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科技医疗组
作者 | 陈广晶
头图 | AI 生成
" 怀孕以后,我就成了问题制造机。" 有正处在孕晚期的准妈妈在社交平台上感慨,一堆困惑找不到靠谱的答案。
" 感冒吃药会不会影响宝宝 "" 孕期体重增加多少属于正常 "" 胎动频繁是怎么回事 "" 孕宫缩会影响胎儿吗 "…… 几乎是稍有异动都会焦虑不安。
相比在黑暗中孤独摸索的前辈们,当下的准妈妈们幸运地拥有了 "AI 顾问 "。AI 工具不仅可以回答孕妇们的各种问题,包括 " 能不能吃 "" 能不能做 "" 怎么做 " 等问题,还可以提醒孕产妇一些重要事项,比如该数胎动了,以及提前推送科普知识,为分娩做准备等。
"AI 在孕期提供的主要是心理安慰。" 一位使用 AI 工具的孕妇表示,与 AI 聊天的信息显示,她几乎每天都要问很多细节的问题。在她手里,AI 既是全科医生也是心理咨询师。
孕期一大苦恼就是控糖。" 只要用手机扫一下食物,AI 就能马上算出热量,还能列出需要补充的微量元素。" 有孕妈按照 AI 的指导将白米饭换成粗粮,产检顺利过关。" 不怕被医生‘骂’了。"
" 女性从怀孕到生孩子的过程,跟疾病还不一样,更多的是一个生理现象,覆盖了生理、心理、生活方式,包括运动、营养等诸多内容。" 知名妇产科专家、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妇产科主任段涛说告诉虎嗅。
而医生与孕产妇沟通的时间只有诊中的三五分钟。在孕产妇充满困惑的诊前、诊后的大量时间里,她们往往只能心怀忐忑地摸索前行。随时在线的 AI 和焦虑的孕产妇可以说是一拍即合了。
然而,随着 AI 在生育领域的渗透逐渐加深,新的隐忧也在显现。
来自:视觉中国
" 脐带绕颈,羊水轻度污染!如果不是我强烈要求剖腹产,就真的太危险了。" 即使已经过了近 2 个月,提起这件事,小杜还是感到后怕,她坚信是 AI 救了她和宝宝的命。
几个月前,小杜在向 " 豆包 " 咨询健康问题时,得到提示有胎膜早破、早产的可能性,并且一再建议她尽快就医。因为本身就是 " 试管婴儿 ",健康问题较多,小杜本来就很紧张,于是赶紧到了医院。
小杜住在一个四线城市,当地妇幼医院因为开始没有测出 " 破水 "(即:胎膜破裂、羊水流出),不认为有立即剖腹产的必要,加之胎儿还不足月,医生坚持建议她保胎。最终在小杜的强烈坚持下,几天后才做了手术。
从入院到宝宝出生的一周里,小杜的身体和心理都经历了痛苦的过程,还诊断出了抑郁症。在坚持手术的过程中,AI 是她重要的信心来源。
" 医院和医生也应该用上 AI。" 小杜多次向虎嗅表达这一观点。
大量孕产妇在基层,而当地的医疗机构较为薄弱,这早就受到了业界的关注。" 我们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是人口下降,二是中国出生人口中 50% 到 60% 是在县级及以下医院。" 段涛曾公开表示,这些医生资源缺乏,更加难以满足孕产妇的健康需求。
事实上,因为文化等原因,包括孕产在内的女性健康知识一直都是讳莫如深,这导致有病就医的比例都不到六成,更不要说正确的健康知识储备了。而很多误解、偏见却代代相传,最终造成应对失当。
各种处置失当的恶果也是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之一。
据预测,在经过 2024 年的一个小反弹之后,2025 年中国出生人口的数量将会进一步下滑,跌破 900 万大关,达到历史新低。与之对应,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近期发布的一项涉及全国超 6.2 万人的调查显示,59.4% 的大学生认为拥有子女不重要;41.8% 的 18 岁到 25 岁女性担心生育损害健康。
在多位医学相关人士看来,AI 可能是提高年轻女孩生育意愿的关键一步。AI 可以为她们提供更多知识、信息,扫除对生育的恐惧,随时为她们提供服务,在心理上也给足安全感。
因为靠人力来做科普令专家们常常感到无力。段涛此前一直在通过文章、视频、直播等方式来传播正确的孕产知识,他的个人社交媒体账号有上千万粉丝,大量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科普上,还是不能满足需求。播放量上百万的视频又会带来更多疑问,无法靠人去一一作答。
结果也证实了 AI 的实力。段涛的 AI 智能体上线后在一个平台上两个月内就为 4 万多患者提供了服务,服务次数超过 6 万次。他希望这个吸收了大量公共知识,又融合了他 10 年科普功力的智能体能解答更多产妇的困惑。
