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渠道难,中小公司又何尝不是?
在利率持续下行、" 报行合一 " 政策全面落地以及代理人渠道转型的多重压力下,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加,特别是对于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小保险公司而言,挑战尤为严峻。
且,这个挑战是全方位的,从产品、投资、服务,再到渠道,无不压力重重。
尤其是渠道。
众所周知,中小保险公司的个险渠道,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客观来说是比较有限的。而银保渠道,在银行系险企和外资合资公司乃至头部险企大举进攻的今天,留给中小公司的空间也不太多。
而渠道困境的背后,更要紧的问题是,价值从哪来。
事实上,渠道表面上看是销售的路子,但换个角度看,实际上是一个价值问题:公司做 A 渠道,不做 B 渠道,更多的是看上了 A 渠道能带来的业务的价值。
回到行业,每一家公司都对个险情有独钟,就是看中个险背后的价值。后来对专业中介渠道的青睐,也正是其能提供媲美个险业务价值的保费。
而现在,无论中小公司还是中介机构,面临很大的压力,甚至是生存考验。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在第六届「今日保 · 保险中介峰会」上,爱心人寿总经理潘华刚直言,中小保险公司和专业中介机构,在如今这个节骨眼上,或许更当「相向而行 相濡以沫 相助共生」。
1
-Insurance Today-
先捋明白难在哪
当前寿险业面临三个挑战
当前,寿险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挑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首先," 报行合一 " 迫使商业模式转型。
尽管 " 报行合一 " 为的是当前可能存在的费差风险,同时推动费用透明化和佣金合理化,但客观上,也使得过去那种依赖高费用、高佣金驱动规模增长的粗放模式很难继续。
这就要求保险公司与中介渠道必须回归价值创造的本源,如何在高透明度的市场中构建新的成本与利润平衡,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其次,利率的持续下行压力考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在低利率时代,毫无疑问,保险公司资产端的压力是巨大的,无论是从绝对的投资收益水平,还是更长远的资产负债平衡角度看,无不如此。
而这样的压力,也传递给了负债端,最典型的就是,低投资收益下,产品设计时,只能给到较低的投资收益假设,使得传统依赖利差的储蓄型、年金类产品吸引力下降。
显然,这将重塑产品逻辑,将对产品设计的提出很大的考验。
最后,代理人流失率攀升,考验可持续发展的韧性。
传统的人海战术失效,代理人队伍的规模与产能面临双重压力,高流失率严重影响了业务的稳定性和客户服务的连续性,考验着险企组织发展的根本韧性。
毕竟,对于行业而言,最宝贵的,就是这一支销售队伍。
2
共识先行
从 " 渠道博弈 " 到 " 价值共生 "
三个问题,怎么办?
可能保险公司和专业中介渠道,需要从过去机遇手续费的渠道博弈,转向价值共生。
这样的价值认知的变化,是首要的。
具体来看,行业应该形成三大共识。
第一个共识,是对监管导向转变的共识。
过去几年来,监管已从过去的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导向。报行合一 " 要求费用结构的透明化,佣金水平的合理化,这会倒逼着寿险公司和中介公司回归到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本质。
第二个共识,是对客户需求升级的共识。
客户的需求已从单一的保障需求,升级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需求。这要求保险公司精于产品精算,中介渠道善于触达场景,二者必须紧密融合,缺一不可。
第三个共识,是对科技赋能的共识。
科技打破了信息壁垒,让客户的 " 比价成本 " 趋近于零。在这种环境下,唯有将保险公司专业的产品能力与中介机构精准的服务能力相结合,才能形成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这三个共识,保险公司需要从 " 产品供应商 " 转变为 " 价值服务商 ",而中介渠道则需从 " 渠道代理商 " 升级为 " 服务集成商 "。双方的目标不再是争夺存量蛋糕,而是共同把蛋糕做大。
所以,共生,就是要一起继续把蛋糕做大。
3
共识有了,接下来怎么干
产品是首要
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首先要聚焦于产品的创新。无论哪个行业哪个市场,产品,都是最核心最基本的,是一切商业模式、价值的载体。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供给必须从需求出发,险企不能再闭门造车了,让中介公司等贴近消费者的渠道一线,成为产品研发的 " 需求输入端 ",将客户的真实痛点作为产品设计的核心参数。
