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识研究所 08-02
新机“自带风扇”,OPPO押注AI和中低端的这个法宝灵不灵?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AI 大模型在端侧设备渗透率提升背景下,手机厂商选择主动散热方案

AI 时代的手机,都需要加装风扇了?

最近 OPPO K13 Turbo 系列 " 自带风扇 " 的主动散热系统,格外显眼。据 OPPO 官方数据显示,OPPO K13 Turbo 系列首销单日激活量较上代提升 380%。

在天气愈加炎热和手机性能需求不断飙升的情况下,OPPO K13 Turbo 系列选择将 " 自带风扇 " 应用于中低端市场,或许只是 OPPO 的一次试水。但单日激活量较上代的巨大提升,一定程度也在印证了主动散热风扇方案的市场可行性。

而于 OPPO 而言,在宣告放弃自研芯片以及自身在国内手机市场份额不断下降的背景之下,不断加码押注 AI 以及血战中低端市场,能否重新拉回来流失的手机用户们?

1

AI 手机,都需要主动散热了?

早在 2019 年,努比亚红魔 3 首创手机内置风扇,实现了主动散热,作为当时一款定位游戏机的手机,红魔 3 当时足够亮眼。

但此后,内置风扇主动散热,多年来都被各大手机厂商看不上或者 " 雪藏 "。

主要原因在于,首先要在手机 " 挖 " 出大块空间,这对 " 寸土寸金 " 的手机内部设计着实不易。其次,防尘防水认证难通过,因为内置风扇主动散热必须要预留进风口和出风口;再就是,风扇的加入或将会让手机变厚,维修本身也是个问题。

从目前的一些测评来看,OPPO K13 Turbo Pro 的 L 型背进侧出的鳍片方案相较于红魔的贯通方案,风量实现翻倍,而在体积占用上,则较后者减少了约 70%。而在具体游戏表现上,以《鸣潮》为例,OPPO K13 Turbo Pro 在开启风扇情况下,游戏性能已远远超过红米 Turbo 4 Pro。从性能与内置方案来看,内置风扇主动散热似乎可行。

来源:极氪湾

目前,手机内部散热结构是由很多层 VC 均热板、石墨散热膜、铜箔、导热硅脂、后盖、中框总成等组成的,目的就是要将发热源产生的热量带出去,本质上属于 " 被动散热 "。而得益于 2021 年 VC 均热板等内置散热装置被各家普及,再加上各家系统的不断优化,各家手机的性能显著增强。

2022 年,随着骁龙 8 Gen 2 与天玑 9200 的发布,安卓手机阵营的处理器开始追平甚至反超苹果 A 系列处理器,各大厂商手机开始追求对于像《原神》、《星穹铁道》、《鸣潮》等高负载游戏的满帧运行。游戏性能表现成为各大厂商表现手机性能的主要阵地。

但另一方面,在手机性能提升的同时,各游戏厂商也针对提升的手机性能进行了画质提升。同时,相关测评也从关注游戏负载帧率延伸到功耗发热等其它指标。

但被动散热最大的问题在于热量导出,热量最终只能依靠被动接触空气的方式辐射导出,效率不高。而主动风扇散热方案则通过在电子产品内部形成空气对流,以更快将热量带出。相较传统被动散热方式,主动散热在热管理能力上更具优势。它能有效避免芯片因高温而降频,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芯片性能潜力,支撑更高的持续功耗输出能力。

而随着 AI 大模型在端侧设备的渗透率不断提高,主流的被动散热方案无法满足行业急速爆涨的散热需要。主动散热技术的研发也因此受到资本的青睐。

据硬氪消息,锐盟半导体再获毅达资本、合创资本数千万元人民币 Pre-A+ 轮投资,而这已经是锐盟半导体一年内斩获的第三笔融资,年度融资规模已逼近亿元。" 从市场需求来看,由于 AI 大模型兴起,云端和终端侧芯片的散热需求都极为迫切 ",锐盟半导体创始人 &CEO 黎冰对公司瞄准散热赛道作出如下解释。

毅达资本投资总监姚博分析," 散热问题已经成为行业内共识且亟待解决的核心痛点,依靠现有被动散热解决方案已无法满足急剧攀升的散热需求 "。

同时,业界在主动散热技术上也有了新的突破。据快科技消息,在 2024 年台北国际电脑展上,Frore Systems 推出了 AirJet PAK,全球首款即插即用、自主、固态主动散热模块,可在众多领域和设备上带来颠覆性的散热效果,使之更快、更静、更轻、更薄,还可抗震、防尘。

而从相关测评来看,MacBook Air M2 15 英寸款在进行 AirJet PAK 改造之后,其厚度不变,但 CPU 功耗释放从 14W 增至 20W,CineBench 跑分提升 13%,达到 MacBook Pro 13 英寸水准的同时,噪音只有 26 分贝。

