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的时候,我接到了宋群老师的电话,宋群老师是学校文化委员会的副主任,也是全国知名的文化商业策划大师。他告诉我,他在西仓市集文创公园创办的 " 新 2 手市集 " 马上就要开市了,希望欧亚的同学们能来参与开市的活动,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西仓市集文创公园创办的 " 新 2 手市集 "
这个项目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也是全国少有的集文创市集、旅游、城市更新和二手交易为一体的项目,相关专业同学们去实习实践非常有价值。于是,我让文化传媒学院和艾德艺术设计学院的老师组织同学们去参与。
后来过了十天,我就问 " 进展得怎么样?" 他们说," 不好意思,状况不是很好,学生们有点不想去。因为学生们觉得‘琐碎’‘零散’‘不知道价值在哪里’‘又赚不到钱’。" 他们说,做的事有可能上午是帮人家把货摊理个动线,下午是被招呼着跑去取个什么小物件,或者给还没到的摊主打个紧急电话,明天可能又被临时抓去琢磨如何把标签贴得既显眼又不碍眼 ……
说实话,这些反应在我的意料之中。因为真实的世界或者说真实的商业社会可能就是这样的,环境复杂且凌乱,缺乏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流程,工作标准也没有专门的老师说,所以学生不想去。可是社会这本 " 教材 ",本来就很少按章节顺序出题,更不会把答案都整齐划一地打印给你。所谓 " 体系化 "" 标准化 " 的经验,恰恰是在应对无数 " 非标准 " 挑战的过程中才凝结出来的。好的教育,不应只教给同学们去解书本上的题,更要培养他们在混沌中识别路径、在模糊中创造价值的能力。所以,西仓市集的这个场域,它的 " 非标准 ",恰恰是它最宝贵的地方。
▲和老师同学们讨论西仓市集文创公园项目学习的开展
我给组织的老师们说,能不能转换工作思路,光把学生扔到项目中是不够的,要把实习和研学结合起来,设计一个学习主题,与项目公司的同事们共同参与,精心设计一下项目学习的过程,把实践内容做丰富。
后来,看到参与这次实践组织与指导的几位老师,他们也在想办法,形成了跨专业的团队,将整个项目围绕 " 商业运营 + 设计 " 的 " 实习 + 游学 + 工作坊 " 的模式来构思。比如,在非市集的时间,带着学生去老菜场、叄伍壹壹、剪鸭村、蔡家坡村这些周边同样在做在地化更新的地方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同样是商业运营,同样是激活地方文化,这些不同的空间究竟有何不同和相同?提前预约了各项目投资者、设计师、主理人,来跟同学们讲一讲背后的故事和商业创新理念。我也承诺,宋老师与我将分别给他们开讲座课。
这种对比式、穿梭式的学习,才能真正撬动认知。实习就不再是 " 简单地去做个事 ",而是变成一场深度探索的旅程。去看看老菜场与现代文创的融合、叄伍壹壹老工业区的改造、蔡家坡崭新的农创空间、剪鸭村的土锤咖啡,完成商业观察加设计思维的迁移。这背后的知识就是设计出来的,老师们逐步实现了将单一化碎片化的实习项目向系统性项目式教学的转化。
这一次的项目学习有一个关键设计,就是采取分组形式,给每一个小组设定项目学习的目标与成果展现方式。以此引导与规划各个小组的工作计划。
▲欧亚同学们在西仓现场的学习剪影
结果呢?一个几乎没人报名的项目,转变一下观念,设计一下,就变成了一个学生都抢着参与、真心喜欢的项目。我由衷地希望这样的机会能更多一些,咱们的老师更要在其中扮演好引导者和转化者的角色,设计好项目式教学的学习路径;也希望咱们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张开怀抱,拥抱真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 " 混沌 " 与 " 琐碎 "。
以下为文化传媒学院与艾德艺术设计学院师生的西仓市集项目体验,与大家分享:
▲文 / 文化传媒学院 李瑞雪 王雪辰
当学生揉着发麻的小腿说 " 累得踏实 ",当老师蹲在轮椅边记录竹筐的倾斜角度——教育正在市集里发生着嬗变。师生深度嵌入市集生态圈,一场精心设计的 " 认知越狱 ":课堂与市场、文化与商业、城市缝隙与乡村肌理在同一条时间线里交叉发酵,学生不只是观察者,更在真实需求面前成为参与者与创造者。