而不愿意生育者之外,也有很多人为了孕育生命,不惜花费大量金钱、忍受一遍又一遍长针取卵等技术手段带来的痛苦。AI 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 每天早上醒来,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真的怀孕了。" 一对求子 18 年的夫妇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育中心迎来了第一个孩子。
根据公开报道,哥伦比亚大学生育中心的医生通过 " 精子追踪与恢复(STAR)" 技术,应用 AI、高速成像和机器人,如大海捞针般找到了 3 个可用的精子细胞,并顺利提取。
辅助生殖作为求子者的 " 最后希望 ",根本就不是万能的。
对于 35 岁以下女性,单次试管婴儿的成功率约有 50%;此后,每增长两岁,成功率都会下降 10% 到 20%,到了 43 岁以上,成功率就不到 10% 了。如果是男性无精、少精、弱精(也就是精子浓度少于一定数量),找到可用的精子就是最大的难点。
STAR 技术发明者、该中心主任泽夫 · 威廉姆斯直言,以往医生在显微镜下仔细搜索两天也不见得能找到一个精子,AI 在一小时内就能找到 40 多个。
这意味着,AI 在将人类干预生殖的能力持续向无人区推进。
AI 在辅助生殖领域的应用还不止于此。在中国,AI 大模型也早已被用于个性化促排、药物使用的精细化剂量评估、胚胎评估、妊娠结果预测等领域,在解决辅助生殖成功率低、遗传风险等问题。
按照生殖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所说,在辅助生殖的 " 黑匣子 " 中,AI 在尽可能控制变量。
从现有研究看,AI 的非侵入性胚胎质量评估,不仅避免传统方法的风险,还更加准确了——预测胚胎活产准确性可以高达 87%,远超传统方法。
不仅要生孩子,还要生健康的孩子。AI 还在帮助有遗传疾病的人扫除顾虑,让他们也有更大的几率生育健康的婴儿。
就在前不久,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诞生了一个具有全国首创意义的女婴。这个孩子借助科技有机会摆脱了其祖辈、父母辈患上输卵管癌、肝癌、卵巢癌和乳腺癌等严重疾病的命运。
其原理,就是通过对胚胎进行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方法评估,筛选出疾病风险最低的胚胎移植。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该院院长黄荷凤的介绍,AI 大数据建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之前,这家医院还建立了 2 型糖尿病家系多基因风险评分模型,并基于此模型筛选出了健康的胚胎,成功诞下了一个健康婴儿,有全球首创价值。这等于把糖尿病等慢病的防控提前到了孕前。
AI 也在为孕育、分娩过程提供保障。
无论是辅助生殖,还是自然受孕,能够顺利生下健康的孩子也不容易。类似小杜经历的胎儿脐带绕颈,胎膜早破等问题都很常见,其中仅脐带绕颈每年就威胁着近 200 万胎儿的生命。
而担心胎儿脐带绕颈也是很多孕妇陷入焦虑情绪的最主要原因,被称为孕晚期的 " 不定时炸弹 "。
脐带绕颈并不必然有危险,而一旦胎儿出现缺氧,都会反映在心跳和胎动等指标的异常上。
以往,准妈妈们都是靠数胎动来掌握胎儿安危,常因难以判断而不安;对于医院医生来说,胎心监测也高度依赖人的判断,曾出现过马上就要出生的胎儿胎死腹中引发纠纷的事件。
正因为此,现在,AI+ 胎心监测设备正在成为研发的高地,实时监测、远程监测功能都已经落地应用了。一项纳入 35429 名孕妇的研究显示,有多模态卷积神经网络架构支持的电子胎心监测数据的判断结果,比人类更优。
在各地的报道中,通过远程监测等手段,及时发现胎儿异常,挽救胎儿和产妇生命的案例也在增多。
AI 也在深度参与到体检中。西安人民医院的公开信息显示,AI 在产筛中的应用,可以将检查速度提高 10 倍以上,测量胎儿头围等生长发育参数的误差控制在 1mm 以下。" 最快 10 分钟就能完成 50 多个切面的检查,直接节省了近一半的时间。" 该院超声医学部张医生指出。
此外,AI 还可用在生育力保存上,如:冻卵,胚胎冷冻、解冻,分析生活方式对生育能力的影响,以及通过可穿戴设备等监测妊娠进展,预测潜在并发症等。
AI 俨然也是赛博 " 送子观音 " 了。
来自:视觉中国
除了豆包、DeepSeek 等通用型 AI,作为医疗 AI 的重要组成部分,孕产相关 AI 产品也越来越多。
