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综艺该拍的从来不是做菜技术,而是一汤一饭里的人情味。
■照着答案抄都能不及格
新出的美食综艺《一饭封神》播到现在,喜提网飞声明:没出售过版权,内部正在讨论应对措施。
《一饭封神》刚播的时候,就有许多观众讨论到底有没有买版权,因为节目从置景、赛制、选手人设甚至做饭方式,都称得上一比一复刻韩国去年出的料理综艺《黑白厨师:料理阶级战争》。
甚至有网友做出对比,连分镜都是抄的。
因为实在学得太彻底,以至于豆瓣短评里,有善良的观众提出,能 " 还原 " 到这个程度,肯定得买版权……了吧?
笑死,根本没有。
现在节目组像素级复制过后,也只是再次证明了韩综的制作水平远在大气层,就算国内制作团队一比一倒模,结果也还是东施效颦,一点精髓没学到。
与其批《一饭封神》导演组榆木脑袋不开窍,不如看看原版《黑白厨师》,凭什么在做饭之外,拍出了市井街头的人情烟火,和扎根于食物中的韩国文化。
■不只是做饭
韩国原版综艺全名是《黑白厨师:料理阶级战争》,谜底写在谜面上,韩国要拍的不只是食物,更是阶级。
先是评委设置就明晃晃地摆出了对决主题:平民美食 vs 精致料理。
一个评委是安成宰,他 13 岁就和家人一起从首尔搬到美国,后来成为韩国唯一的米其林三星主厨,从成长经历到职业方向,他都是毋庸置疑的精英代表。
另一个评委是白钟元,他早期就是做家常菜美食节目被观众认识,后来成为了国民美食家。白钟元开的冷面店和烤肉店遍布韩国的街头巷尾,主打的都是 " 平民美食 "。
选手也旗帜鲜明地分为两边,一边是被称为 " 白汤匙 " 的精英厨师们,一个个拿着各路厨艺比赛的冠军,做着米其林餐厅的主厨,甚至能去白宫国宴,为美国总统做饭。
另外一边则是被称为 " 黑汤匙 " 的普通厨师,大都是草根到不能再草根的 nobody。
专门给小学生做菜的食堂大妈,人家第一轮做的拿手菜,就是食堂里的学生套餐。
干了几年中餐厅的外卖骑手,然后从帮厨开始学做中餐,直到成为能掌勺的外卖员厨师。这位选手一出场就拎着韩国外卖员标志性的外卖箱。
穿着韩服登场的无菜单料理阿姨,在自己开的店里,每天都用应季食材做传统的韩国小菜。
没学过一天做菜的宅男,因为看了美食漫画而对厨师这个职业动心,整天盯着漫画研究怎么复刻书里的菜式,甚至他做出的菜,都以漫画的第几册第几页命名。
还有工地厨师、专做烤串的厨师、全职爸爸等等等等……总的来说就是,野路子遍地,很多选手的职业路径对于米其林大厨来说,可能都有点上不了台面。
也因为选手的多元,第一轮呈现出的菜式也称得上是天南海北,有瞅着得几千块钱的高级牛排,也有韩国街头随处可见的拌饭和春卷。
但偏偏比起米其林几星的大厨花式炫技,就是这些来自老百姓身边的饭香才最动人。
做饭是和每个人日常生活最密切的联结,做饭综艺要展现的,不是人上人的精致生活,不是每个厨师响当当的 title,而是月薪三千的普通人,怎么靠一块豆腐,一把青菜,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不只是竞争
《黑白厨师》不只拍了做饭,还有身处不同阶级的厨师,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展现出的不同面貌。
最能代表黑汤匙精神的,是自称 " 料理狂人 " 的厨师,他的经典发言是,自己烹饪的时候就是个认真狂人(这个词直译也可以解释成 " 疯子 ")。
料理狂人做菜的时候大开大合,每个手势都有自己的韵律,他也不掩饰自己的胜负欲,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甚至放过话,觉得自己的咖位和水平应该进白汤匙,而不是黑汤匙。
节目组展现料理狂人的企图心,不是通过他一次次获胜,游刃有余地晋级,而是拍踌躇满志的疯子也有无比焦虑的时刻。
海选时,料理狂人上一秒还信心满满,讲述自己的做菜思路,下一秒评委沉默不语,镜头拍到料理狂人的小眼睛滴溜溜转,五官的每个角落都写满了焦虑。
最终评委给出待定,料理狂人立刻不狂了,而是焦虑到趴在桌子上,先是扶额一脸苦涩,之后甚至开始对天祈祷。
料理狂人在节目里的又一个高光时刻,是节目组要求在指定时间中,用便利店的食材制作美食。
待惯了高级餐厅,用惯了高端食材的不少大厨都表现得水土不服,大概大厨们绞尽脑汁的时候,都共享着同一句内心吐槽:这些几块钱的食材,能做出什么好东西?
