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著网 08-02
穿吊带坐高铁收到小卡片:守护身体主权,在尊重中共绽自由之花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自由之花,根植于尊重与理解共生的土壤。自由不是一片无垠的旷野,而是一座精心培育的花园。」

>>>

高铁列车上,一位女乘客收到了这样一张小卡片。

" 温馨提示您,列车车厢拥挤,加之夏天炎热,穿着清凉,乘车期间,如遇不文明行为,或者不法侵害,请迅速联系列车工作人员,或拨打车厢两端的报警电话,我们会第一时间向您提供帮助。"

这位女士随后将其分享至社交平台,配文 " 安全感舒适感满满 ",评论区中网友们也分享出一些乘务人员的诸多暖心之举。

( 当事人 @胡图图快乐指南 评论区 )

随着各类潮流趋势风靡、审美日益多元," 穿衣 " 早已超越蔽体功能,成为生命力绽放的宣言。不同颜色搭配与风格下,个体表达蓬勃绽放。

这张小卡片,守护着身体的主体性与表达权,轻轻托住了我们 " 穿衣自由 " 的底气,带领人们寻回基于真实感受的主体选择。

" 穿衣 " 回望过去,身体常陷于道德评判的桎梏,或成为违法的边缘试探。而今,人们正奋力夺回身体主权,以服饰为语言勇敢言说真我,法律亦以更严苛、平等的姿态捍卫每个人的尊严。

个体 " 穿衣自由 " 的舒展,也正悄然滋养着更 " 自由 " 的社会生态。这种自由,绝非无度放纵,亦非压抑规训,而是主体觉醒与尊重共生的平衡艺术。

守护之变:

从规训到尊重

这张卡片传递的温馨中,仅客观描述了 " 车厢拥挤 "" 夏天炎热 " 的环境原因,并用 " 衣着清凉 " 来陈述事实。

寥寥数语的文字提示,精准把握分寸与边界。不是会引起旁人侧目的告知,或引人关注的广播,而是通过私密的卡片传递,最大限度保护乘客尊严与空间。

薄薄的一张小卡片,尽显仪式感与安全感。善意地提醒自我保护的同时,将温馨提示落实为具体的帮助方式,使薄纸变为坚实的 " 后盾 "。

卡片中没有任何说教和评判,或是要求女生将身体蜷缩进 " 安全 " 规训中。字里行间,穿透了 " 受害者有罪论 " 的谬论,剥离了对穿着本身的任何价值评判或归咎暗示,解除了穿着与安全之间的错误绑定。宣告着安全风险源于不法行为本身,而非受害者的衣着选择。

( " 又到了谈论穿衣自由的季节 " @小行星啾啾 )

这则温馨提示也非孤立之举,列车上常有乘警巡逻震慑和警告不文明举动,从根本上防御不法行为思想的萌生。没有把压力归咎于单一方,而是无差别保护和警示所有人。

卡片背后,揭示出犯罪的根源——行为源于施害者的错误选择,而非一件衣服的布料或面积。将责任归咎于穿着,不仅是对个体尊严的冒犯,更是对法律和道德的忽视。

街头上冒犯的凝视,地铁上偷拍未遂的镜头,这些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试图钻空子的行径屡见不鲜。这些看似 " 微小 " 的越界,是对公共安全与个体尊严的持续侵蚀。

法律是做人的最低底线。当这些行为一次次因 " 证据不足 "" 情节轻微 " 在法律的边缘试探、得逞,这条 " 底线 " 便愈加遥远、模糊,文明的空间也随之被挤压。一个社会的文明高度,既仰仗法治刚性捍卫底线,也需人性温度滋养尊严,二者缺一不可。

(罗翔《法律的悖论》)

与此同时,自我保护绝非对自由的妥协,而是驾驭自由、自信生活的生存智慧,并非将责任转嫁给潜在的 " 弱者 ",而是现代社会赋予每位公民的普适能力。

强调自我保护,不是放松对潜在施害者的教育与惩治;同样,严惩犯罪、普及尊重教育,也绝非对个体安全教育的松懈,二者并行不悖。严惩犯罪者以正本清源,提升自护力以增强个体韧性,在相互尊重、彼此守护中提升道德的底线与高度。

因此,构建一个无差别保障所有人安全的公共环境,方为自由社会最坚实的基石。

身体主权:

自我表达的绽放

《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身体权。自然人的身体完整和行动自由受法律保护。卡片所悉心守护的 " 穿衣自由 ",其价值是对身体主权这一基本人权的尊重。

身体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媒介,它不仅是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交汇点,也是思想、情感和社会文化的载体。

在古希腊文中,身体一词意为 " 容纳者 ",柏拉图认为 " 肉体是灵魂的寓所 ",梅洛 · 庞蒂表示 " 身体是进入知觉空间的唯一途径,知觉物体整合身体意向性,将其融入自身,从而形成身体空间 "。

在戏剧艺术中,演员用身体去表达和创造,在身体的律动、肌肉的流动、呼吸的起伏间,连接着观众与舞台的能量传递。当身体的创造与表达力被激活,它就可以描绘整个世界,为身体赋予 " 灵魂 "。

(英国 Gecko 剧团 " Ķī n" 肢体塑造移民群像)

