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财经 08-05
房产经纪职业化拐点已至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房产经纪人,为什么在中国缺乏尊重?

市场退潮,信任赤字放大

作者:宏一

美编 赵倩

主编 李永华

北京朝阳区的一家链家门店里,经纪人小张办公桌上放的标语是 " 没有卖不掉的房,只有不努力的人。" 但到今年 7 月,他已经连续两个月零成交。" 我每天打几十个电话,带看五六组客户,但大多数客户都犹豫不决,要么担心踩坑,要么怀疑中介套路。"

当带看量难以转化为成交量时,无数名 " 小张 " 的经历正在说明:行业真正的危机不是房子难卖,而是信任从未建立。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房产交易的周期变长、买家更为理性,而房产经纪人这一角色,却始终处在 " 服务但不被信任 " 的尴尬处境。

1

房产经纪人,

为什么在中国缺乏尊重?

房产经纪人几乎参与了每一笔交易,却也频繁遭遇用户质疑。在大众印象中,他们是 " 话术熟练但信息模糊 " 的代名词:推销压力大,服务盲区多,交易过程中用户的 " 反诈意识 " 甚至就是在与中介的反复交锋中逐渐建立的。

而在欧美国家,房产经纪人拥有明确的执业门槛和专业培训体系,在法律和平台制度的保障下,他们更接近 " 持牌顾问 " 的形象,也享有较稳定的收入与社会声誉。

这背后的核心并非 " 从业者素质差 ",也不仅仅是文化偏见,而是制度设计与平台治理的差异所致。

以准入门槛为例:中国成为房产经纪人仅需高中学历与 3 天基础培训;而在美国,需完成 90 小时课程并通过背景调查后,方可获得执照。

在收入结构上,中国经纪人的收入超过 86% 依赖成交佣金,这放大了 " 成单导向 " 的激励模式,也助长了短视营销行为。相比之下,美国 RE/MAX 等中介机构中,固定薪资可占经纪人收入的 40%-60%,显著降低了对成交的极度依赖。

长期以来,国内房产交易平台普遍将经纪人视为流量耗材而非服务资产——低门槛维持人力供给,高佣金驱动短期行为,本质上是平台对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回避。

制度如何激励,从业者就会如何行动;平台如何定义价值,就会塑造怎样的职业认知。只有当平台真正深入交易流程、建立清晰激励机制,服务价值才可能真正沉淀。

2

市场退潮,

信任赤字放大

过去十年,中国房产经纪行业经历了从 " 线下游击 " 到 " 平台化运营 " 的剧烈转型,安居客、58 同城、链家、贝壳等平台的出现,使得房源的曝光效率和连接效率大幅提升。但交易体验的另一面——服务信任——却始终未能同步提升。

随着楼市步入深度调整期,交易节奏放缓,购房者更为谨慎,服务中的 " 信任赤字 " 被进一步放大。

据《2024 中国房地产中介行业白皮书》显示,全国中介门店关闭率达 37%,超半数从业者被迫转行。进入 2025 年,经纪人月均流失率在非平台门店中已突破 18%。与此同时,一线城市用户对经纪人的信任度持续走低,仅有不到三成用户表示 " 非常信任中介服务 "。

在这样的背景下,房产平台已难以仅靠信息撮合维持竞争力,重构服务价值、重建用户信任成为平台能否存续的底线。

3

行业机制进化:

从平台对抗到信任共建

近年来,行业内不少平台开始从机制入手,推动经纪服务的标准化与职业化。例如:

在人员管理上,引入实名制与信用分体系,用数据记录服务过程;

在房源质量上,上线审核与用户反馈通道,确保信息更新与准确;

在交易协同中,探索分工协作与利益共享的经纪网络,鼓励团队作业;

在服务流程上,推行 SOP 标准、培训体系与售后保障机制。

这些机制的共同目标是:让 " 好服务 " 可以被验证、被沉淀、被激励。只有当信任建立有章可循、可复制,服务质量才能脱离个人经验主义,走向真正的职业化。

但也要看到,行业要构建这样的基础设施,并不容易。房产交易具有周期长、流程复杂、个性化程度高的特点,建立一套能覆盖多环节、兼顾灵活性与稳定性的机制,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也需要经纪人与平台的双向共识。

