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有荔枝福利,送电影同款 " 小喜荔 "~
今夏," 荔枝 " 频繁刷屏。
从一本书到一部剧,再到一部电影,我们见证了《长安的荔枝》如何收获读者与观众的喜爱。
上映 18 天,电影版《长安的荔枝》累计票房 6.32 亿,收获 1686.7 万观众的喜爱与支持!
这颗出自马伯庸笔下、承载盛唐气象的水果,穿越千年,走进了大众视野,也俘获了当代观众的心。人们不仅为 " 千里送荔枝 " 的旅程动容,更为荧幕背后的文化表达和城市文旅所吸引。
我们或许从《长安的荔枝》中读懂:传统文化如何 " 活 " 在当下,影视作品如何撬动城市软实力。
传统文化的厚度,是电影打动人心的根基。作为观众,我们在《长安的荔枝》中看到了匠心。
荔枝背后,是一整套唐代文明的缩影。影片讲述的小人物李善德,接到一个看似 " 不可能完成 " 的任务——在短时间内从岭南将新鲜荔枝送至长安,供贵妃品尝。这不是简单的送货,而是一场物流奇迹,更是一道穿越唐代制度、地理与权力结构的历史横截面。
电影以荔枝为切口,展开对大唐政治系统的描摹。观众不仅能看到蜿蜒山路、风尘仆仆的奔波旅程,更能看到大唐驿站制度、贡品体系的运转逻辑。一颗水果的流转,反映出的是唐代的组织与统治。
电影之所以能" 穿越感 " 拉满,全靠细节的极致还原。服化道的精致程度,可以说是 " 显微镜级别 "。李善德穿的官服、沿路村民的造型、荔枝红的染色技术,乃至贵妃妆容的敦煌风韵,都让人仿佛走进历史画卷。
更难得的是,它的历史设定并不是 " 想象 " 出来的,而是建立在《元和郡县图志》等权威史料基础之上。连每一个地名、里程、驿站分布都精确考据,让人看得安心也信服。
好看的底层逻辑,其实是精彩故事+真实人性。《长安的荔枝》不是教科书式的历史片,而是用 " 马伯庸式 " 的写法,把历史讲得有温度、有脉搏。小人物李善德,就像生活中的我们,在面临人生的困难时,从开始的犹豫、挣扎,到一路上跌跌撞撞完成使命,他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人性的真实反应。
历史是背景,人性是核心。他的困境、压力和满腔责任感,才是观众哭笑相伴、走心入戏的根源。
仅有考据的真实远远不够。让传统文化 " 活 " 起来,还需要与当下产生真实连接。
电影真正让人上头的,是它" 古中有今 "" 今中带梗 " 的创意表达。虽然是唐代故事,但观众一点不觉得遥远,因为它在用当代语言跟你聊天,讲你听得懂的故事。
" 踢皮球 "" 画大饼 "" 卷王上司 "…… 这些现代职场金句,穿插在古代官场中,不但没有突兀,反而令人忍俊不禁。这种 " 历史会说人话 " 的表达方式,瞬间拉近观众距离,让历史变得不再高冷,反而很 " 接地气 "。
更厉害的是,它讲的是古人,但讲出了我们今天的情绪共鸣。李善德就是一个 " 社畜原型 ":卷不动但不得不卷,上有考核下有难题。他的困境,是很多年轻人再熟悉不过的状态。
他在短时间之内,翻山越岭、突发奇想地搞运输优化方案、与地方官周旋、还得担心人情世故,像极了今天在 " 甲方乙方 " 之间疲于奔命的打工人。这种古今互通的角色设定,把观众牢牢拴在情感线上。
这种年轻化表达,也让传统文化真正实现了" 破圈 "。电影上映后,B 站、微博、小红书上纷纷出现 " 荔枝妆 " 仿妆教学、角色口音模仿视频,甚至有人打卡 " 送荔枝路线 ",衍生出无数观众自发的创意内容。
这不是一个人在看电影,而是一群人在参与文化。当代年轻人不再是传统文化的 " 观众 ",而是在用他们的方式重新诠释它。
" 荔枝 " 火了,也把千年古都,西安这座城再次" 带火" 了。从《长安十二时辰》到《长安三万里》,再到如今的《长安的荔枝》,影视作品里的 " 长安 ",已经不只是历史名词,而成了一种文化符号。
这种持续不断的 " 长安出镜 ",正在重塑公众对西安的印象。盛唐的繁华、文脉的厚重、浪漫的古韵,让西安成为全国最具 " 穿越感 " 的旅游城市之一。随处可见的唐文化,无数人着我汉家衣裳慕名而来,我们在西安看到了历史可以穿破时间的桎梏,穿越 " 时光的隧道 ",活灵活现地将传统文化展现到当代。
▲ " 穿越感 " 十足 图源: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
影视火了,银幕热度转化成" 实景流量 "。这次 " 荔枝热 " 一出," 千里送荔枝 " 的打卡地图、荔枝风味饮品、小吉荔毛绒玩偶等定制文创礼包 …… 这些文化产品进入到了人们的生活里,银幕上的文化转化成了现实场景的消费体验。
游客不仅能 " 看长安 ",还能吃 " 妃子笑 " 荔枝味雪糕、体验荔枝染缬工艺、穿荔枝红唐装拍照 …… 这种从内容到产品、从 IP 到实地的闭环,才是城市文旅与文化传播的双赢。
▲ " 小吉荔 " 和 " 小喜荔 " 图源各官方
归根结底,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力,就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西安这几年不是 " 被影视带火 ",而是主动参与、主动讲述。它通过影像、内容、社交话题,逐步构建出一个立体的 " 文化长安 " 形象。
过去我们说西安 " 有文化 ",今天西安正在学会 " 怎么讲文化 "。能被看见、能被记住、还能被带走,这才是城市 IP 打造的最终意义。
历史文化不会迷路,从一千多年前走到新时代,《长安的荔枝》这部由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广东爱美影视有限公司、天津猫眼微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元气娱乐文化有限公司等出品,西安曲江影视集团等联合出品的电影,不仅 " 送 " 出了历史的温度,也 " 送 " 出了城市的表达能力。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并不古板,只要有人用心讲,它就永远不会过时。
而像西安这样有文化底蕴、又有讲故事能力的城市,也会因为一次次文化激活,走得更远,活得更年轻。
来源 / 网观西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