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WEMONEY 研究室
文|姜林燕 编|刘双霞
近日,兴业消费金融公布了 2025 年上半年业绩,其 2025 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 8.68 亿元,同比暴涨 213.43%。
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公司不良贷款余额 21.05 亿元,不良率 2.61%,相比 2024 年末的 24 亿元不良余额和 2.93% 的不良率有所改善,但仍有资产质量压力。
与 2024 年全年业绩相比,兴业消金打了个漂亮的 " 翻身仗 "。2024 年兴业消费金融全年净利润暴跌 76.82% 至 4.3 亿元,成为头部机构中下滑最显著的一家。
业绩过山车:
从暴跌到暴涨的突围
兴业消金的 2025 年上半年业绩呈现戏剧性反转。在 2024 年净利润暴跌 76.82% 的阴影下,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 8.68 亿元,同比增幅高达 213.43%。
兴业消费金融利润暴增背后,与其密集处置不良资产相关。2025 年上半年,消费金融行业不良资产转让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15 家持牌消金公司通过银登中心挂牌转让不良贷款资产包 110 期,未偿本息总额超 300 亿元,同比增幅达 217%。
在这场不良资产处置大战中,兴业消金以 48.62 亿元转让规模位居行业第二,仅次于招联消费金融的 85.32 亿元。仅 2025 年 1 月,兴业消金就密集发布两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涉及 2834 户贷款。
不良资产转让已成为兴业消金优化资产负债表的核心策略。2021 年至 2023 年间,公司不良贷款余额从 11.04 亿元攀升至 21.49 亿元,不良率从 1.90% 升至 2.49%,资产质量压力持续加大。
兴业消金目前坚持 " 线下为主,线上为辅 " 的发展路径。截至 2024 年末,该公司线下业务贷款余额占比 69.43%,线上业务仅占 30.57%。
这种模式依托母行兴业银行的网点优势,通过 " 母子联动,试点融合 " 拓展客户。兴业消金董事长戴叙贤将其视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筹码。线下团队覆盖了传统金融服务不足的区域和客群,但同时也带来了较高的运营成本和风险暴露。
当经济环境波动,线下重资产模式的风险开始显现。2024 年,兴业消金资产总额同比下降 5.53% 至 821.13 亿元,贷款余额下降 5.18% 至 819.37 亿元,在头部机构阵营中,兴业消金规模收缩幅度较大。
行业分化:
头部保卫战
消费金融行业正经历深刻分化。2024 年,营收超百亿的消金公司仅有蚂蚁(152.13 亿)、招联(173.18 亿)、马上(151.49 亿)和兴业(100.67 亿)四家。但兴业消金 4.3 亿元的净利润,与前三甲 20 亿以上的盈利水平已拉开显著差距。
与此同时,中小机构正在快速崛起。建信消金、小米消金和宁银消金 2024 年净利润增速均超 50%,宁银消金营收增长更达到 65.96%。行业首尾营收差距已超 26 倍。
面对竞争,兴业消金正通过多渠道融资补充资本实力。自 2024 年以来,公司累计发行 5 期金融债券,总规模达 100 亿元,为业务转型提供弹药。
业绩压力下,兴业消金的激进转型也带来了合规隐患。2024 年 7 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泉州监管分局对兴业消金开出 170 万元罚单。
监管指出其存在 " 未按规定终止与违法违规第三方机构合作 "、" 合作机构管理不审慎 "、" 贷前调查关键环节外包 " 等多项问题。这些违规行为暴露了公司在快速扩张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漏洞。
黑猫投诉平台上累积的 3101 条用户投诉,更揭示了消费者对暴力催收、高利息等问题的强烈不满。在加大催收力度应对资金困境的同时,兴业消金面临着合规与用户体验的双重考验。
兴业消金上半年业绩的强劲反弹,折射出整个消费金融行业加速风险出清的趋势。随着 " 未诉即卖 " 模式推动行业从高成本处置向市场化、专业化转型,头部机构的竞争策略也在悄然转变。
消费金融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服务质量优先。对于兴业消金而言,在加速不良处置、补充资本实力的同时,能否真正建立 " 线下场景与线上效率融合 " 的新型商业模式,将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竞争中守住头部地位。
行业分化仍在加剧,兴业消金的差异化突围之路才刚刚开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