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冯恋阁
7 月 24 日,腾讯控股(00700.HK)的股价一度触及 560 港元 / 股,创下近 4 年来最高,市值一度重新登上五万亿港元以上。8 月 1 日,腾讯股价略有回落,但依然是港股市值最高的公司。
腾讯上一次触及五万亿港元以上的市值,是在 2021 年,当时微信、游戏和云服务的业务增量让市场对其充满信心。
如今,腾讯再登上一个台阶的关键拉动力,或许是 AI。
在刚刚落幕的 WAIC2025 上,腾讯的 AI 野心进一步显山露水。
这场大会上,腾讯的 "AI 全家桶 " 全面亮相,覆盖基础设施、模型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 AI 图景全面铺开;公司还明确了在具身智能业务上的发展方向——建平台。
腾讯喜欢将企业的发展与树木成长类比。
比如,公司将旗下有一定生命周期且仍能保持较好流水的游戏产品称作长青游戏。
又比如,2014 年,在互联网潮起的时候,张小龙曾经谈到,微信要搭建动态的生态系统,培育一个服务的 " 森林 ",让所有 " 生物 " 都更好地成长起来。
而如今,在 AI 的黎明,马化腾或许想要再造一片森林。
(图源:图虫)
慢与快
在 2025 年之前,相比其他大厂,腾讯在 AI 上的动作似乎比较慢。
在被视作 " 大模型元年 " 的 2024 年,百模大战的硝烟仍在,AI 应用已经开始抢夺用户,但腾讯当时没有太多参战的激情。
虽然也 " 按部就班 " 地发布混元大模型的更新、推出旗下 C 端应用元宝。但是腾讯没有纠结如何推动元宝冲击月活,也没有太多令人惊艳的新品出现,一度被认为在 AI 上 " 慢了半拍 "。
如果从现在往回看,腾讯可能已经做好了准备,只是在等待一个 "DeepSeek 时刻 "。
相比之前的慢,今年腾讯的反应却非常快。
在 2 月的 DeepSeek 接入潮中,腾讯云在 2 月 2 日首先实现一键部署接入 DeepSeek。
AI 应用腾讯元宝在 2 月 13 日就接入 DeepSeek-R1 满血版,同时支持混元和 DeepSeek 两大模型。腾讯也成为首个在 C 端应用接入第三方大模型的互联网大厂。2 月 18 日,元宝开始支持微信搜索;2 月 19 日,元宝全量上线深度思考模型 " 混元 T1"。2 月 22 日,腾讯元宝超越豆包,升至中国区苹果免费 APP 下载排行榜第二,仅次于 DeepSeek。
而一向在更新上保持克制的微信,也逐步向 AI 开放。3 月中,微信搜一搜上线了 AI 搜索功能;4 月中旬,微信用户可以加上元宝的好友,直接在好友列表内完成 AI 问答。
几个月后的 WAIC,腾讯已经带着贯穿模型层、平台层、应用层的 "1+3+N" 的 AI 全景体系亮相。
在模型层,腾讯 3D 世界模型首次亮相,这个面向游戏从业者及 3D 爱好者的模型支持文生 / 图生 3D 世界,可 360 ° 沉浸式漫游,也可一键导出兼容主流建模软件的 3Dmesh 的可用场景资产。
在平台层,腾讯 B、C 端同时发力,推出了面向 C 端的 " 腾讯元器 " 和面向 B 端的 " 腾讯云智能体开发平台 ",以及最新发布的面向机器人领域的具身智能开放平台 "Tairos"。其中,面向 B 端的腾讯云智能体平台全新升级,在对接了主流数据库和腾讯文档等更全面的数据源的同时,以零代码方式轻松创建多个智能体并实现协同交互,复杂场景配置更简单、对话更精准;腾讯元器则进一步整合公众号、腾讯文档、微信支付 MCP 等资源,同时为优质智能体提供流量扶持。
具身智能软件平台 Tairos(" 钛螺丝 ")为机器人开发者提供包括规划、多模态感知、感知行动联合等大模型,并支持在云端快速通过仿真环境进行模型的验证。
在应用方面,除了 C 端应用的元宝,腾讯还带来了知识管理应用 ima,其专业知识库,覆盖金融、科研、法律、政务、教育、医疗等专业、日常领域。腾讯还开发了 10 多个 Agent,覆盖企业服务、生活、办公等场景下的高频需求。
拆与建
腾讯能这么快地交出一份完整的答卷,得益于此前的投入和积累。
2018 年,腾讯就确定了在 AI 领域的三大核心战略:攻坚 " 通用人工智能 ";成立机器人实验室 "Robotics X",探索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连接;继续重点关注 AI+ 医疗的发展。
2023 年 3 月,公司在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 AI 和大模型对腾讯而言是 " 增长的加速器 ",公司所采取的战略就是 " 在资源上进一步去投资 "。当年 9 月,混元大模型正式亮相,并通过腾讯云对外开放。
而今年上半年,腾讯与 AI 相关的架构在也快速完成了一波拆分与重建。
素来以投入大、基建大、回报周期长著称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和负责基础技术能力建设、腾讯混元大模型开发的技术工程事业群(TEG)可以说是这场变革的中心。
2 月,腾讯元宝从 TEG 转入 CSIG。同月月底,腾讯宣布 QQ 浏览器、搜狗输入法、ima 等更多产品和应用也将从 PC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汇入 CSIG。自此,元宝、ima、QQ 浏览器、搜狗输入法四大 AI 产品线合龙,成为腾讯面向大模型时代打出的全新产品组合。