01
缘起:从 " 无人问津 " 到 " 一课难求 "
当西仓跨学科项目首次招募时,报名表空得刺眼,学生抗拒基础参与式的项目实践。胡建波董事长了解到我们的困难后,提出了 " 项目教学 + 游学游历 " 的项目形式,这种设计让学生有机会与胡董事长、Local 骨干团队进行深入对话和项目制学习,还有机会前往剪鸭村、叁伍壹壹、蔡家坡游学。这个曾被冷落的项目,因为注入了 " 实习 / 实践项目 + 游学 + 工作坊 " 的灵魂,激活了学生的动力和热情。学生从最初的 " 抗拒者 ",华丽转身为项目的主动探索者、城市观察家、积极共创者和价值实现者。
▲开在仓库里的第一课:师生共同探讨项目制教学
项目开始之初,学生即对 " 实习 / 实践项目 + 游学 + 工作坊 " 的模式充满期待:" 真正的设计和创意,不是闭门造车,不是纸上谈兵,更不是想当然,而是俯下身子,走进现场,看到个体,倾听声音(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2204 班,郝宇宇)"" 想钻进那些最有故事的角落,听听摊主们怎么把老手艺玩出新花样,理解非标准商业到底怎么活起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2301 班,崔隆杰)!"" 想成为‘连接者’,思考如何用我们的创意把西仓独特的烟火气和文化 DNA 传播出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2404 班,张一诺)。"
02
体验:把西仓当巨型 " 灵感充电宝 "
" 请不要问我如何成功,要问我如何贡献 ",学生不再满足于观察,而是直面空间活化、文化叙事、消费者体验、数字传播等真实挑战,通过持续的问题生成与迭代,让课堂与市场、文化与商业、城市缝隙与乡村肌理在同一条时间线里交叉发酵。在真实需求面前,学生们成为积极的参与者与价值的创造者,他们的探索与实践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回答。真实需求面前,持续的参与比标准化的输出,更能滋养出有温度、有韧性的成长,焕发出更有生命力的城市乡村新生态。
▲从西仓到蔡家坡到剪鸭村,课堂一次次碰撞与升华
在西仓项目中,两周创下同类商品最高销售额的王嘉杰在销售笔记中记录道," 每个顾客进店时,我都想象自己是 IP 角色本身。" 他感慨自己第一次触摸到 " 设计赋能商业 " 的真实脉搏。而学生郝宇宇则感叹:" 这种课堂是设计课本里永远查不到的密码。" 学生袁艺文说,从实践中看到了艺术项目落地的复杂性,这段 " 一线经验 " 将转化为自己更系统的策划思维。
03
创新:往往藏在 " 不标准 " 里
彼得 · 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提到," 创新机会并不会随暴风雨降临,而是在微风中悄然而至 "。正是在这次充满市井烟火气的西仓市集里,我们跳脱课本框架、教室方寸与传统教学的桎梏,感受到了真实项目带来的 " 冲击 "。艾德艺术设计学院刘雅楠老师说:" 西仓项目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真实可感、环境复杂且文化底蕴深厚的‘社会课堂’ "。她惊喜于项目的 " 破圈效应 " ——当学生协助轮椅摊主调整竹筐高度时,他们正在实践真正的无障碍设计;当他们在野狗商店琢磨 IP 吸引力时,商业逻辑与用户体验的平衡已悄然种进心里。
04
教育的生命力
永远在沸腾的市井烟火里
作为一家构建 " 新本地文化 " 的机构,Local 团队提供的不仅是场地,更是持续迭代的教育接口:在这里,我们展开多维度、沉浸式的 " 解码 " 行动。学生不仅是参与者,更是敏锐的观察者和对话者。文化传媒学院李瑞雪老师期待:更多教学搭建 " 非标课堂 ",这或许正是教育的另一种答案:当知识与烟火碰撞,当师生与摊主互为镜像,课堂的围墙便在真实世界的褶皱里悄然溶解,教育也将回归它本该有的模样——在真实世界的中沸腾生长。
▲不舍与继续:学生团队合影纪念这段美妙的时光
来源 / 胡建波公众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