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星人 08-02
你在为Figma上市欢呼,Figma可不敢为AI狂欢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2025 年 7 月 31 日,Figma 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 "FIG"。公司发行价为每股 33 美元,上市首日迎来疯狂表现——开盘价约 85 美元,一度突破 110 美元,最终收盘报 115.50 美元,较发行价暴涨约 250%,市值飙升至近 670 亿美元。

Figma 由此也成为 2025 年以来美股上市最火爆的企业。这场 IPO 被视为科技市场重燃活力的标志,尤其引发外界关于 "AI 和 SaaS 大融合 " 时代的热切期待。

市场普遍将这次暴涨的背后归功于 Figma 在 AI 战略上的坚定布局。《MarketWatch》指出,Figma 不仅在设计协作工具中引入生成式 AI 能力,更将其定位为 " 从点子到原型 " 的端到端平台,其 Make、Buzz、Slides 等功能构成了完整 AI 驱动的产品线,从而赢得投资者信心。Renaissance Capital 的分析师 Matt Kennedy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场 IPO 反映了投资者对具备 AI 元素的高增长 SaaS 公司的强烈热情,并将 Figma 视为该类资产中的 " 领头羊 "。

这样的市场表现无疑强化了 " 这是 AI 胜利 " 的论调。AI 不仅提升了用户协作效率,也帮助 Figma 扩展出更加完整、可规模化的商业路径。然而,当我们深入研读 Figma 向 SEC 提交的招股说明书(S ‑ 1)全文时,却发现一个有趣的数据:"AI" 一词在招股书中出现 154 次,但 60% 的提及集中出现在风险因素(Risk Factors)章节。

招股书里的 AI 焦虑

Figma 在招股书中却表现的风险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模型依赖问题。Figma 明确在招股书中指出,其多个 AI 功能依赖于第三方大模型的 API 接口,这包括但不限于 OpenAI、Anthropic 等供应商。这意味着,Figma 的 AI 能力本质上不是自主可控的,一旦模型方更改商业条款、限制访问频率或调整授权结构,其服务即可能被迫降级或终止。

其次是数据与内容合规问题。随着 AI 能力的扩展,Figma 平台所生成的 UI 结构、界面内容、甚至代码逻辑,其版权归属、使用权限、商用范围等问题日益复杂。Figma 承认,现有国际法规尚未完全覆盖 AI 生成内容的边界,而一旦企业客户在平台上生成的内容被质疑侵犯他人权益,平台本身可能也将成为法律追责对象。这种模糊地带,在知识产权高度敏感的设计行业里,风险极难量化。

更深层的焦虑则源于 AI 能力的同质化趋势。Figma 在招股书中写到,AI 能力的快速普及可能导致平台差异性下降,竞争对手如 Canva、Notion、Framer 等,均已在各自平台引入类 ChatGPT 或视觉生成模块。一旦用户认知 AI 功能成为 " 标配 ",Figma 能否继续构建有效护城河,将变得充满变数。

从更大视角来看,Figma 并不是唯一一家在招股书中强调 AI 风险的科技公司。自 2024 年起,多家 SaaS 平台已开始在投资文件中系统性标注 AI 相关不确定性,包括 Notion 对 AI 内容审核责任的划界尝试,Canva 对 AI 插件默认关闭的风险控制,以及 Atlassian 对模型输出偏差所可能引发伦理审查的披露。

这种强烈的反差背后,是 AI 技术的不确定性正在深度嵌入其商业基础结构。AI 已从一个可选功能模块变成了一种系统性依赖。

一旦一个产品决定让 AI 承担 " 用户入口 " 或 " 创意起点 " 的角色,它就必须同步承担起围绕模型来源、数据使用、内容合规的全栈责任。而这一点,远比部署一个 chatbot、生成一段代码、画一张图复杂得多。从 Figma 产品矩阵中可以看到,它已经从一个设计工具慢慢变成包含了管理、开发、汇报等功能的全平台全流程产品。

为什么,一家以 AI 驱动赢得 670 亿美金市值的行业领军公司,却在最光鲜的时刻,对 AI 表现出如此深刻的忧虑?这份看似矛盾的 "AI 焦虑 ",其根源并非对技术潜力的怀疑,而是源于一场将公司命运与 AI 深度绑定的战略转型。要真正理解 Figma 在招股书中的谨慎,就必须回到它从 2022 年那场未竟收购开始的生死抉择。

从 Adobe 弃子到 AI 新贵

2022 年,Adobe 宣布以 200 亿美元收购 Figma,引发整个软件行业的震动。这笔收购如果成功,将是 SaaS 史上最大的一次并购,也将让 Adobe 牢牢把控 UI/UX 设计工具的市场。但事情的发展并未如预期那般顺利。2023 年末,欧盟和美国的反垄断监管机构陆续释放负面信号,Adobe 最终宣布放弃收购。

在许多人看来,这对 Figma 是一次 " 被动独立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次意外,迫使 Figma 重新思考自己的长期战略路径。如何在 Adobe 等巨头围绕之下,找到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如何从 " 协作工具 " 变成一个更具技术壁垒的 " 创作平台 "?