虎嗅了解到,自从今年以来,已有超过 30 个孕产相关的大模型、AI 应用、AI 智能体上线,腾讯云、支付宝医疗等大厂,宝宝树等母婴领域龙头,苹果等科技巨头,上海一妇婴等公立医院和迈瑞医疗等医疗设备厂商都已纷纷下场。
段涛,就是上述孕产相关 AI 的探路者之一。
就在今年年初,段涛回到了东方医院,增加了一个重要的身份—— " 医学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 "。" 去东方医院对我来讲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跟人工智能相关。" 段涛说。前述提到的 AI 智能体就是他在科技公司的帮助下开发的。
准妈妈、新手妈妈们只要在支付宝的健康管理平台点开智能体,就可以随时提出疑问,如果有就诊需求还能直接获得挂号链接,乃至推荐在线问诊平台。
目前市场上针对准妈妈的 AI 产品呈现多样化趋势。除了提供咨询服务的名医智能体,还有结合可穿戴设备的 AI 产品,如智能胎心监测仪、智能体重秤等,不仅支持支持文字、语音、图片等多种交互方式,还能通过长记忆功能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在这个赛道,拥有庞大用户基础的互联网大厂占据明显优势。宝宝树等头部母婴平台则摊子铺得更大,宝宝树的 " 米卡 AI" 有多达 126 个工具矩阵。
不过,魔鬼在细节里。AI 要想真正服务到位也是慢工出细活的过程。
" 现在很多大模型都很热衷于参加医学考试,这可能会产生一个误导。" 段涛指出,即便是医生仅仅通过考试也是不够的," 还需要长达 10 年、20 年的临床案例积累 ",才能成为合格的医生。"AI 也是一样。
作为专业垂直领域的 AI 产品,如段涛的 AI 智能体,也要经历实战打磨。" 要到真实的客户场景下去回答问题。" 段涛告诉虎嗅,在 AI 智能体开发过程中,他会把问题发到粉丝群里去测试,根据她们真实的反馈来做调整。
" 我们还在与支付宝医疗团队来回打磨,希望尽量能让智能体像医生一样言行,把每件事都问到位。" 段涛说。而这并不容易,虽然线下看病,医生问多少问题患者都不会不耐烦,但是线上,智能体提问超过一定数量,用户就会不耐烦。这就需要开发者将线上、线下的原则整合在一起。
几乎所有新技术在生育领域应用早期,都会面临强大的伦理压力和法规挑战,AI 尽管应用范围还非常有限,也已经引起了业内的讨论。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对少数人 " 定制婴儿 "" 设计婴儿 " 的担忧。
乔杰在最近刊发的一篇文章中就强调:AI 用在生殖医学中,更要审视和重点关注人类生命和生殖本质,要确保 "AI 能够尊重患者的尊严和自主权 "。如果利用 AI 技术来筛选某些基因特征,如:智力、外貌等,就是严重的伦理问题了,要加强监管。
此外,患者隐私保护和数据可靠性两大挑战,也是整个医疗领域应用 AI 时面临的共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技术能力的提高,也需要伦理和法规尽快做好准备。
在看似简单的科普领域,也暗藏着风险。不懂医学知识的普通人,特别是本来就比较紧张、脆弱的孕产妇,如何面对 AI 给出的各种 " 可怕 " 的可能性,也值得关注。特别是通用大模型,段涛认为,这类 AI 虽然也能够回答医学问题,但是对于很多细节问题,未必能够给出足够好的回答。
在 "ChatGPT 救我一命 " 的叙事背后,更多故事是虚惊一场。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发布的《医疗健康领域大模型发展分析报告》显示,当前大模型平均医学知识问答准确率约为 82%。
孕期情况更加复杂,孕妇咨询的问题可能性也更多。比如同样是 " 下腹阵痛 ",有的生理性宫缩,有的则可能合并阑尾炎。而且这些不同的可能也会让孕妇迷茫,如果过分关注不好的可能性,还会陷入焦虑、抑郁的情绪。过分依赖、信任 AI 还可能激化与医生、家人的矛盾。
有业内人士列出了孕期使用 AI 的 " 红黑榜 ",并建议诸如什么不能吃、做某些检查是否需要空腹或者胎教攻略等可以咨询 AI,如果真的涉及症状判断,还是要直接找医生为宜。
AI 在生育、生殖领域的应用,也像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孩,有令人振奋的潜力,也有未知的挑战。在拥抱和接纳之外,更需要监管及时跟进,以确保安全、负责任的新技术造福生命而非带来新的困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