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嵯峨山俯瞰关中平原
我的中学生活是在小镇云阳度过的,但母校云阳中学已在十年前消失了。它与其他两个同样创办在乡镇上的中学合并,搬迁到了我的故乡县城所在地,取名泾阳中学,后来又改名崇实中学。处于关中腹地的泾阳历史上崇尚读书,晚清到民国有崇实和味经两座享誉关中的书院,在近代陕西教育史上均有一席之地。但我对这种改名,一度颇不以为然。这几天看全国高考的新闻,寒窗苦读的学子们迈入考场,不由得又想起备考三年的中学生活,一晃至今,也快三十年了。在诸多的学校之中,云阳中学可能是最为普通的一所,但留给在这里读过书的学生的记忆,一样是难忘的。
我于 1995 年考入云阳中学,当时为何就读这所乡村中学,原因已不得而知。初中时,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不错,按说可以考入县城最好的中学,或许是学校所在的小镇离家较近,也或许是初中老师直接帮我办理了入学手续,总之我是在没有任何选择的无知和混沌情况下,去了云中读书。对考学和读书,我曾有一种莫名的热切和兴奋。尽管这座学校十分普通,但每年都会有一些师兄师姐考上大学,他们就像一扇扇打开的窗户,总令我梦幻般地看到未来的自己。
云中的校舍十分破旧,但在当时的我看来,已经是很不错了。那时学校仅有两座两层教学楼和两排平房教室,宿舍楼则是两排小平房,东侧一排住男生,西侧的住女生,而且都是大通铺,我仅住过很短的时间,便搬了出来。起初借住在一位同学的家中,后来这个同学辍学当兵,我便又搬回了学校。为了保证学习时间,我并未搬回宿舍,而是把被褥搬到了教室。晚上熄灯后,我和另一位同学便将教室的课桌拼起来,然后在桌子上睡觉,倒是分外地惬意。应是当时的学校条件实在太差的缘故,我们的这种做法,并未遭到学校的制止。而这样的做法却也方便了学习,节省了更多的时间。
其间发生了一件尴尬的事情,一度成为笑谈。有次因为晚间学习太晚,结果早上没有醒来,一些同学早到学校后,看到我和另一位同学还在睡觉,也不便打扰,就在教室外面晨读。后来,我们终于醒了,正在慌忙穿衣服的当口,有位女同学推门进来了,当时真是非常难为情。原来这位女同学并不知情,被其他同学恶作剧了。后来这位女同学到西安读大学,我有次去西安一所高校实习,专程去她学校看她,提起中学往事,二人相视一笑。
学校只有一个食堂,没有饭厅,学生们打饭之后,男同学便蹲在食堂外面的小广场或者树阴下吃饭,女同学则打到饭盒里带回宿舍去吃。有些家境较好的同学,会在学校附近的一些小饭馆搭伙,当时感觉非常奢侈,不过现在看来,也并非什么特别的享受。食堂的面片汤、豆腐粉条、醋熘白菜、青椒土豆片,几乎顿顿都有,味道很是寡淡。我对食堂印象最深的,不是饭菜的味道,而是每天晚自习结束时分,食堂会打开一个窗口,在夜灯下售卖葱油大饼和茶鸡蛋。晚上加顿餐,然后再返回教室,熄灯后又点上蜡烛,继续学习。当年在此读书的同学,多来自附近乡镇和农村,家境大多寒素,故而食堂并不收费,而是采用收粮票的形式,无论饭菜,都可以用粮票来兑换。粮票则只需学生从家中带粮食来即可。我学习很努力,成绩也很不错,但粮票总是拮据,常常不够用。班里有位女同学,家境较好,性情爽朗,曾邀我去学校附近的小餐馆吃饭。记得好像也不过是馄饨之类,但对我来说,已经很是美味了。这位女同学的举动,颇有江湖古风,令我至今难忘。还有位女同学 Waner 是姑姑同村的,算是远亲,也常常接济我。
Waner 是个很温婉的女孩,后来我才知道她还是天主教徒,因为村里有个教堂,很小的时候,她就跟随家人信教了。有次我与她谈起未来的想法,她说自己想成为一个修女,当时听后真是非常吃惊。但也或许是因为与 Waner 的这种特别的关系,我与她彼此都有好感。几年前,姑姑因癌症病危,我专程回去看望,她提及我和 Waner 的往事,一脸的笑意,但说来都是琐屑的记忆。因为与 Waner 在一个班级,我在下课后往往并不着急去吃饭,而是把作业写完后,才想办法解决肚子问题。后来发现,每每这个时候,教室里就只有我和她两个人,且都沉默着。大约高二的时候,有位同班女同学突然辍学了,原因是有个小学需要一名民办教师,她在家人的努力下,去填了这个位置。我和 Waner 对这位女同学的选择很感遗憾,但也无能为力,我们曾一起在周末坐车去那个位于山下村子里的女同学家中看望。记得车停靠在一条山边的公路旁,我们先在一棵苹果树下乘凉,说起人生的选择,至今想来都是无限地怀想。那天一起步行到了村子,又在简陋的小学里,找到了那位女同学。再相逢,我们都是既高兴又感伤。
我的中学时代很有收获的事,可能是有幸加入了一个文学社。记得读高中不久,有个名为文川文学社的社团招纳新生,我写了篇散文上交。过了很久,已忘记了此事,忽然有位学长通知我参加社团的活动。我是后来才知道这个社团是由一位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的老师创办的,在那个年代,我们的学校很难有这样的名校毕业的老师,而这位老师因为一个特殊的事件,被分配到这偏僻小镇来教书。他来到后,很快创办了文学社,并邀请一些作家来授课。记得有位杂文家来讲座,谈到他的一篇杂文获奖后,他去北京领奖,在西单的图书大厦买到了一本印有他的散文的选集,带着那本书,走在北京的街道上,心里充盈着满足与快乐。我的老师则在一次文学讲座中,分享了问世才两年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还多次谈起他的大学生活,使我们在贫瘠中也有了诗意的感受。记得他说有次去拜访中文系的一位教授,看到教授心无旁骛地读书,而家中到处都是书籍,那情景令他顿感一种学问的神圣。文学社不久就停止了活动,因其无益于应试,活动终于寂寥,而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这位老师的调离,但在我的心中,却种下了文学的种子。
