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 前天
这一次,普通人是主角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一只白鸽突然停在头上,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

静静地等它飞走,留下羽毛扫过的温度。

或者,赶快举起手机,记录下这珍贵的一刻,再找一块 LED 屏幕,挂在大楼的阳台上,把照片投上去,让每个人都驻足观看。

这是前不久在上海发生的故事。沙美大楼的 " 上海最美阳台 ",突然变成了一副巨型水印框。这栋百年建筑的每一扇窗户,都变成了一张照片。它们并不是来自任何名家大摄的宏伟场面,而是来自一个个普通小米用户拍下的身边此刻。

楼顶上,小米和徕卡的联合 logo 非常醒目。这是「一百年 一眨眼」致敬百年 · 小米徕卡影像大赛特展。

楼体上的 3 块 LED 屏幕,也在随着时间切换流转,不断切换照片。

一眨眼之间,无数个普通人的生活瞬间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匆匆划过。而有一个瞬间,被小米的徕卡镜头记录下来,在巨屏上留住。彼时的故事和感受,也穿越时间,清晰地留在了记忆中。

捕捉更多光

光好像是从沙美大楼的天花板上直直打下来的舞台射灯一样。

左手刷牙用小米手机随手拍下的一张照片,被悬挂在展厅的中心位置。

阳光沿着楼的缝隙,把氤氲的烟雾劈开一道口子,照在人的身上,像是一束射灯。

光有了,舞台就有了。摄影师把这张照片命名为《要有光》。

在这张照片的另一边,是陈明曦拍摄的组图《未完成的旅行》。他拿着小米手机,坐船顺长江而下,用摄影探寻人们封藏的记忆。

他在白帝城的野码头,搭当地的民船,静静地和当地村民坐在一起,随水波感受那里的一切。有人下船时,他挥手和他们告别。旁边有朋友问:" 你认识他们吗?" 他说:" 不认识,但我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在他的印象里,三峡理应如此,烟雨濛濛,层峦叠嶂,饱含诗意与忧伤。所以,他尽量在阴天拍摄。那时的光不直射,光线整体平和,画面里各层次的细节,都能更清晰地呈现。

这是光的伟大之处。它可以聚成一束,搭起一方舞台;也可以隐去行迹,让烟火人间变得更加真实。

然而,在这个技术大爆发的年代,光好像变得不重要了。手机可以利用数码算法,在拍照时进行算法修正,自动调节照片中亮部与暗部等细节,进行色彩优化。AI 时代,生成一张图片变得更加轻易。只需要一个指令,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高清图片出现。

但它们看着并不真实,不像人眼捕捉到的世界。人人都有照相机的时代,生成、修饰、美化,都轻而易举。我们不断地惊叹于它们的进步,却逐渐离真实的感受越来越远。

因为,算法的世界里没有光。而现实世界里,每一张好的照片,都始于光的完美。

小米和徕卡在合作之初,就达成了一致:光学是基本功,是必修课,是影像真正的基石,绝对不能偷懒取巧。光学的问题,就要用光学的方式去解决。在计算摄影的风潮之下,小米始终坚持做这一件难而正确的事。

一片好的光学镜头,需要同时满足快速、锐利、小巧和坚固耐用的特质,在现有的技术下,设计它并不难——只要愿意让它变得笨重庞大。

但在手机小巧的体积内,想要实现同等光学性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移动影像到底往哪里走?小米的答案是,基于极高光学素质的真实感影像。

一个有移动影像的洞察和技术积累,一个有百年光学积淀和广受赞誉的影调审美,小米和徕卡工程师共同努力,让传奇的徕卡 Sumilux 镜头,和原汁原味的徕卡影调,终于来到了智能手机上,让数以千万计的全球智能手机用户,得以体验到了徕卡光学的独特影像魅力。

沙美影展现场,悬挂着一幅由小米用户黄鱼拍摄的照片。柏油马路上,一张床垫以倾斜的角度 " 悬空 " 在路上,投下一个长方形的影子。

细看这张看似违背了重力定律的 " 科幻 " 照片,影子里有一双小小的工人的脚。烈日下飘浮的床垫,背后是一个个工人背上托起的城市奇迹。

这样动人的影像细节,在数码修正和美化后会变得模糊,直接被忽视和抹去,更不可能出现在 AI 生成的图片里。

让手机告别「数码味」,回归「光学味」,留住这些日常里真实细腻的肌理。" 超越人眼,感知人心 " 的影像理念从此成为小米聚焦的主题。

留住日常的肌理

一百年前,徕卡用一台精巧轻便的 I 型相机,让相机和摄影走到了街头,开启大众摄影的时代。

摄影师们身背徕卡相机,在街头捕捉了无数经典瞬间,也让徕卡成为 " 世纪见证者 "。

小米似乎也有同样的愿景。

2022 年,伴随着小米 12S Ultra 的发布,小米与徕卡的深度合作也正式启幕。同年,首届小米徕卡影像大赛开始征稿。

印象中的摄影大赛,总是名家云集,专业人士疯狂炫技,仿佛要拍下 " 黄沙百战穿金甲 " 的恢弘、" 无限风光在险峰 " 的奇绝,才有资格加入。

但小米选择把目光对准普通的日常。

首届小米徕卡影像大赛征稿发布的《2022 中国影像辞典》里,摒弃了建筑、风光、人像等类别投稿的传统方式,而是选用了 " 在一起、习惯、等待、距离、告别、瞬间、学习、看、爱、快乐 " 这十个词条。