因此,身体绝非仅是血肉之躯,更不应被简化为单一的欲望符号。若仅仅将其定义于单一维度或标签,无异于将其丰富的感知力、表达力与生命力禁锢在狭窄的空间,是对其本质的贬损。

衣服作为身体的延伸,其根本价值在于服务人本身。从基础的体温与卫生防护,到助力我们以舒适姿态活动,进而自由感受与体验世界。

身体与衣服的关系,也应从后者服务于前者出发:是 " 吊带不适合人 ",而非 " 人不适合吊带 "。当然,只要人喜欢,也就无所谓适合与否。物是相对于人存在的,评判的标尺永远是人本身。而穿吊带的手臂,无所谓结实或纤细,都可以拥抱爱人,也能推开恶意。

(热依扎访谈截图)

衣服更是精神的延伸,承载意义、传递情感。至此,身体从客观的自然客体,跃升为表达审美与意识的主体构造。

无论是吊带、短裙、大胆撞色、前卫风格等各种极具锋利感的穿着表达,逐渐被不同文化所接纳。因为其背后是鲜活的生命力,以及坚定的主体意识和深刻的自我理解。

迷你裙,是二战后女权运动和性解放浪潮中的旗帜,本身便是女性争取身体自主权的战利品。它既是社会的,表明身份和地位的宣言;也是自我的,挥洒个性和风格的自由。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及欧洲的妇女解放运动)

审美或有等级和评判,但内心的体验与表达没有标准。用穿搭来展示自我风格、或只是抒发那瞬间的感受,不用衣服定义自己或期待被他人定义。

一件吊带,可以是个体在炎热中的舒适选择,也可以是审美的表达、自信的展示,或是某种态度的宣言。它的意义应由穿着者赋予,而非被外界强行贴上某种标签,压缩其多维度的可能性。

穿衣自由,是灵魂的解放。服饰承载的不是 " 展示 " 的使命,而是个体精神的外延——宣告或叛逆、或坚韧、或慵懒的生命姿态,选择与世界对话的空间与方式。

自由之辨: 

尊重理解共生的花园  

然而,在消费主义和数字化浪潮中,人们对身体的理解变得片面,身体开始被符号化和抽象化。甚至,衣服不再是身体感知世界的伙伴,而变为取悦世界的工具。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提出,身体是社会权力运作的核心场域。通过一系列精细化的技术手段,现代社会的权力机制将身体纳入严密的控制体系,使其成为可被计算、管理和优化的对象。

现代职场通过职业着装规范,将身体转化为生产力工具;媒体通过塑造 " 理想身体 ",将身体变为需要持续改造的对象。并且,这种规训并没有一丝强制实现,而是通过创造环境,诱导个体主动内化这些规范。

(喜剧之王单口季 2 —— @嘻哈满堂)

这使我们迷茫于,是在主动追求 " 美 ",还是被动服 " 美役 "?是在表达真我,还是雕琢 " 被观看 " 的客体?

若自由仅为冲破旧规,只是对规则本身的回应,仍受制于其所反抗之物;如果急于自证非跟风、模仿、取悦,那自我表达依旧没有与真正的艺术、想象、创造站在一起。这便悄然滑向了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客体化,背离了 " 身体是主体而非客体 " 的自由真谛。

女性宣扬不穿内衣自由,是反抗羞耻规训和解放身体,与选择穿着并不对立;男性也爱 " 辣妹风 ",是遵从内心喜爱,无关挑战性别规范。

(《好东西》王铁梅的 T 恤衫)

这并非让所有男生都穿上裙子,也不是让所有女生都摘下内衣。穿衣自由的核心,在于依据个体的感受、审美取向与情境需求去选择着装,而非为了迎合某种美的期待或标准。接受质疑,也期待新生。在真实中,继续活出自己。

真正的自由,并非与世界对立,而是融入其中,成为世界流动的一部分。将身体和穿搭视为 " 承装灵魂的容器 ",在掌握身体权中确认、享受主体性,在与世界的互动中体验、表达、创造。

(喜爱裙子的德国工程师 Mark Bryan)

在此之上,自由的终极形态,是多元主体在尊重中共生。真正的穿衣自由,既非无度放纵,亦非压抑规训,而是在彰显个性时保有场合意识与对他人的基本尊重。

自由不是一片无垠的旷野,而是一座精心培育的花园。自由之花,根植于尊重与理解共生的土壤,构筑起了自由的柔性边界。在差异中共生,人们既能勇敢穿上代表本真的衣服,又愿为他人的自由生长留出空间,前卫者不觉被压制,保守者不觉被冒犯。

在这座花园里,正如尼采所言," 健康的肉体,完美的、正方的肉体,说话更诚实、更纯粹:它谈说大地的意义。" 每一朵自由之花,都将在属于自己的土壤里,共同诉说着大地的丰饶与人性的光辉。

(《欲望都市》片段)

(图片素材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 1 ] Jeff." 穿衣自由 " 从不只属于辣妹们 .    FAKESHION

[ 2 ] 孙漫漫 .   主体性穿衣指南:永久性解决你的外貌焦虑 .    BIE 的女孩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高铁 社交平台 艺术 地铁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