为此,需要做到三点。
第一,要强化双方能力。
不仅要强化险企的产品设计能力,更要提升中介渠道参与产品设计的能力。中介公司作为市场最前沿,需要提升对客群需求的深刻分析能力,并形成有影响力的市场分析队伍,为开发真正差异化的产品提供需求洞察和依据。
第二,要协同突破 " 盲区 "。
差异化发展的同时,必然会产生一些不确定性,这意味着,必须要敢于承担风险。险企应与中介渠道联手,共同探索目前行业内的几大 " 业务忙区 "。
例如,借鉴美国市场经验,探索诸如指数型万能险和变额年金的发展可能。还有就是研究带病体健康险市场,不仅限于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病,更应拓展到如二级肺结节、肠息肉等临界风险人群,通过前沿的健康管理手段来控制风险。
爱心人寿的 " 爱心 365 防癌险管理计划 " 就是在尝试将承保范围放宽至 70 岁以及包含特定结节、息肉的带病群体,并配套金标准级别的管理方案。
或许是中小型险企实现差异化发展的一个机会。
第三,要敏捷迭代。
保险公司的产品开发人员应该 " 前置 " 到中介公司,和中介公司、市场一线一起进行密集、集中的交流反馈,建立 " 需求 - 研发 - 反馈 " 的快速闭环,从而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与优化。
4
产品之后
接下来的就是服务
在低利率时代,光靠产品本身,产生的价值是有限的,优质服务才是客户愿意付费的关键点。
这也意味着,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保险公司与中介必须跳出 " 卖保单、赚佣金 " 的旧思维,共同构建 " 保险 + 服务 " 的新生态。
这也是当前行业里,保险公司、专业中介公司都在做的。
我们看到,许多大型中介和保险公司都各自建立了健康管理服务体系,但如何把保险公司的服务和中介公司的服务对齐,向客户构建一致化的服务标准,形成 " 寿险 - 中介 " 服务联合体,避免 " 各说各话 ",实现优势互补。
再一个,就是生态服务开放化,共同推动市场教育,改变公众对健康险和健康管理的认知。
还是以爱心人寿为例,与新华网大健康频道共创了 " 爱心 365" 栏目,通过每日播报和每周直播,邀请医疗、保险及学术专家传递专业知识。
当然,科技赋能也很重要,因为保险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产品,如何让产品的价值、服务的价值,让客户 " 看得见、摸得着 ",提升客户的信任度、感受度,这就需要利用科技的手段。
5
当然,还需要有好的激励机制
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显然," 报行合一 " 对中介市场的影响是长期的,不是短期的,行业在面对短期压力的时候,也要着眼于长期的发展。
故而,如何设计一套长效的、共生的激励机制,就很关键。
比如,可以通过构建客户全生命周期价值模型,量化客户对寿险公司的长期价值贡献,并以此作为向中介渠道提供服务与支持的重要标准。
又比如,思考思考在健康管理方面,保险公司和中介公司,能不能够有一些更多的共享价值,能否让中介渠道在理赔端拥有更多主动权,或设计更合理的佣金结构,将前端的高额佣金转化为与客户长期价值挂钩的后端分成。
再一个就是,中小型险企与大型中介在能力上各有千秋,互补性强,双方或许可以在家族信托、税务筹划等高净值服务,以及短视频营销、社区运营等新媒体工具包上进行共享合作。
后记
共生未来
归根结底,保险行业的立身之本是信任。
这份信任不仅存在于客户与公司之间,更需要牢固地建立在保险公司与中介渠道之间。所以说,相向而行,相濡以沫,相助共生。
这一愿景,需要从四个方面的努力来实现,即:长久合作、数据同频、风险共担、价值共享。
长久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是所有深度融合的前提。爱心人寿愿意与有此意愿的中介渠道建立这样的关系。
数据同频:打破信息孤岛,向合作伙伴开放数据链,实现数据共享。
风险共担:在 " 报行合一 " 的框架下,建立动态的风险调节机制,双方可以共同承担部分费用端的风险,而非价值或利润端的风险。
价值共享:通过上述机制,最终形成一个更长期的利益共同体。
而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也都需要同步进化,步伐一致。
寿险公司:必须做 " 难而正确的事 ",放弃对短期规模的冲动,转向深耕产品精算与服务生态。
中介渠道:必须做 " 专业价值的坚守者 ",拒绝低质量内卷,打造客户离不开的服务品牌。
当然,行业也还需要有生态共建的搭台者,持续完善制度供给,引导行业资源向专业、合规、有价值的机构集中。
【今日保】已进驻以下媒体平台
和讯名家 | 金融界 | 东方财富 | 雪球 | 搜狐号
大鱼号 | 野马财经 | 网易号 | 知乎 | 一点资讯
抖音 | 微信视频 | 爱奇艺 | B 站 | 快手 | 西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