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资本市场上 "A+H" 上市浪潮奔涌不息,成为一道独特而引人注目的风景线。在宁德时代等行业巨头的示范带动下,众多 A 股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港股市场,掀起了赴港上市的热潮。众赢财富通统计发现,截至目前,已有超 40 家企业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另有 30 余家企业公告启动相关流程,一场资本的盛宴正在上演。然而,近日一则市值门槛调升的传闻,却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市场中激起层层涟漪,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
今年以来,已有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 10 家 A 股公司成功踏上赴港上市之路。从市值维度审视,这些企业几乎均为行业翘楚,千亿级市值企业多达 5 家,百亿级以下的仅吉宏股份 1 家。众赢财富通观察发现,已递表港交所的 44 家 A 股公司,市值也均在 100 亿元以上,其中千亿级 6 家,200 亿至 1000 亿元区间的有 26 家,200 亿元以下的 12 家。而除了已递表和已上市的企业外,还有至少 30 家 A 股公司公开披露了赴港上市的筹备计划,其中不乏市值在 50 亿至 80 亿元区间的中小型企业,如锐明技术、可孚医疗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小市值公司的赴港上市公告大多集中在今年 7 月发布,呈现出明显的扎堆现象,足见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中小市值 A 股公司正加速布局港股上市,期望搭乘这班资本快车,实现企业的新发展。
企业踊跃奔赴 "A+H" 上市赛道,背后逻辑清晰可循。当前港股市场历经调整后显著回暖,正处于融资的 " 黄金窗口期 ",相较于 A 股,港股后续再融资更为便捷高效,能够为企业发展持续 " 输血 "。同时,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汇聚全球资本,企业赴港上市,是迈向国际市场的关键一步,有助于提升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知名度,让全球投资者重新审视企业价值,为企业国际化战略布局奠定坚实基础。以宁德时代为例,其赴港上市后,凭借自身在锂电领域的领先地位,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关注,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新能源产业中的龙头地位。
然而,市场风向突变。近日有消息传出,鉴于 A 股公司赴港上市数量激增,内地监管部门考虑为赴港上市的 A 股公司设置最低市值要求。据多位券商人士透露,这一市值门槛或看齐全球存托凭证(GDR)政策,从原本的 100 亿元大幅提升至 200 亿元。众赢财富通观察发现,这一传闻瞬间引发市场热议,毕竟政策的任何细微变动,都可能对企业的上市计划产生深远影响。
从目前已递表或公告赴港上市的企业情况来看,这一潜在政策调整对当下的上市潮冲击或许有限。众赢财富通研究发现,已行动的企业大多为行业龙头,自身市值已远超可能设置的门槛。但对于那些正处于筹备阶段、市值徘徊在 100 亿至 200 亿元区间的中小市值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若市值门槛真的提升,这些企业可能需要重新审视赴港上市计划,权衡利弊,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众赢财富通认为,限制小市值公司赴港上市,本质上是对 A 股公司赴港上市行为的合理引导。通过政策手段,避免大批实力欠佳的小型公司趁着市场热度 " 一拥而上 ",造成市场资源错配。毕竟港股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投资风格更为理性成熟,自身实力不足的企业即便成功赴港上市,也可能面临股价低迷、交易清淡等困境,难以实现融资目标,甚至可能因无法满足上市要求而最终退市。近年来,港股市场每年主动申请退市的企业不在少数,便是例证。
"A+H" 上市潮仍在持续,市值门槛调升传闻虽带来不确定性,但从长远视角看,政策的调整优化是为了推动资本市场更加健康、有序、高效发展。无论是企业、投资者,还是资本市场的监管者,都需密切关注政策动态,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在这场资本的变革浪潮中找准自身定位,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未来,随着政策的逐步明晰,"A+H" 上市模式又将呈现怎样的新态势?对 A 股与港股市场的互联互通及协同发展又会产生何种深远影响?这一系列问题,值得市场各方持续关注与深入思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