6 月 16 日,艾为电子发布新产品公告称,其自主研发的超低功耗高压 180Vpp 压电微泵液冷驱动产品将液体冷却方案带入移动设备中,且该产品已在多家客户完成验证测试,并计划于 2025 年第四季度实现量产。

和 OPPO 一样,主动散热的风吹到了手机产业,不少手机品牌都有在新产品中加入主动散热方案的计划。此前有博主爆出华为已然在测试内置风扇的主动散热方案。华为 Mate 80 系列或将首搭散热风扇,并支持 IP68 级别的防尘防水,主动散热以提升麒麟芯片性能上限。

来源:数码闲聊站

不止是 OPPO 与华为,iQOO、一加等国产主流手机厂商,都被爆料加注主动散热,往手机里面塞入风扇。

而东北证券分析认为,主动散热能释放端侧 AI 无限潜力。微型风扇 / 微泵液冷的设计真正价值,在于为端侧 AI 铺路。大语言模型推理时芯片持续满载的特性,恰恰需要风扇保障的稳定输出。当性能竞赛从 " 跑分巅峰 " 转向 " 持久耐力 ",主动散热或许会成为旗舰机的必修课。

来源:东北证劵股份有限公司

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即使非游戏爱好者,也同样需要关注手机的散热系统。夏季的高温,长时间的高规格视频录制,以及高强度的拍照,都会给手机的散热系统带来巨大负担。但这种内置风扇方案究竟会有多少厂商跟进并付诸市场实践,虽有待观察,但 OPPO 确实成为手机赛道卷 " 散热 " 的排头兵。

作为 OPPO 的 K 系列手机,K13 Turbo Pro 属于精准切入 " 既要高性能、又要长续航、预算有限 " 的细分市场。但作为典型的 " 偏科生 ",K13 Turbo Pro 在游戏性能和续航方面表现优异,却在轻薄设计和影像表现上有所妥协。

从单日激活量较上代提升 380% 来看,A 系列和 K 系列的精准定位不同受众,或可助力 OPPO 稳固市场地位,在中低端手机市场持续拓展版图。

在强敌环伺的中低端市场,OPPO 能如愿吗?

2

押注 AI 又血战中低端市场,OPPO 能突围吗?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的 OPPO K13 Turbo Pro 也是直接对标红米 Turbo 4 Pro。OPPO K13 Turbo Pro1999 元起,补贴后 1699 元。而红米 Turbo 4 Pro,售价 1888 元,补贴价 1614 元,二者在补贴后价格也仅有 80 多元。而两者在中低端手机市场的竞争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据 Canalys2025 年 Q2 季度预测数据显示,OPPO 虽然以 16% 的市场份额占据第 3,但相较于去年同期,却在出货量上跌了 5%。而在市场份额上,OPPO 虽压了小米一头,但两者出货量的差距却在缩小。

来源:Canalys

此前,早在 2016 年,OPPO 的全年手机销量达到了 9940 万部,以全球 132%、中国 109% 的同比增长一跃成为全球前四、中国第一的手机厂商。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 2018 年,OPPO 以全年 7637 万部的销量,位列中国手机市场销量冠军。

凭借超快闪充和明星代言的组合型优势,OPPO 在三四线城市大举扩张。但随着小米等厂商线下布局的加剧,则使得 OPPO 优势不再。同时,多年的 " 厂妹机 " 人设和 " 高价低配 " 标签,使得 OPPO 虽拥有不错销量,却难以取得向上突破。2019 年,OPPO 全年市场份额下滑。

而为了改变 " 高价低配 " 标签,冲击高端市场,OPPO 改变了营销策略,悄然减少综艺冠名和流量明星代言,并强化了技术路线。以热门综艺《明星大侦探》为例,自第二季起,OPPO 便连续五季冠名赞助。但在该节目第七季开播时,OPPO 却悄然退出了赞助名单。

2019 年 12 月,OPPO 创始人、CEO 陈明永发表《共创万物互融新生态》的演讲,宣布未来三年 OPPO 将投入 500 亿元的研发预算,主要关注 5G/6G、人工智能、AR、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包括底层硬件核心技术以及软件工程和系统能力。

同时,OPPO 也在管理层上做出变革。2020 年,OPPO 管理层持续 " 地震 ",副总裁刘波被任命为中国区总裁,向 CEO 陈明永汇报。原全球营销总裁沈义人休假,职位由公司老人刘列接替,后者兼任中国区首席营销官。同时,刘作虎回归,被任命为欧加控股即 OPPO 母公司高级副总裁,全面负责欧加旗下产品规划与体验。

高端化路线往往与自研芯片挂钩。以华为为例,华为在 2019 年一口气发布了 6 款芯片,从全球首款 7nm 到支持双模 5G,自研芯片的差异让华为在智能手机的份额不断攀升,达成 2019 年 5G 手机市场份额第一。

