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聊心理 08-05
千万不要过度凝视,特别是对家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点击上方蓝字" 小楼聊心理 ",设为星标

一起聊聊心理和日常 ~

前几天后台收到条留言,是位妈妈发来的,她说觉得自己有毛病。

从去年开始,女儿每次考不到 90 分,她就整夜整夜睡不着。

这次期末考砸了,她忍不住说两句,孩子 " 砰 " 地锁了门,在里面哭着说,

" 妈妈你根本不爱我,你只爱分数。"

她蹲在门外也掉眼泪,我明明是为她好啊,怎么就变成这样了?

她还说,现在一看见她的试卷,心跳就突突的。刷到别的家长晒孩子奖状,胸口也会闷得慌。

这位妈妈的痛苦,让我想起一个词 ,凝视。

凝视的本质是一种拧巴,把自己心里的那些小九九,想要的、害怕的、盼着的、认定的标准,一股脑塞给另一个人或者自己。还会盯着对方,逼对方活成自己想的样子。

总以为 " 盯紧点、要求严点 " 是负责,其实是掉进了 " 必须完美 " 的死胡同,并且越陷越深,把自己和身边人都勒得喘不过气。

凝视的危害会因关系角色不同呈现出差异化的伤害,但核心都是对 " 个体独立性 " 的侵蚀。

先说说对自己的坑。

自我凝视最阴魂不散,就像脑子里住了个严厉的考官,天天拿着放大镜挑自己毛病。

心里总绷着根弦。

" 工作必须做到 100 分,差一分就是失败 "" 体重必须卡着那个数,多一两就是失控 "。

这不是追求好,是给自己挖了个完美主义陷阱。

一次演讲卡了壳,能在脑子里回放半个月,越想越觉得 " 所有人都觉得我不行 "。

写方案改了八遍还不敢交,总觉得不够好,最后把自己逼成惊弓之鸟。

行为上也跟着变僵。

跟人打交道,总琢磨 " 我这话是不是说错了 "" 他会不会觉得我烦 ",强迫自己装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反而失去真实的吸引力。

自我凝视看似在 " 追求更好 ",实则在 " 否定当下 ",最终被对自己的高期待拖垮,连日常小事都变得沉重。  

经常凝视自己,还会失去与自己和解的能力。  

把 " 自我 " 当成需要改造的对象,而非值得接纳的伙伴,最终在 " 我不够好 " 的执念里,活得既疲惫又孤独。

再说说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凝视,本质是用 " 爱的名义 " 剥夺孩子的成长主动权,伤害会渗透到孩子的人格底层。

孩子会把 " 父母的期待 " 内化成 " 自我价值标准 "。

觉得只有考第一,妈妈才会笑。

只有懂事,爸爸才会夸。

上次在其他平台的评论区,看到有个高二的孩子说,他考了全班第五,回家不敢笑,因为妈妈会问 " 为什么不是第一 "。后来他故意考砸,就想看看 " 考倒数,妈妈是不是就不爱我了 "。

孩子宁愿用自毁的方式,也要确认 " 真实的我,到底值不值得被爱 "。

而且被盯得太紧的孩子,会失去 " 试错权 "。  

父母总盯着 " 孩子是否按标准答案做题 ",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时刻监控 " 孩子和谁玩 ",会削弱他们的社交判断力。  

最终孩子可能变得胆小懦弱,或者用极端叛逆证明 " 我能自己做主 ",却始终学不会真正的独立。

最后说说家人之间。

亲密关系里的凝视,往往披着 " 爱 " 的外衣。

看过一对夫妻的争吵,妻子天天查丈夫的行车记录仪,丈夫从一开始的生气,到后来故意绕远路避开她常去的超市 。

男方说不是心里有鬼,是那股被盯着的窒息感,比吵架还难受。

说到底," 凝视 " 的病根,是 " 不接受真实 "。

不接受自己有缺点,不接受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接受家人跟自己不一样。

那到底该怎么松松手?

其实就是从 " 盯着改 " 变成 " 学着容 "。

对自己,别太较真。

对别人,别太强求。

说几个能落地的法子。

先是对自己。

把审判席拆了,换成小沙发。

1,

写 " 事实 VS 脑补 " 清单

要是又开始钻牛角尖,比如 " 我刚才在会上说错话了,全完了 ",赶紧拿张纸写下来:

左边是事实:我说错了一个数据,后来纠正了。

右边是脑中小剧场:大家肯定觉得我不专业,领导要开除我了。

写完一对,你会发现 80% 的焦虑都是自己吓自己。你只是出了点小岔子,又不是犯了大错。

2,

允许不完美

别总把 " 出错 " 当洪水猛兽。

给自己定个 " 容错规则 "。

每周允许自己搞砸 1 件小事,方案被退回也没事,就当是优化机会。

也可以来个 " 摆烂日 ",比如每周三允许自己不叠被子、不做饭、不运动 。

你会发现,偶尔松松劲,天塌不了。

3,

对自己说朋友会说的话

要是又在心里骂自己 " 怎么这么笨 ",就停下来问自己三句:

" 要是朋友遇到这事儿,我会咋说?"

一次而已,下次注意就行啦。

" 我现在最想干啥?"

想躺会,不想复盘。

" 这事能代表我整个人吗?"

当然不能,我上次还帮同事解决了个大问题。

把对别人的宽容,分点给自己。

然后是对别人。

试试把 " 指挥棒 " 放下,拿起 " 观察镜 "。

1,

先搞清楚 " 这是谁的事 "

阿德勒心理学里有个 " 课题分离 ",就问自己:" 这事的后果,最后谁扛?"

孩子非要赖床,后果是他被老师说,那就是他的事,你可以提醒,但别过度着急上火。

但要是他过马路不看车,后果可能是危险,那就是你的事,必须管。

分清他的成长和你的底线,就不会啥都想抓。

2,

好好说话,别带刺

不说 " 你怎么又这样 ",换成 " 我看见 ... 我感觉 ..."。

对孩子不说 " 就知道玩,一点不长进 ",试试 " 作业没写完就去打球,晚上你肯定要熬夜,要不明天先写完再玩?"

不带评判的话,才听得进心里去。

3,

忍不住想干涉时,先数 10 个数

看见孩子吃零食、伴侣买了件你觉得没用的东西,先别张嘴,心里默数 10 秒,问问自己:

" 这事真的会出大问题吗?还是我看不顺眼?"

多数时候,你看不惯的,不过是人家的活法,不是啥大不了的错。

就像你爱喝奶茶,他爱喝咖啡,谁也不用逼谁改成一样的。

当然了,没人能完全做到 " 不凝视 "。

毕竟在乎一个人、一件事的时候,总会忍不住多看看、多问问。

但咱们可以学着,当那股 " 想盯紧点 " 的劲冒出来时,能愣一下,对自己说 " 哎,我又想控制了 ",然后轻轻把那股劲放掉。

对自己,允许 " 我这会儿有点懒,有点笨,但也挺好 ";

对别人,允许 " 你这么做我不理解,但我尊重你 "。

最好的状态从来不是 " 我们一模一样 ",而是 " 我们不一样,但我们都舒服 "。

  小楼好文分享  

- END -

我是小楼,一个喜欢聊点有用日常心理学,想把日子过得舒服明白的中年女。出版过心理学书籍《婚姻自救指南》和《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更多分享和感悟可关注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心跳 试卷 考官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