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近期召开低空经济产业专题会议,明确指出各地要因地制宜、从客观实际出发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事实上,地方国资早已行动,纷纷抢滩低空经济赛道。
据镐京笔记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5 年 7 月底,全国共有 127 家国资性质的地方性低空产业平台公司,主要分布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北方的部分沿海城市。
陕西的国资低空矩阵也在持续扩容。
前不久,宝鸡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这是继陕西低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之后,省内成立的第四家国资低空公司。据悉,该公司作为宝鸡市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定位为低空经济全产业链服务商。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国资平台或将成为发展低空经济的关键力量,其通过主导机场、产业园等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牵头空中交通管理体系搭建,设立产业基金注入资本动能,同时切入重大投资或有社会需求的应用场景,有望在基础保障与协同发展中构建起地方低空行业生态。
牵引新兴产业
2025 年以来,随着低空经济被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个赛道愈发热起来了。
然而,热潮背后,行业深层的问题日渐显露。
比如,低空飞行交通网络搭建缓慢,低空起降点数量少且分布零散;通用机场基础建设状况不佳,且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空域划设与相关审批流程复杂且标准不一,严重阻碍了低空产业跨区域协同。
这些 " 卡脖子 " 的事情,拿出任何一件,都能成为低空经济产业的 " 拦路虎 "。
尤其是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想要 " 单打独斗 " 获取应用场景、市场拓展、外部融资等方面的支持,更是难上加难。
不过,国资低空经济平台公司可凭借自身优势,在多个环节统筹各方资源,对于民营企业面临的应用场景获取、市场拓展和融资难题,可搭建起行业间的桥梁。
国资平台牵引低空产业的实践最早是在广东省,2023 年 11 月深圳率先成立全国首个地方性低空经济国资平台。
此后,全国各地便掀起了国资入局低空经济的浪潮,且呈现出 " 因地制宜、聚焦特色 " 的特征。
2024 年初,江苏、浙江、福建、安徽等省份紧随其后,国资纷纷布局,开始组建低空平台。
进入 2025 年,中西部省份亦加速跟进,如陕西、四川、山西、内蒙古等省(区)也相继成立国资平台以牵引低空产业。
据镐京笔记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5 年 7 月底,全国共有 127 家国资性质的低空产业平台公司,主要分布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北方的部分沿海城市,普遍在 2024 年下半年之后成立,股东阵容大多有当地城投平台公司的参与。省、市级公司的注册资本一般由百万到千万不等,也不乏几亿甚至二十亿的注资规模。
除搭建低空经济平台公司之外,国资还通过入股以及合资等方式参与布局,直接或间接地助推低空产业。
聚焦陕西来看,新成立的宝鸡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由宝鸡城市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全资控股,实控人为宝鸡市国资委,注册资本 2000 万元,经营范围涵盖航空运营支持服务、航空运输设备销售、智能无人飞行器销售等领域,意在深度布局低空经济产业链。
宝鸡的实践在陕西也并非孤例。
2025 年 2 月底,陕西低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成立,由西咸新区轨道交通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全资控股,重点探索低空交通、低空物流等新模式,推动低空在轨道交通领域相关场景的应用。
助力生态协同
要引导低空经济构建出在传统行业之外的 " 第二增长曲线 "," 协同 " 能力是关键。而国资平台以 " 搭台者 " 的角色正推动着产业供需匹配与生态协同,这或将成为低空经济破局的关键一招。
2024 年 2 月 1 日起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明确低空平台需提供低空协同运行服务。
同年 8 月,深圳低空国资平台——深圳低空产业发展服务有限公司建设的低空运营总部基地正式启用,明确将建设管理中心、数据中心、展示中心以及通航直升机、eVTOL、无人机融合运行起降场,促进客货运的协同运行。
由此看来,国资入局低空,并不是与企业抢占市场,而是牵头助力生态协同,以国资平台为 " 线 ",将不同产业 " 穿珠成链 ",整合资源,助力形成整个行业的生态闭环。
另外,发展低空经济,从产业属性的角度来看," 基建先行、场景落地、生态构建 " 的路径相对成熟,沿着这条路,持续下沉摸索,不失为一种稳健的选择。
但基础设施的建设说白了就是太费钱,一般民营企业很难搞定,用国企雄厚的资金才能稳步推进。
国资入局基建,主动挑起空中、地面等设施以及低空平台建设的 " 大梁 ",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民营企业面临的行业共性技术突破和现实运营障碍。
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2025)》,对全国 58 个城市的低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分别有 11 个和 4 个城市位列榜单前 30。
而以上两个地区在城市与产业维度分别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区域协同与链条协同,反观具备科研资源优势的西安市乃至陕西省,尚未实现如此程度上的协同效应。
然而,陕西的低空应用场景可延伸至多个领域 ,譬如西安古城经济蓬勃向好,在低空文旅方面大有可为;商洛地处秦岭山区,森林低空巡检防火有用武之地;榆林矿产资源丰富,低空运送可在陕北片区大显身手 ……
在场景基础上,借助国资产业平台的资源优势,协同交通、消防、文旅、应急管理等各部门进行统筹和对接,优化合作效率,推动项目落地,不失为陕西等中西部省份实现低空产业加速追赶的一剂 " 良方 "。
全方位破局
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 年全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 1.5 万亿元,而作为航空产业聚集区的陕西,要在 2025 年突破航空制造与低空产业 2000 亿元的年产值大关。
这个目标不小。
但如何将国资平台资源充分用于低空经济的发展,仍是重要课题。
" 借助地方政府资源,开展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国资平台的确具有显著优势。这类平台还可尝试把一些涉及公共服务的业务收拢过来,对相应的订单需求进行归集,做好市场资源的供需匹配。" 西安某本土低空经济企业负责人向镐京笔记表示。
在国资平台发挥 " 资源整合 " 的基础功能后,市场信息、订单获取方面的困题,或将有望助力解决省内低空经济的 " 燃眉之急 "。
而进一步,国资平台带来的协同创新、场景破局以及全方位的综合赋能,对于正处在成长期的低空产业也尤为重要。
不妨聚焦下 " 优等生 " 的动态—— 2025 年 6 月末,由广东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搭建的低空飞行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公测,包括空域划设、飞行计划管理、审批服务及飞行动态数据等四大核心模块,公测期间为省内低空用户提供飞行计划处理、运行协调、飞行情报、气象信息、协助救援等多项服务。
熟悉低空的人都知道,严格的空域管理是当前航空活动不能大展拳脚的原因之一,而上述平台整合了飞行器、气象、信号、地理、空域等相关数据,真正实现了全域的体系化管理。
陕西或可尝试推行协同管理的模式,由本地国资低空平台牵头,协同气象、网络、地质等数据源头部门,将各项资源整合、互换共享,简化低空飞行活动的申请与审批流程。
更重要的是,低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场景,而场景的破局也离不开国资低空平台。
日后,低空平台可联合其他政府部门,共办应用场景供需对接会,助力企业拓展场景,为场景对接产品,助推精准合作。
不过,仅靠国资力量来发展是远远不够的,以市场思维驱动,积极争取多方融资,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添加 " 燃料 ",才能飞得更稳更远。
(图片来源:西咸新区官网、榆林市人民政府官网、部分图片由 AI 生成。)
来源 / 镐京笔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