中学虽然学习紧张,但我还是颇爱读点课外书,特别是一些文学作品。学校并没有图书馆,附近也没有像样的书店,当然也没有零钱去买书。课本之外的读物,是极为贫乏的。我的那几本课外书,多是在一家满架恶俗读物的租书铺子里搜寻来的,这也让我有了饱读诗书的虚荣。记得我曾租过司汤达的《红与黑》、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还有玛格丽特的小说《飘》。大哥曾从大学带回一册《平凡的世界》,我则在同学处借过一册《穆斯林的葬礼》,Waner 借我一册她很喜欢的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有次我在学校的报栏里读到周国平的散文《爱与孤独》,高二去县城考试,竟在新华书店里看到了这本书,便倾囊购下。我还借过一本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那是一位亲戚在她读大学时的纪念。记得读完这本书,是在周末的校园午后,分外寂静,我忽然看到校园围墙外的麦田里升腾起了火光。我对鲁迅的偏好,并非因为入选课本的他的小说和杂文,而是偶然在一本教辅书上读了鲁迅的小说《伤逝》,令我看到了一个感情细腻又沉郁的鲁迅。后来我还在学校地摊上买过一套《鲁迅文集》,但并未细读,直到上大学后才翻读一遍。
我在学校的书摊上还买到过一本书,书里的内容,全是北京大学的学生谈他们怎样进入到这所中国最有名的高等学府。那些文章谈学习心得,也谈应试技巧,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他们对于作为最高学府的北大的向往与虔诚。这本书的作者大多是北大中文系或历史系的学生,受他们的影响,我做出了一件影响自己一生的决定,便是在高三已经过半的时候,通过在学校任教的亲戚,把自己从理科生改成了文科生,并很快把座位从二层楼的教室,调换到了一个土坯房子的教室。现在想来,这是一个十分大胆的决定,但当时我已经做好了失败的准备,并打算来年再努力。
从理科转到文科后,Waner 基本上每天都会到我所在的文科班来看一眼,但并不与我言谈。我们这种默契,很快被同学们发现,当时距离高考时间很近了,也只能有意地保持着疏离。直到有天晚自习后,只剩下我一人在教室里学习,她来到文科教室的后门,像往常一样张望一番。不知为什么,我大胆走过去,约她一起到校园外去散步。那天晚上,月光如水,至今还记得我们约定一起考上理想的大学。
唐崇陵的石像生
我中学时在班级里担任过一些学生职务,也会偶尔组织一些班务活动,但最有意思的,便是曾在高考前自发组织过一个学习小组,由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我还策划与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周末去游玩过几次,其中一次是骑上自行车,前往嵯峨山下的唐崇陵,因为那个陵墓就建在小组中一个同学所在村子的田野里。我们把自行车放在田地里,然后爬到了崇陵,看到那些被风吹雨刷的石像生,依然仪态庄严,气象森森。再一路爬到嵯峨山顶,眺望着广袤的关中平原,山河壮美,黄土肥厚,我们都被这风景震住了。嵯峨山上,松树成林,寥无人迹,我们在松荫下聚餐、谈论、拍照,忘记了苦累与烦闷。几年前,我回乡,到县城拜访一位朋友,他的办公地点旁边就是崇实书院旧址,书院已经破败,仅留残迹。他给我讲了许多书院的往事,讲了故乡人对于读书的尊崇,还讲那些从故乡走出的优秀读书人,许多故事都是我未曾听闻过的,很是加深了我对这片土地的认识。去年初夏,回到老家,翻出当年在嵯峨山上的一张合影照,当年同游者早已四散各地,也失去了联络。我再次去了崇陵,又爬到了山顶,想起了这些悠悠往事。
唐崇陵的石马
高考即将来临之际,记得有天傍晚,天极热,校长召集高三文科学子们开会,大体是谈论高考事项。还记得那个教室已经很破旧了,三个文科班的学生大约一百五十多人,挤在一个教室里。这个会议,是师生的交流会,但更多是为我们鼓劲和加油,希望大家都能有个好前程。但气氛却是有些压抑,因为文科生一个班每年也就寥寥数人能够考上,大多数人只是为了一点希望而在坚持。会议结束,校长希望能与同学们更多交流,但当时有问题大家也都不举手,偶尔会用小纸条写上一个问题,传到台上。记得我写了一张纸条,大意说在中学读书三年,感觉就是为了应试,对于成为一个理想的人没有帮助。校长看了这张匿名小纸条,表情很是异样。对于在高考临近时刻还有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显然有些无奈,但还是当众念了出来,表示了最大的理解,但他仍然希望学生首先考上大学,再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天地。现在看来,当时的我,有了一点独立思考,但在那种环境下,真是少年意气了。
一个月后,我参加了 1998 年的高考,随后填报志愿。很快成绩揭晓,我被南京的一所大学录取,Waner 却落榜了。
2025 年 6 月 8 日,高考第二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