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瑜
教育评价是根 " 指挥棒 ",小者关乎学生学业等级、教师绩效水平,大者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教育强国成败。近日,北京大学宣布自 2025 级学生起全面取消绩点制度,改用百分制或等级制且不设成绩优秀率指标,引发社会各界热议。
长期以来,绩点如同悬在大学生头顶的 " 达摩克利斯之剑 ",因与保研、出国、就业等人生关键节点深度绑定,给学生的学习路径选择框定了无形的 " 坐标系 "。为了零点零几分的差距,部分学生陷入 " 刷绩点 " 的循环;为规避 " 低分风险 ",不少人放弃兴趣浓厚但给分严格的课程,转而选择给分宽松的 " 水课 "。这种非理性竞争,消磨着学生对学术探索的热情,也有违大学 "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的育人初心。
大学本应是年轻人开拓知识视野,从容探索人生可能,寻觅值得毕生投注的志业的地方。这需要大学给予试错的空间与包容的环境,让学生按兴趣组合课程,鼓励跨学科探索,在大胆试错中确定真正的 " 心之所向 "。当学习由对知识本身的热爱所驱动,那种专注与投入,才能够为创新创造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
近年来,包括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在内的多所高校都已在评价体系改革上持续探索,试图弱化 " 唯绩点论 " 对学生的束缚。此次北大取消绩点并配套设立跨学科 " 容错机制 ",无疑是一次具有示范意义的尝试。但质疑声也随之而来:若等级制仍与升学就业硬挂钩,虽能缓解 " 零点零几分差 " 的内耗,却可能陷入 " 换汤不换药 " 的窠臼。这提醒我们,取消绩点仅是改革的起点,构建多元包容、尊重个性的评价体系,仍需探索更为深入的制度创新。
事实上,让大学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破局也应 " 双管齐下 ":既要帮助学生挣脱分数焦虑的枷锁,也要为教师破除 " 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 " 的桎梏。当前,不少高校教师同样面临评价体系的重重压力,科研指标的量化考核常使他们在教学投入上 " 有心无力 "。只有让教学投入获得应有的尊重与价值彰显,才能形成 " 教 " 与 " 学 " 的良性互动。这意味着教师评价体系也要多元化。当然,也要警惕教学评奖等异化为新的 KPI,防止课堂沦为表演式 " 竞技场 "。
上世纪 30 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后任华东师范大学首位校长的孟宪承曾提出 " 大学三理想 " —— " 智慧的创获 "" 品性的陶熔 "" 民族和社会的发展 "。智慧的创获,意味着大学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殿堂,更是孕育创新思想、催生创造活力的 " 孵化器 "。品性的陶熔,意味着大学也是涵养健全人格的精神家园,正如孟宪承引用哲学家怀特海的观点:" 大学的存在,就是为结合老成和少壮,而谋成熟的知识与生命的热情的融合 "。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这要求大学超越象牙塔,在回应时代需求、推动社会进步中推动知识和精神的传承与创造。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少一些功利化的内卷内耗,多一些潜心问学的从容舒展;少一些标准化的量化捆绑,多一些对个性成长的尊重包容。以多元包容的评价体系校准 " 育人指挥棒 " 的方向,我们才能更充分地感受到大学理想的温度与力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