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在 BIRTV2025 上,我们有幸采访到了适马中国总裁王昊先生,来谈一谈适马的核心战略、产品策划等深度问题,来看看有没有你关心的内容吧!
Q:您如何定义下一代适马?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说适马未来十年的核心战略,您会怎么去定义?
王总:一句话来概括我倒没怎么想过。但是接下来,我们会往横向跟纵向两个层面去发展。这个是确信的一个战略方向。
如果就纵向而言,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在专业领域其实是越做越深。比如这次新的全球唯一一套 T1.3,而且它全部从零设计的电影镜头。我可以很自信的说,这套镜头是站在行业里面的一个高峰的位置。电影镜头以外,包括我们的民品,经常会出现从未有过的一些规格,像最新发布的 17-40mm F1.8,像这样的一些产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这个方向是会持续的发展。这就是纵向,会往专业层面更加做深。但与此同时,对于一些比如像 APS-C 的,可能很多面向新用户、面向刚进入摄影世界的一些用户而言,我们还是会大力发展这类产品。我们现在新的品牌升级以后,大家看到 2 月份有一次品牌升级,其中有一个关键词叫 Master of Optics,光学的专家。在光学专家而言,我们会提供一个非常丰富的产品线,从专业领域到比较大众的领域,我们都会提供最好的产品。这个是纵向方面的适马一以既往的方向,后面还是会越走越深。
在横向方面,大家看到除去在影像器材设备以外,我们也更多在往行业上下游在走。像我们在上海有自己的展厅,每年自己策划(不是赞助)大量的展览。我们跟很多国内外一流的艺术家的合作。在影像艺术层面的开拓,也是适马后续的一大方向性。
所以,以光学专家 Master of Optics 为中心,会在纵向跟横向两个方面来拓展。既有像电影镜头这样高精尖的产品,又像我们 APS-C 定焦的比较适合大众的产品。与此同时,又会有像 BF 相机那样在行业里面没有类似产品的开拓。这就是适马后面的方向,偏艺术方面也会走的非常好。
Q:随着内容创作方式发生改变,像短视频、直播、VLOG、小团队商业拍摄等新创作者越来越多,适马如何去理解这种新创作者?会不会为他们专门推出更轻巧易用的单独的产品线?
王总:会。大家看到我们那现在自动对焦的那几颗电影镜头,其实就是在往这个方向在走。因为主机领域也在往这个方向在走。视频创作的小团队化或者单兵作战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趋势。不像动辄数千万投资的大预算大制作,像短剧、直播非常强调轻巧、便捷、性价比的形式出现。新一代的创作者跟老一代的创作者,他们的思维方式、创作手段可能都会不太一样。我们也想看着未来,能够为一些新的创作者提供一些更好用的一些产品。
Q:像 Aizu Prime 这种大画幅定焦电影镜头,T1.3 光孔,覆盖很细致的焦段,比如初期发布的 25mm 到 75mm。这种很紧密焦段的选择,是基于怎样的市场考量或用户调研?
王总:因为在广角到标准焦段领域,差一毫米的焦段,它对于一个表现手法、视角、构图都会有一些比较大的变化。所以,我们也是基于这些考量推出了目前的一套焦段产品。
Q: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因为现在变焦没办法做到这么大的光圈,所以尽可能用多个定焦来覆盖,达到类似变焦的体验?
王总:这并不光是电影镜头,光学原理就是这样。
Q:我们聊到像 28-105mm、28-45mm 这种新的自动对焦电影镜头。适马做自动对焦电影镜头的着眼点在什么地方?相比于传统电影镜头,它实际拍摄能为剧组或创作者带来什么更大的好处?
王昊:刚才讲了,创作方式在变化。为了一些创作方式变化的新创作者,我们开拓了这些融合的领域。因为机器本身也是在往这个方向在走,这是一个大趋势。现在电影(大制作)投资困难,短剧投资少,所以必须要自动化。像 FX3 这样的机器比较适合。我们的自动对焦电影镜头非常适合同类主机。而且我们的民用镜头很大一部分现在也应用在短剧上。根据投资不同,还是要顺应这个时代的发展。拍视频、制作电影也是飞入寻常百姓家,有想法、不需要太高门槛的年轻人都可以进行创作。人民群众希望看到的形式也不一样了。我们厂家也是顺应这个潮流在动。
Q:所以,自动对焦电影镜头就非常适合短剧等新形式使用?
王总:是的。
Q:近年来像 50mm F1.2、15mm F1.4 鱼眼、300-600mm 等极致规格镜头的产出令人惊讶。这些要么是市面上从未有过的规格,要么是光学素质前所未有的好。但可能没有那么多消费者买单,适马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东西?它占据怎样的位置?
