,没有吊打百万 BBA 的对标,也没有多少煽情的故事,亦不热衷堆砌 " 黑科技 ",最后抛出的 32.18 万 -36.98 万元售价,更与眼下激烈的价格战 " 格格不入 "。

理想似乎并不急于推动纯电系列上量,内部对纯电系列今年的销量预期只有数万台。管理层表示,纯电车型的整体销量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产品能否真正满足用户需求。李想更直言,i8 搭载的 VLA 大模型和理想同学智能体,需要更多时间来证明其价值。

在业内看来,理想简直成了异类。

那个擅长冲销量、" 卷周榜 " 的理想,把自己变成了浮躁市场里的 " 局外人 ",讲起了长期主义的故事;而曾经一言不合就开怼的 " 微博之王 " 李想,如今不仅收敛起锐气,还上访谈解释当年的 " 口出狂言 ",请大家帮忙 " 辟谣 "。

巨大的反差感,让外界看到了李想的变化。

门外,市场激战正酣,六座纯电 SUV 大战一触即发,特斯拉祭出加长版 ModelY L、问界 M8 纯电版开启预订、乐道 L90 更是将中大型 SUV 的价码杀入 20 万元区间。

此时的理想急需新爆款来解围。在 " 冰箱彩电大沙发 " 和增程两张王牌被同行复制去后,理想反成了 " 同质化 " 的受害者,销量增长愈发见顶。

今年 6 月,理想连续 14 个月的同比增长态势被终结,上半年总销量下滑 24%,遭鸿蒙智行反超。竞争之下,理想在高端市场的优势受到侵蚀。L7/L8/L9 整体市占率从去年同期的 32% 下滑至如今的 26%,入门 L6 成了主力销售占比超 4 成。受此影响今年一季度理想净利润环比下跌 81.7%。

市场迫切想要看到理想重启增长。然而,i 系列的故事需要时间才能转化销量,二来 " 温和 " 起来的理想让投资者看不到它往日的冲劲。投资者对理想的 " 延迟满足 " 显然不买账。i8 上市次日,理想港股开盘跳水,最终收跌 12.8%,至今仍在低位徘徊。

此刻,只有理想自己知道," 大力出奇迹 " 的老路已经走到尽头,若继续陷入市场竞争旋涡,大概率将 " 泯然众人矣 "。

回归初心

MEGA 风波过后,李想和管理层经过多轮复盘,最终找到了症结:公司上下被销量欲望绑架,牺牲了理想原本最擅长的用户价值和经营效率。

而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理想上一阶段从华为学来的战术,已经不再适合如今的自己。

三年前,面对问界来势汹汹的进攻,急于提升销量的理想决定 " 像素级学习华为 ",将华为的 PBC(个人业务承诺)绩效模式全面注入。2023 年初,理想请来了华为系高管邹良军,推行 26 个战区的赛马机制,部门之间各自为战,抢资源,抢市场。

这种高压强的模式,一度帮助理想将整个组织训练成了高执行力的 " 战斗型机器 ",获得了长达十几个月的销量高增长。然而,副作用也随之而来。

在一味追求销量的背景下,去年,理想的毛利率从 22% 跌到 18.7%,单车销售费用从 1.8 万涨到 2.4 万,品牌溢价被 " 以价换量 " 反噬。更严重的是,PBC 将组织变成了 " 指标机器 ",创新空间被严重挤压。创新团队不敢试错,销售团队疯狂抢单,管理层被销量牵着鼻子走。

进入 2025 年,大幅波动的销量和利润证明,PBC 管理模式已然失灵。理想又亟需在纯电市场找到新增长点,i 系列和 AI 战略不容有失。

痛定思痛后,理想开始全面变革。i8 上市前夕,理想内部开启了一轮组织大换防。6 月 27 日,邹良军卸任理想销服群组负责人转为公司顾问,马东辉全面统管研发、制造供应、销售服务体系,有接近理想的人士指出,调整后从前端战略到后端经营,都实现了闭环。

更重要的是,理想宣布放弃华为 PBC 绩效考核,重拾更适合创新探索阶段的 OKR 管理模式,并准备进一步下调全年销量目标,彻底从野蛮扩张,蜕变到精准运营。

业内人士指出,PBC 是一种契约化的管理,为外部奖惩所驱动,致力于打确定性之仗。而 OKR 更像是一个探索和挑战的系统,由员工的自我实现驱动,适合打不确定性之战。

这一点,与当下技术、AI 驱动型的理想颇为契合。理想 i 系列之下,智驾和智舱的 AI 化成为关键差异点。这些技术的共同点是强不确定性:供应链、用户接受度都在变化,同时需要高度协作。

从 " 管控型组织 " 到 " 进化型组织 ",从 " 拼命兑现 KPI" 到培养 " 动态成长能力 ",理想从像素级学习,到解绑强指标导向的 PBC 找回自我,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放开手脚,在 AI 赛道上做更有挑战的事,在风云变幻的市场,寻找新蓝海。

i8 正是诞生在这个新氛围之下。李想决心重新从用户需求出发,洞察发现哪类用户需求没有被满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以开拓新蓝海,去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而这,正是理想当年的来时路。

至于这次纠偏能否让理想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目前尚未可知。但理想是善于将自己从悬崖边拉回来的,毕竟在回归初心后,MEGA 的销量已从低谷稳步回升。对理想而言,纯电系列的上量,或许也只是时间问题。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李想 ai 老司机 mpv suv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