4 月底,TEG 围绕算力、算法和数据三大核心板块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
当时,TEG 成立了两个新的部门:大语言模型部和多模态模型部,分别负责探索大语言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的前沿技术,持续迭代基础模型。
同时,腾讯还明确了数据平台部和机器学习平台部的职能,进一步加强大模型数据能力和平台底座建设,共同支撑腾讯混元大模型技术研发。
当时,腾讯相关人士表示,这次调整有利于整合资源,优化研发流程,进一步提升腾讯在 AI 领域的长期技术作战能力。
在年初的 2024 年年会上,腾讯 CEO 马化腾曾表示对 CSIG 的未来发展抱有很高的期待。" 在 2025 年,我相信 CSIG 有很大机会能够稳定浮出水面,形成一片大陆。" 马化腾如是说。而对于 TEG,马化腾提到腾讯会持续投入资源进行算力的储备,希望各个 BG 都能拥抱大模型的产品化落地场景。
技术积累之外,时代财经注意到,早在 DeepSeek 之前,腾讯的 AI 就已经悄然进入到重投入阶段。2024 年全年,腾讯资本开支 767.6 亿元,创历史新高,占总营收的 11.6%,研发投入达 706.9 亿元。
" 不管在技术还是落地上,我们都在做持续的、大量的投入。" 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云智能负责人、腾讯优图实验室负责人吴运声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
腾讯投入不局限在内部,也在通过 " 买买买 " 等方式重构腾讯生态。
根据 IT 桔子数据,2014 年至今,腾讯系公司在人工智能行业一共投资了 84 家企业,数量仅次于文娱、游戏和企业服务。
(图源:IT 桔子)
2018 年到 2021 年是一个密集出手期,腾讯平均每年会出手 18 家公司。
2022 年开始,每年投资的公司数量又收缩到 10 以内。但回头看,腾讯的出手还是相当精准的。
在 AI 六小龙中,除了零一万物,腾讯都投了个遍。除此之外,今年先后开始上市的 " 国产英伟达 " 中,腾讯也投中了燧原科技、摩尔线程。其中,前者从 Pre-A 轮开始,有 6 轮融资背后都有腾讯的影子。
具身智能领域亦然,腾讯在 2017 年、2019 年投资乐聚,2018 年投资优必选之后,今年 3 月和 6 月又分别投了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
生态革命
在 1999 年、2011 年用 QQ、微信颠覆社交生态的腾讯,希望在 2025 年掀起一场 AI 生态革命。
如今,加速的腾讯在广纳盟友。
在 WAIC2025 的论坛上,腾讯宣布,要面向企业、高校、及个人开发者发起首届腾讯云黑客松 -Agent 应用创新挑战赛,旨在推动 AI 智能体技术应用创新、及场景探索落地,并促进智能体生态人才培育。
4 月,腾讯宣布启动史上最大就业计划——三年内将新增 28000 个实习岗位并加大转化录用。在大模型加速落地的背景下,腾讯加大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游戏引擎、数字内容等技术类岗位的招聘力度,技术类岗位迎来 " 扩招 ",占比超 60%。
" 我们举办腾讯云黑客松 Agent 应用创新挑战赛,就是一种对生态的推动,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智能体生态的建设中。" 吴运声表示。
而面对市场,腾讯同样试图成为一个生态 " 攒局者 "。
在平台端,腾讯元器平台聚焦公众号智能体构建和生态拓展,致力于为所有 C 端客户打通智能体变现最后一公里。
具身智能平台 Tairos 的首批合作伙伴包括越疆科技、乐聚、宇树、擎朗智能、众擎机器人等。已经与多家机器人企业在工业、汽车、家电等多行业进行场景落地实践。
在应用端,而 ima 已经和钱江海关、珠海金湾区等部门展开合作,提供法律咨询、政策通查等方面的服务。在 WAIC 展台,时代财经还注意到,腾讯正尝试让 AI Agent" 上车 "。WAIC 上展出的智能座舱服务 Agent 打通了车载微信小程序生态,覆盖餐饮点单、日程会议、取号订座、机酒预定、听书观影等场景。
在接受时代财经等媒体采访时,腾讯首席科学家、腾讯 Robotics X 实验室主任、福田实验室主任张正友提到,具身智能行业尚处在初级阶段,关键是如何运用现有能力及额外科研能力,支持行业完善与发展,推动生态建设。
对于腾讯在新一轮 AI 竞争下的定位," 腾讯努力的方向,就是在整个平台或者整个的生态链上,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大家一起去满足前沿技术落地的需求。" 吴运声向时代财经表示。
" 腾讯将通过扎实的底层模型、好用的平台工具、广泛的应用生态,让 AI 建得起、跑得稳、用得好,让每个人、每个企业,都能用上真正好用的 AI。" 他说。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