2023 年末到 2024 年初,Figma 的转型方向逐渐清晰:拥抱生成式 AI。

Figma 对 AI 的整合并非一蹴而就。最初,它的 AI 能力主要集中在 " 任务助手 " 维度,例如自动命名图层、图像去背景、对 FigJam 会议记录进行要点总结等。这些功能虽小,但解决了许多日常操作中的低效痛点。Figma 在这个阶段的策略是谨慎试水,以辅助为核心,而非替代。

design by Figma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 2024 年,Figma 发布了 "First Draft" 功能。用户只需输入一句自然语言提示,如 " 为一款社交 App 设计一个消息页面 ",系统便会自动生成一套风格统一、交互合理的 UI 界面草图。尽管仍需设计师后期完善,但这种从 " 语言直接生成视觉 " 的能力,已足以重塑初稿阶段的工作模式。Figma 的身份也由 " 协作工具 " 正式向 " 创意平台 " 过渡。

而 2025 年初发布的 Figma Make,则是这条 AI 路径的顶点。Make 不仅能理解复杂 prompt 生成可编辑页面,甚至能直接输出响应式网页原型、绑定组件逻辑,实现端到端的交互体验。某种意义上,Make 是第一个 " 生成即部署 " 的设计工具,它不仅覆盖了设计任务,更直接进入了产品构建环节,模糊了产品经理、设计师与前端工程师的职责边界。

Figma 在多个场合将这种 " 从 prompt 到可运行产品 " 的能力称为 "AI Native Workflows",它不仅仅是为已有流程加速,而是重新发明流程本身。Figma CFO Praveer Melwani 也曾表示:" 我们嵌入了不同类型的 AI ——一方面降低门槛,让更多人参与设计过程,同时也提升上限,让个人和公司能在创作中实现更高的技术水平。"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Figma Make 这类深度整合 AI 的核心功能,前所未有地放大了模型可靠性、版权界定模糊性以及输出偏差风险——这些风险将直接传导至用户最终产品中,其影响范围和潜在责任远超早期辅助功能。

正是这场由生存压力驱动、步步深入直至 All in 的 AI 战略转型,铸就了 Figma 今日的辉煌市值,但也同时为其埋下了系统性风险的种子。其核心价值创造流程、产品差异化壁垒乃至未来的增长引擎,都已深度嵌入并依赖于生成式 AI 技术,尤其是由 OpenAI、Anthropic 等第三方巨头掌控的大模型。

理解了这场豪赌的深度与彻底性,就不难明白为何在描绘 AI 驱动美好未来的招股书中,Figma 会以如此大的篇幅和前所未有的坦诚,详尽剖析其 "AI 焦虑 "。

真正的 AI 平台,要敢于承认它的不确定性

Figma 在其招股书中对 AI 技术的表达,并非出于矛盾或回避,而更像是一种成熟科技公司的现实主义选择。这种立场既不唱衰 AI,也并非技术保守主义,而是基于对当前 AI 能力边界和潜在风险的冷静评估。正如经济学家丹尼 · 罗德里克所言:" 在技术突破的背后,总有制度、规范与治理的滞后问题。" Figma 所表达的,不是对 AI 趋势的否定,而是对 AI 整合路径中关键变量的系统性认知。

Figma 没有选择将 AI 塑造为一个无条件的增长引擎,而是指出其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在当前 AI 浪潮席卷硅谷的背景下,大多数公司将 AI 置于估值叙事的核心。Figma 的表态显得格外冷静。它没有把 AI 作为唯一的增长杠杆,而是承认技术演化过程中的非线性风险。这种选择可能不是资本市场最希望听到的版本,却是最接近现实的一种表达。在 IPO 的光环下,选择讲一个复杂、真实、不完美的 AI 故事,本身就是一种信号,一种更接近现实的战略姿态。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saas ipo 界面 供应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