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在浩瀚的宇宙尺度里或许只是一瞬,但对于中国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却是从 " 天上织网 " 到 " 落地生根 " 的关键旅程。《对话》一路见证北斗的发展和崛起,从追问《北斗是怎样炼成的》,到探讨《北斗从梦想照进现实》。
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五周年之际,《对话》邀请了多位一路见证北斗导航系统从一个想法,到梦想成真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一同探讨 " 天上建好的北斗 ",究竟 " 地上用得怎么样 "?
规模爆发
北斗产业驶入快车道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五周年之际,其产业化进程交出了一份亮眼的 " 成绩单 "。北京市中位协北斗时空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冬航在节目中透露关键数据:"2020 年统计的数据是 4033 亿元,到 2024 年底已经达到 5700 亿元,预期到今年年底肯定可以超过 6000 亿元,产业规模扩大 50%。" 更令人瞩目的是大众应用的普及度," 社会具有北斗功能的总定位终端已经达到了 22 亿的规模 "。
北斗星通董事长周儒欣则从微观层面印证了规模效应:" 过去的五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成本来看,与 20 年前相比大概降低了 5 倍到 10 倍,和 20 年前比,一块板卡卖 10 万元,现在一个模组卖 100 元到 300 元。目前最便宜的芯片大概 3 元,应用领域也特别广。" 成本的骤降为应用场景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资本市场同样火热,鼎晖百孚合伙人林毅坤提道:" 过去几年整个北斗在 A 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从 42 家增加到 72 家。这 30 家上市企业,对于所有投资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方向。我们一直是拥抱中国硬科技行业发展的,所有的投资,要关注国家主流的发展方向。北斗就是非常主流的一块,是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也是投资人比较看重的一点。"
民生渗透
应用" 只受限于想象力 "
北斗已深度融入国计民生。华大北斗董事长孙中亮对此感触颇深:" 北斗的应用只受限于我们的想象力,北斗在全球卫星导航定位中有一个功能就是北斗短报文。现在运营商都宣布要在未来的五年,基本上实现国产手机天地一体化,可能有人质疑说用不到,但是有一句话‘一生可能就用一次,但是这一次可能救一生’。" 他特别强调了手机和新兴穿戴设备的普及潜力:" 手机是量最大的,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实现了人人相连。手机之后就是智能手表,已经从所谓的高端向中低端开始普及了。"
株洲市数据局局长周琦则带来了政府推动下的具体实践案例,她提到:" 在株洲渌口和炎陵的电站,已经把短报文加载到在线监测中,一旦发生故障,实时上传到配电所,现在我们可以做到 30 秒恢复用电。" 她总结株洲模式的核心是:" 北斗之城不是我们自己叫的,是我们做起来之后被叫开的。所以还得用,通过用来拉动规模和做好普及。"
瓶颈犹存
攻坚克难待破局
尽管成绩斐然,北斗产业化仍面临挑战。在 " 出海 " 方面,品牌认知度是最大短板。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葛越峰坦言:" 海外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有待于我们怎么把北斗的能力真正地输出出去。现在北斗走出去,在政府端非常热,北斗与高铁和核电形成了‘三大名片’。但在民间经济层面上,国外对北斗品牌的预知还不清楚。"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首席专家曹冲点出了产业生态的深层次问题:" 生态断裂的确存在问题,产业总体上缺乏整体的设计。" 他提出解决之道在于 " 融合化创新,如果为了做北斗而做北斗,就越做越窄,一定跟各个行业对接起来开发出新的产品才是关键,平台化运作和生态化发展也同样重要 "。
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既肯定了成绩,也指明了方向:" 北斗系统经过努力,在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关键的系统时空安全方面,应该打 90 分以上。在大众领域的应用方面是 80 分,我们在国际的市场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打 70 分左右。我们的 70 分一定会一步一步到 80 分、90 分,甚至最后接近 100 分。"
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院长郁文贤也表达了对北斗产业未来攀登新高峰的期许:" ‘祈海内常依北斗,三千界尽上春台’。北斗是无界的,它可以跟‘三千界’发生作用。北斗企业要跨到‘三千界’去,形成更大的产业,要与其他的技术融合并渗透进去,这是未来的一个重大方向。"
近期热门视频
你会关注
" 湿气在,百病害 "!原来,真正祛湿消肿要喝 " 它 " →️
来源:央视财经《对话》
监制:柯成韵
主编:于小曼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