料理狂人则是从选食材这一步就透露出一种住在便利店的游刃有余。
他最终做了一道泰式炒河粉风味泡面,用了两包泡面,加了一罐螺肉,他对这碗泡面的解读是,这是他自己在喝得很醉的时候,会兴高采烈地炒来吃的一道菜。
说的是做菜,听的人却能品出普通打工族的生活。
白汤匙的代表人物则是崔玹硕,他是韩国知名的明星主厨,甚至因为名气太大,还上过《蒙面歌王》。最初接到节目邀约,崔玹硕一度以为是来请他做评委。
崔玹硕在节目中最突出的表现,其实不是做菜的技艺,而是娴熟的领导能力,和应对比赛规则的游刃有余。
黑汤匙和白汤匙队伍分别组成团队作战时,崔玹硕是白汤匙一方的队长。在比赛开始前,崔玹硕就开始和队员们强调,团队作战最重要的是意见统一,当经验丰富的主厨组成一个团队,怕的不是没有好点子,而是好点子太多,把时间浪费在队伍内部的争执上。
等比赛正式开始,其他队伍都是先定菜单,再找食材,崔玹硕早早算好扇贝数量不够,先带着全体队员把扇贝一扫而光,拿下好食材后,再不紧不慢地敲定菜单。
等菜做到一半,崔玹硕发现葱不够用,于是刚刚阴了对手一把的他,又笑嘻嘻地去找对手借葱了。
从对手到观众都看得瞠目结舌,对手甚至委委屈屈地质问他:" 可是你们刚刚把海鲜都拿走了。"
崔玹硕不好意思地笑笑:" 是的。" 然后继续等着对手把葱借给他。
老油条崔玹硕还想到了一个 " 绝妙 " 的交易方式,他们队之前抢走了全部扇贝,但最后用不完,会剩下 10 只,于是他准备用这 10 只扇贝和对手交易大葱。
然而最终每组需要出 100 份菜,对手要把这 10 只扇贝分给 100 个评审吃,每个评审连半口肉都分不到。
剖析崔玹硕的心路历程,其实根本没多复杂,他就是单纯的想赢。比起赢,对手的想法、交往的人情世故都不重要,比赛开始,他的一举一动都只为了胜利进发。
" 我刚刚得罪了他们,他们看我不顺眼,会不会不愿意借给我葱?" 这些情绪问题统统不在他的考量中,崔玹硕当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一个——想尽办法得到一把大葱。
于是他开口去借了,还真的借到了,当然最后也胜利了。
这段堪称癫狂的操作刚好被观众拉来和料理狂人的发言对比:" 虚假的癫狂:我一进厨房就是个疯子;真正的癫狂:能不能借我点大葱。"
对于综艺节目而言,竞争的魅力不只是输赢,而是每个选手都能展现出各为其法的生存方式。
下位者卯足力气,上位者老谋深算,一方掀桌,一方守擂,最终在节目组设定的赛制中,黑汤匙的生猛,白汤匙的老辣通通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 You are what you eat
英国有句谚语,叫 "You are what you eat",意思是你吃什么,就像什么。
这句谚语原本是形容一个人的身体、心情都和吃的食物密不可分,比如压力巨大的打工人,大多吃着重油重盐的外卖日益发福,再比如精致生活的白领,一般都嚼着漂亮摆盘清汤寡水的白人饭。
这句谚语也适用于集中展现各地美食的料理综艺,一道美食不只能体现一个人的性格、阶级,还能投射出一个地域,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
最终拿下《黑白厨师》亚军的厨师是爱德华李,也是之前提到的,给美国总统做国宴的白汤匙大厨。
他是美籍韩裔,从纽约大学文学院毕业,在参加《黑白厨师》前,就拿到过美国《铁人料理》的冠军,早就做过不少美国厨艺比赛的评委。
一个在美国功成名就的大厨,为什么要千里迢迢跑回韩国参加比赛?用爱德华李自己的话说,他把这次比赛当作一场寻根之旅。
他在节目里做的大都是融合菜,只是比起华而不实空有噱头的融合,他真的在用食物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
爱德华李住在美国肯塔基州,也是肯德基的发源地,他早就想过,要来节目里做一次炸鸡。
赶上节目组赛制是 " 无限地狱料理 ",就是用豆腐作为主菜进行车轮战,看谁能留得最久,用最朴素的豆腐做出最丰富的料理。
爱德华李做了一道炸鸡味的炸豆腐,他用鸡油炸豆腐,又在蘸料里放了鸡油,最后让普普通通的豆腐能尝出鸡肉味。
最终的决赛,他又返璞归真,把韩式年糕做了国际化的甜点。
他把年糕煮熟后打碎,再加入奶油制成冰激凌,又用辣椒酱做成焦糖,最后做出冰冰凉凉的辣炒年糕。
他还为辣炒年糕冰激凌配了一杯韩国传统的马格利酒,他说:" 爱德华喜欢喝威士忌,但李均喝马格利酒。"
爱德华用蹩脚的韩语写下了对这道菜的说明:他每次在韩国吃饭,都会吃得很饱,总会剩下几根年糕。
之前他觉得这是一种浪费,后来他意识到," 丰富与爱,以及为别人着想,这就是他眼里的韩国料理。"
跨越万水千山,爱德华用一道飘散着乡愁气息的菜肴,诉说自己对韩国文化的理解。
他说自己身处美国时,经常会扪心自问,他到底是美国人,还是韩国人?
后来他把这份疑惑诉诸灶台,用烟火蒸腾下烹饪的菜品记录他到底是谁。
料理狂人则偏好咖喱、辣椒等重口味的调料,他做的每道菜都和他本人一样,带着强烈的气息向食客扑面而来。
外卖员厨师在海选时做了一道八宝丸,这道菜外表看着和厨师本人一样平平无奇,剖开才能尝到里面丰富的配菜。
外卖员厨师年幼的时候父母离异,一度被送去孤儿院住了两年,他从高一就开始送外卖,一路没读过名校,没师从名厨。
直到他在中餐厅的后厨握住汤匙,就像握住自己的命运。
《黑白厨师》是一部美食综艺,呈现了上百道料理,更记录了许多普通人值得著书立说的片段人生。
不是只有成功者和 208 的故事才配被人诉说,这个道理,不知道国综要哪一年才能悟到。
监制 / 费加罗夫人
微博 / @费加罗夫人
部分素材来源 / 网络
戳戳" 阅读原文 "来微博找夫人玩呀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