这些词条无一例外,都是比较通用的名词与动词。它们很大、很宽泛,不像风光、人像等词语一样被定性,所以能够包容所有的、哪怕是随手一拍的照片。

因此,更多的普通人,也参与到这场影像大赛中。

2023 年底,小米的第二个跨年影展在敦煌的鸣沙山举行。敦煌研究院将大量壁画图片授权影展使用,但小米并没有选取宏大的宗教或帝王场景,而是从角落里,摘取出古代普通人在刷牙、结婚、推着婴儿车的画面。

与之对照的外围,是小米用户这一年里拍下的自己的日常生活。一千多年过去,我们依然追求美、陷入爱、孕育新的生命,周而复始,从未改变。

小米徕卡影展中的这些摄影作品,都不是刻板印象中艺术的曲高和寡和阳春白雪,而是在随时随地的日常记录中,自然留下的饱含感情和回忆的吉光片羽。一张好照片,会自己讲出它的故事。

2024 年小米跨年影展的沙龙对谈环节,一个来自广州的女儿的故事从图像里浮出来。她的爸爸下班回家的路只需要 20 分钟,但爸爸却总要骑着电动车,用手机在路上这里拍一张,那里拍一张,花上 40 分钟才回到家。爸爸去世以后,她重新走过这条普通的街道,开始试着用爸爸过去的方式生活。

说到底,那也不过是一条再普通不过的城市街道,但她却在同样视角的照片里,更了解了爸爸。

共享一种生活方式,本身就是最亲密的证明。

2024 年,BAI 猫在青海玉树藏区的牧民家里,和牧民们一起生活了一年。牧区的生活有自己的时令,深秋前必须离开夏牧场,雪化后的仲春迁出冬牧场,一年里不断地背着行囊迁徙。

在冬牧场,BAI 猫拍下了这张牧民家庭的合照:风雪把人分开,人们稀稀拉拉地站在各自的视线范围内,有人蹲着,有人靠着,有人抱着小小的婴儿,不像一张传统的亲密合影。

但春夏秋冬流转,在无垠的草原上用同样的方式耕种,吃同样的食物,喝同一座神山流下的水。风雪分开了人,却依然长出相似的面孔,这是最好的关于亲密和爱的证明。

技术的尽头到底是什么?

" 我的感受是,让每个人都能轻松记录生活的真实瞬间,就是影像最动人的力量。" 小米集团副总裁兼首席营销官许斐在个人社交媒体上这样回答。

人心是影像的终极价值

我们无法抗拒变化的发生。

技术变革和 AI 浪潮席卷过每一个人,工具在迭代变化,那么影像的价值是否也随之被重塑?

小米试着和用户一起回答这个问题。

在毕业的夏天,刘煜辰回到家乡贵州正安。这是一个年产 500 万把吉他的小镇,每年从这里出产的吉他占全球总产量的 1/7,有 1 万多人在吉他产业链上工作。吉他厂区里,漫天飞舞的木头残渣昼夜不停。

在家乡的日子里,他用手机拍下吉他如何出现在这个山区小镇,厂区的女工举起一把木吉他,防尘口罩把她的脸遮得严严实实。

正安县曾是劳务输出大县,最多时全县 1/3 的人在外打工。吉他把年轻人带回了家乡,为正安县带来了工作,带来了音乐教育和音乐节,却也会带走森林。

冰冷的产业数据背后,刘煜辰用镜头记录了他对于这个最熟悉的地方的感情、思考和困惑:不断扩大的吉他产量会加速消耗森林吗?音乐会将这个小镇带到多远的地方?家乡的年轻人要永远在木屑纷飞的吉他厂工作吗?

刘煜辰也许无法给出关于家乡产业的答案,却和千千万万的小米用户一起,用影像回答了另一个问题:

影像的终极价值在于人。这是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工具如何颠覆,都不会动摇的锚点。

世界摄影大师、首位获得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的华人摄影师刘香成曾说,所有珍贵的影像,都是在 " 关注人,和人关注的瞬间 ",越真实的、越人性的就是越美的。

一张画面里没有人的黑白照片出现在沙美影展上。工地的板房围挡上,曾有人一笔一画,郑重地写下 " 四季平安 "。烛台没有点火,地上的芒草也没人打理。燕子突然在围挡上方低低地掠过,也许它正在经历一次穿越季节的迁徙。

生活中感动人的瞬间常常在下一秒就会出现,所以我们需要抓住转瞬即逝的光。

而百年徕卡的光学积淀,正在持续为小米用户的日常记录增加更真实、更动人的细节。

从小米 12S Ultra 到小米 15 Ultra,精密光学镜头记录下来的生活日常瞬间,在当下留住回忆和感情,在未来将成为历史的底稿和记录。

中国和世界,有无数个飞速发展的正安县。而无数个小米徕卡镜头,也正在记录历史的发生,穿透时间,打动人心。

抬头看,沙美大楼那幅巨大的水印框里印着的,是无数普通人生活中的自己。

作者:象树

校对:严严

排版:鹿子芮

文中图片均由小米提供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小米 徕卡 普通人 上海 led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