4

贝壳 ACN 机制:

从 " 成单逻辑 " 向 " 信任协同 " 转变

在这一背景下,贝壳所推动的 "ACN 合作网络 "(Agent Cooperation Network)机制成为值得关注的探索方向。

ACN 机制将一笔房产交易拆分为多个服务环节:如房源开发、客户维护、带看、谈判、签约等环节由不同经纪人承担,并由平台设定统一收益分配规则,从根本上打破了 " 单一经纪人全流程负责 " 的旧模式。

这一模式带来了两个显著变化:

协作替代内卷:避免内部抢单、恶性竞争,提高整体效率;

过程透明化:通过平台系统记录交易流程,增强服务可追溯性。

贝壳方面数据显示,2023 年,平台上超过 80% 的交易都通过 ACN 网络完成,平均每笔交易涉及 3.5 位服务者。某种程度上,它试图从机制上将 " 个人英雄主义 " 转化为 " 组织信任 ",也间接推动了从 " 销售导向 " 向 " 服务导向 " 的转型。

此外,贝壳还配套上线了信用分系统、房源查重机制、线上带看打卡等工具,看似琐碎,却在交易过程中 " 润物细无声 " 地重塑信任土壤。

5

把信任职业化,

是平台治理的关键词

ACN 当然不是一把解决所有问题的 " 万能钥匙 ",其在收益结构设计、执行公平性等方面仍需持续打磨。但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平台治理打开了新的方向:将信任的建立,从依赖个人口碑,转向依靠制度设计。

换句话说,贝壳的 ACN 机制不仅是流程协同的工具,更是推动房产经纪职业化的制度尝试。

在许多欧美国家,房产经纪是一项拥有明确准入门槛、专业认证体系和服务责任边界的正式职业。而在中国,经纪人仍被广泛视为 " 低门槛、高流动 " 的临时性岗位,缺乏长期职业认同与发展路径。

若平台希望真正推动行业职业化、从根本上修复信任关系,制度建设是不可回避的起点。贝壳 ACN 带来的启发可以归结为三个关键:

标准化流程:通过 SOP 和服务节奏设定,降低服务不可控性;

清晰的行为边界:让责任分明,避免 " 甩锅 " 与扯皮;

信任的可沉淀机制:将每一次服务记录、评价、激励下来,形成用户口碑资产。

只有当经纪人通过持续的专业成长和平台支持留在行业,并能在用户认知中完成从 " 销售中介 " 到 " 信任顾问 " 的身份跃迁,房产服务的信任体系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起来。

6

职业尊严的重建,

是平台长期主义的起点

从 " 拉单成交 " 到 " 专业服务 ",从 " 单兵作战 " 到 " 团队协同 ",房产经纪行业的变革注定不是一场短跑。但如果无法建立稳定可持续的信任体系,再多的流量与资源,也可能在一次次用户流失中悄然蒸发。

信任的重建,既需要平台在治理结构上的深度介入,也需要对从业者角色与价值的重新定义。一个值得信赖的房产经纪人,不应仅仅凭借 " 热情 " 和 " 话术 " 取胜,而是应依托清晰的职业规范、系统的培训体系与明确的服务边界。这是职业化的基础,也是用户感知专业的前提。

平台真正要构建的,不只是撮合交易的通道,而是一套能长期演进的 " 服务基础设施 "。而贝壳推动 ACN 机制对交易过程的重塑,正是平台从信息撮合者向服务保障者转变的尝试。这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是平台与行业共建新秩序的信号。

未来的竞争,早已不止于 " 谁掌握更多信息 ",而是 " 谁能赢得更深的信任 "。像贝壳这样以机制推动服务可信化的平台,能否引领行业走向真正的职业范式,尚需时间检验。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房产交易愈加理性、信任日益稀缺的当下,真正稀缺的不是客户资源,而是兑现承诺的能力。

信任,不靠话术赢得,而靠机制建立、靠服务兑现、靠记录沉淀。职业化不是行业的终点,而是人与人之间重新建立信任感的起点。

此内容为【螳螂观察】原创,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螳螂观察视频号来啦!

灰产黑产的显微镜,90 后 00 后的小甜甜!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经纪人 美国 链家 成交量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