王总:适马产品线一直以来都很长,这是我们的优势。可以归纳为体制优势、研发优势跟生产优势。
体制优势:我们是一个未上市的公司。品牌所有人是家族的第二代,是家族企业。他是一个非常有情怀而且非常专业的人。公司产品企划他自己是负责人。这其实在其他上市公司很少见。所以,他自己会牵头做这些事情。即使一颗镜头用的人可能没那么多,在商业上甚至可能立不了项,我们还是会去做。因为会有人用,这些人会成为适马的粉丝。做这些事情也是适马一直以来的特征。总部有一个项目,每年让工程师不考虑成本去搞一款镜头。以前有一款 105mm F1.4,一开始觉得谁买?它特别大,考虑了所有方面都不妥协,最后妥协的只有重量跟体积。其他在光学层面,像轴向色差、虚化完全不妥协做出了 105mm F1.4 这个镜头。像 15mm F1.4 也是。你说它有多大需求?并没有多大需求。但看到用 15mm F1.4 那些人拍了非常多精彩、创意性的人像、水下摄影,也会被他感动的。这就是影像器材生产商的使命。这方面是一定会做。
但像 50mm F1.2、300-600mm 这些,它们既有大的市场需求,又能做得比较好。为什么能够做出来甚至优秀?是综合的东西。研发层面:多年经验积累下的厚积薄发。对大光圈定焦的长期研究,包括新材料、新关键要素(如对焦)的研究厚积薄发的结果。
于此之外,还有第三个优势:我们有自己的会津工厂。适马是全世界唯一一家目前所有产品都在自己工厂生产的。不光成品装配,包括从一开始的每一个螺丝、每一个光圈叶片都是自己生产。这家工厂是适马最大优势之一。正因为有它在,可以把设计层面难度非常高的东西落地实现。有这些,才有目前这样的一些产品出现。
Q:在 Art 系列镜头趋于成熟后,全画幅摄影镜头的研发重点,后续会往哪种方向或焦段走?
王总:还是那句话: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两个方向:一是目前行业没有出现过的一些规格的产品,我们会一直往下走。二是即使在红海,所有厂家都在做的焦段、规格,我们会做得更精,比如更小、性价比更高、画质更好。一直是这两个方向去走。
Q:与欧美用户相比,适马是否观察到中国用户选购镜头有独特的特点,比如规格、用途?
王总:首先,中国用户是真的懂好东西的,也是会为好东西买单的。看全幅占有率跟半幅的比例,中国遥遥领先。这几年相机产业在国内发展非常快。既有资深用户,也有 Z 世代,他们都对相机处于接受且认可的状态,在条件允许下愿意为好东西买单。这是一个大趋势。
另外,视频跟静止图像双修,中国用户会比较在意。可能中国的短剧、直播、短视频这些下游产业比其他地方都发达。倒过来会倒逼厂商的产品顺应时代改变。像这一类产品可能会取得更大的市场。
Q:我们了解到适马 BF 机身有独特设计,目前供不应求。这种独特产品有什么理念?跟现在品牌调性是否相关?以后是否也往这个方向发展?
王总:这台机器产量少因为它外壳是一体切割成型的。加工一个需要几个小时,一天只能生产几台。自然导致产量少。我们没有刻意饥饿营销,产量物理上限决定。
为什么要出这样产品?这款产品的设计师是日本著名家具设计师、工业设计师。他说他想要的非常任性的设计都在这台机器上实现了。除了传统摄影爱好者,有一大批是设计师、时尚相关人士、生活方式主理人。他们对设计有敏感度,同时对画质有要求。我把它定义成:包豪斯时代后的家具。过去家具只有功能性,包豪斯后加入了设计美学。这台相机本身是非常优秀的相机。它的设计理念会吸引一些以前对相机不感兴趣的人士进入。当下相机市场百花齐放没什么不好。适马从 X3 相机开始到 fp 再到 BF,一直喜欢做也许市场需要被创造的东西,而不是现有市场的延长线。这是适马一直以来的产品哲学。
Q:这台机器除了外观设计,UI 设计也非常独特,从未有过。而且速度非常快,包括切换视频拍照模式后马上能用,比其他品牌快。这点特别重要。
王总:这台相机 UI 设计,相机行业很多时候还是延续过往基础延长线。比如光圈模式、快门模式从胶片时代过来。为什么不从 0 开始思考?这次 UI 内部讨论有一定风险,担心消费者不接受。但很多用户可能以前没怎么用过相机,没有被束缚,反而觉得简单上手易用。所谓第一性原理,不拘泥于成见。我们做事情做得很彻底,工业设计彻底,UI 设计也做了一次很大改革。包括没有卡,速度快也是部分原因(用内部存储)。做了比较大改动 , 比较高兴市场目前接受度较高。虽然货少,但社交媒体、评论持续认可。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