但与华为海思 20 年的布局相比,OPPO 并没有高销量和高利润来支撑自研芯片的研发。同时,对于 OPPO 这么一个业务单一的公司来说,每年投入大量财力去搏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或许真的不太必要。2023 年 5 月,OPPO 旗下芯片设计企业哲库宣布就地解散。

当时 OPPO 回应称,面对全球经济、手机市场的不确定性,经过慎重考虑,公司决定终止 ZEKU(哲库)业务。而受经济环境和用户换机周期加长的影响,2022 年 OPPO 出货量跌至 2014 年以来的最低点,同比下降 22%。

营收承压的情况下,OPPO 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资金消耗,最终选择 " 断臂止损 ",或许也是无奈之下的明智之举。

不过,放弃自研芯片也几乎等同放弃了高端化,因此 OPPO 将目光瞄向了中低端市场和 AI 手机

但是,在中低端市场,对于 OPPO 来说,小米和 vivo 这些对手也绝非善茬。2023 年 3 月 28 日,在 Redmi Note 12 Turbo 的发布会上,小米特意设计了一个性能擂台赛,全程对标一加刚刚发布的 Ace 2V、Ace 2,力证自己的帧率和功耗在游戏场景表现更优。

那 OPPO 凭什么跟其它厂商竞争了?"OPhone"Find X8 表明 OPPO 似乎在押注 " 年轻用户喜欢什么 "。年轻人喜欢拍美美的照片,柔光氛围、胶片滤镜加上;年轻人喜欢在社交平台分享 LivePhoto,和苹果 HEIC 打通次元壁,加上。年轻人喜欢直屏、灵动岛,加上。种种都不一而足。

尽管被笑话为 "OPhone",但据 36 氪消息,OPPO Find X8 在亚太、欧洲等地销售表现亮眼,新加坡、泰国、印尼、意大利、西班牙、马来西亚等核心市场首销对比上代增长 1 到 2 倍,是中国市场 Find 系列史上同期销量最高的产品。

OPPO 首席产品官刘作虎更是直言:" 我们就是想转化苹果用户,说得直白一点,让苹果用户有另外一种选择 "。

对于 OPPO 这样一家业务单一的公司而言,现今另一个瞄准的赛道,是 AI 手机。2024 年,陈明永在内部信中表示,AI 手机将成为继功能机、智能手机之后,手机行业的第三阶段。但 OPPO 手机中的 AI 相关功能多为搜索、语音、AI 文档等功能,且多数成为当下手机标配,或通过第三方 APP 实现。

但事实上,在 AI 以及生态构建等方面,OPPO 相对于华为小米仍有不少的差距。华为借助其 HarmonyOS 操作系统构建起一个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家居、车等在内的全场景智慧生活生态。而小米则通过 " 人车家全生态 " 战略,打造了一个涵盖智能硬件和新能源车的庞大生态链。而 OPPO 虽然也积极布局 IoT 和车机生态,但整体缺乏对于车载场景的掌控力,想要追赶华为和小米非常困难。

在最近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OPPO 智能助理部总经理万玉龙宣布:OPPO 和芯片厂商一起,共同研发了端侧 AI 并行译码加速技术,在最新的芯片平台上达到 8 倍以上的 decoding 加速,实现了端侧 AI 性能的跃迁,在 3B 模型上峰值出字速度超过每秒 200 token,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为长文翻译等需要即时响应的场景提供了强大支撑。

而出字速度的的跃升,是因为 OPPO 了解到 60% 的用户已将 AI 融入生活、工作与学习场景,更有 83% 的用户认可 AI 对效率的提升,人们需要的是更好更强的 AI。万玉龙说,"AI 技术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登顶多少榜单,而在于切实改变了多少人的日常生活。"

遥想当年拥有巨大市场份额之时,OPPO 凭借 " 充电两分钟,通话两小时 ",以快充让人记住。而眼下 OPPO 想要让人 " 记住 ",OPPO 的市场策略似乎就是在时代大潮中,寻找一个独特的突破口,在这个突破口中,努力比别人做得好一点点,都不太容易了。

3

写在最后

OPPO 的 " 风扇 " 实验,是它在行业技术拐点(AI 驱动散热需求升级)与自身聚焦可落地创新战略调整交汇处的一次关键落子。主动散热技术,能否克服成本、体积、可靠性挑战并大规模普及,虽仍需市场检验,但其方向性意义似乎毋庸置疑。

而于 OPPO 而言,面对国内市场华为和小米凭借强大生态构筑护城河的格局之下,选择在散热技术与端侧 AI 速度等细分领域深耕,以 " 精准洞察年轻用户场景痛点 "+ " 关键体验领先一点点 " 的策略寻求差异化,是一条高风险但可能高回报的路径。而在存量竞争日益惨烈的手机市场,OPPO 成功与否,抛却技术方案的成熟度与成本控制等因素,更在于能否将 " 散热强 "、"AI 快 " 等特性成功转化为用户可感知、愿买单的品牌新认知。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渗透率 芯片 安卓手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