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 大作的 80 美元定价,在激烈的反对声中被微软、EA 收回成命,选择了向玩家低头。日前根据 TechSpot 的相关报道显示,EA 首席执行官安德鲁 · 威尔逊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回答了关于游戏定价的问题,他表示," 我们目前不想对价格做任何变动。"
安德鲁 · 威尔逊的言外之意,就是 EA 当下正全力以赴开发的《战地 6》将延续 70 美元的定价。EA 首席财务官斯图尔特・坎菲尔德还进一步补充到," 在当前财年及未来的财务预测中,我们没有考虑过改变定价策略。由于在线服务业务表现良好,我们会继续专注于玩家生命周期价值(LTV)。"
在许多玩家的认知中,现在的 EA 几乎属于是钻钱眼里的 " 黑心 " 厂商,也早已放弃了创始人特里普 · 霍金斯注入的 " 电子艺术家灵魂 ",可他们这回居然做了一个 " 违背祖宗的决定 "。事实上,EA 官方的表态不可谓不柔软," 我们将继续寻找机会,通过多种定价方案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为玩家提供巨大的价值,但目前还没有计划进行重大变革。"
其实不仅仅是 EA,微软游戏部门也改变想法,同样放弃了让《天外世界 2》成为其首个售价达到 80 美元的游戏,并表示 " 我们致力于为玩家打造令人难忘的游戏世界,将继续以 69.99 美元的价格发布假期期间的所有全价游戏,包括《天外世界 2》,这一价格符合当前的市场状况。"
但要知道,当下 EA 和微软都有扩大游戏业务收入的迫切需求。先来说说 EA,根据其日前公布的 2026 财年 Q1 财报显示,截至今年 6 月底,其净利润同比下滑 28.2% 至 2.01 亿美元。其实 EA 财务状况堪忧早有征兆,自从 2023 年以来,这家公司就不断传出取消项目、重组、裁员的消息,今年 4 月末更是连续曝出针对 Codemasters 和 Respawn 这两大工作室的裁员计划。
除了 EA 的日子不好过,微软也一样。近期他们进行了新一轮 9000 人的裁员,游戏部门更是首当其冲,这一切都源自于 800 亿美元的 AI 投资倒逼微软进行资源重组,以及 768 亿美元收购动视暴雪却没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既然如此,为什么 EA 和微软没有坚定地推行游戏涨价策略呢?这是因为在社交媒体上反对涨价的玩家实在太多,大量玩家就表示,EA 和微软敢涨价、他们就敢不买。其实玩家不买账的直接原因,是游戏厂商连 " 温水煮青蛙 " 都已经不屑于做了,游戏的定价从 70 美元到 80 美元只过了短短四年,而此前从 60 美元涨至 70 美元则花了整个业界接近 20 年时间。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数字化浪潮让游戏介质从卡带变成了成本低廉的 CD 光盘,再加上图形技术的成熟,使得市场上涌现出大量开发商和发行商,导致任天堂、世嘉等少数巨头垄断的局面结束了。在多方博弈之下,"60 美元 " 就在事实上成为了游戏行业约定俗成的单机大作定价标准。
进入千禧年之后,游戏行业成为数字经济最大的受益者之一,爆发式增长的市场让他们将精力放在了如何获得更多用户上。这也是单机大作在全球通胀率持续为正的情况下,却能够实现 20 年不涨价的原因。在 2020 年游戏定价从 60 美元涨到 70 美元前,如果加入通货膨胀的因素,游戏其实是越来越便宜的。
可与之相对的,却是游戏开发的成本一直在节节攀升。别的不谈,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游戏开发者的工资可是是一直在涨。当游戏市场规模的增长陷入停滞,游戏厂商就必然会面临高企的成本压力。更为致命的是,随着这一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导致整个行业都进入了内卷状态。
前索尼互动娱乐全球工作室总裁吉田修平就曾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当下游戏行业左右为难的困境," 我认为这(游戏涨价)是迟早的事,或许不会首先由任天堂发起,但终究会发生。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一方面,现实中的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玩家却期待游戏能越来越宏大、越来越精致,但价格依旧不变,这根本是一个无法成立的等式。"
如今的现实,是游戏用户的存量时代早在 2022 年就已经到来,即使国内市场都出现了游戏销售收入上涨,用户规模却几乎停滞的状况。虽然 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增长对于单个企业来说是好事,可反应到用户端,玩家的体感就一定是游戏变得越来越贵了。
再加上从游戏行业将单机大作的价格从 60 美元涨到 70 美元,其实也才不过 4 年多的时间。换而言之,从玩家的视角出发,在 PS5、Xbox Serise X/S 世代如果 80 美元的定价落地,游戏的价格其实是上涨了 1/3,显然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按照 Newzoo 的统计,自 2021 年以来,每年只玩 1 – 3 款游戏的玩家占比持续上升,更是已经成为了玩家群体的主流。看到这里,估计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反对游戏价格涨到 80 美元的玩家会如此之多了。毕竟主流玩家都是将游戏作为一个廉价娱乐手段看待,可随着价格的上涨,在饱受通胀影响的欧美玩家眼中,游戏已经逐渐变成了 " 中产阶级以上 " 才能负担的爱好。
涨价影响销量、进而让收益下滑,或许才是 EA 和微软这次退让的原因。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微软、EA 的妥协并不代表玩家就大获全胜了。因为在游戏厂商的视角下,涨价属于弥补实质收益因成本上涨遭侵蚀的手段,所以即便明面上的价格不涨,却并不意味他们就没有其他办法了。
如今一个悲观的预测,是未来游戏行业中出现只需花 70 美元就能体验数十小时娱乐的局面可能要结束了,厂商在游戏上市时只提供半成品,后续再通过 DLC 的方式构建完整体验的操作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普遍。既然玩家对价格如此敏感,那么通过拉长付费周期、降低消费痛感,就几乎一定会成为游戏厂商的选择。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