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鸣财经 昨天
134亿现金告急,亿纬锂能的“续命式”融资困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这是鹿鸣财经第 585 篇原创文章

作者:金德路

5 月 20 日,宁德时代‌正式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成为 "A+H" 股上市公司。

宁德时代赴港后,作为锂电池老二,亿纬锂能紧随其后。

6 月 30 日,亿纬锂能发布公告,已向香港联交所递交发行 H 股并在主板上市的申请;此次募资将用于海外工厂建设、全球产能布局及补充营运资金。

不过,对于亿纬锂能赴港,市场的另一声音是 " 续命 "。

因为亿纬锂能,眼下实在是 " 太缺钱 " 了。

财报显示,截至 2025 年一季度,企业账上仅剩 134 亿元现金;但仅马来西亚与匈牙利两个项目,就将吞掉 186 亿元。

现金流吃紧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是其 " 扩张驱动型 " 增长模式,已经失衡。

上市、续命

亿纬锂能的主营业务包括三大领域: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

作为动力电池 " 第二梯队 " 里最具代表性的玩家,亿纬锂能这两年动作频频。

一边在马来西亚、匈牙利、成都、荆门等地多个百亿级项目;一边大举进军储能赛道,试图在宁德时代的阴影下杀出一条血路。

但账面资金,显然跟不上节奏了。

截至 2025 年一季度,公司账上货币资金仅为 134.35 亿元;如果再加上交易性金融资产,也不过 180 亿元出头。

与此同时,仅未来马来西亚(86.54 亿元)和匈牙利(99.71 亿元)两个项目,就需要投入超过 186.25 亿元,基本吃掉所有现金流。

所以亿纬锂能此次想要在香港上市,确实缺钱。

如果这只是阶段性 " 紧张 " 也还说得过去,但问题是,这已经成为亿纬锂能的 " 长期状态 "。

财报来看,2020 年到 2024 年,亿纬锂能的资产负债率一路攀升,过去 5 年资产负债率合计增长了 24.23 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2024 年企业三项关键偿债指标全面下滑。流动比率从 1.58 降至 0.95,速动比率 1.25 降至 0.78,现金流量比率从 0.17 降至 0.07。

这意味着其短期偿债能力正在逐步减弱,财务安全边际不断收窄,企业对外部融资的依赖程度正在上升。

来源:企业财报

事实上,亿纬锂能一直都在不断 " 输血 "。

Wind 数据显示,2009 年上市后,亿纬锂能通过定向增发、中期票据和可转债的形式在二级市场进行了 6 次融资,直接融资超 204 亿元,以补充资金缺口。期间,以借款形式存在的间接融资高达 272 亿元。

其中,仅 2019 年至 2023 年,亿纬便多次发起融资,累计募集资金 140 亿元。对此,深交所曾发布问询函,要求其直接说明 " 是否存在过度、频繁融资的情形 "。 

进入 2024 年,公司提交了 50 亿元可转债申请,尽管遭遇监管多次问询,最终仍于年末获批;同时港股二次上市也在推进中,拟募资规模高达 300 亿港元,被广泛视为 " 续命式上市 "。

" 缺钱 ",已经不是短期项目排期导致的现金流错配,而是一种结构性困境:公司自身 " 造血 " 能力不足,只能依赖高强度融资维持高负债扩张。

从某种意义上看,这家企业的成长路径正变得越来越像一场 " 加杠杆 " 的豪赌。

那么问题来了,亿纬锂能究竟在烧什么,这样的战略是否可持续? 

烧钱扩张,产能利用率骤降

亿纬锂能的钱,都烧在哪? 

主要还是产能扩张。自 2021 年以来,亿纬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抛出数百亿级别的扩产计划,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双线并进。

仅从公开披露来看,公司已布局规划了多条动力与储能电池新产线,在湖北、广东、成都、玉溪等地遍地开花。

这些投入逻辑在战略上并无大错,但关键问题在于:产能,不等于订单;扩张,也不等于变现。

事实上,亿纬锂能的产能利用率从 2022 年的 92.8% 降至 2024 年的 69.2%,远低于行业平均 75% 的水平。在新能源车市场增速放缓、海外储能需求波动频繁的背景下,部分新建产线持续 " 吃灰 "。

大规模投入沉淀为厂房与设备,又快速推高了固定资产,而产能释放滞后导致资金回流缓慢。

叠加重资产模式本身对折旧、维护与营运资金的高要求,公司资金链承压迅速上升。

更大的挑战,还在前方。

首先是海外扩张遭遇政策与运营的双重制约。

比如,匈牙利项目需应对欧盟碳关税与供应链本地化要求,马来西亚工厂虽可暂时规避关税,但长期依然面临原材料进口依赖与物流高成本问题。

而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则设下更高门槛,要求储能项目 100% 本土化生产,叠加 40% 以上的对华电池关税,导致美国本土集成商成本飙升、订单流失。例如与亿纬签订了 15GWh 采购协议的美国企业 Powin,已于近日申请破产保护,亿纬未来的货款回收和履约也面临高度不确定性。

其次,这些项目尚未形成稳定的现金回流,导致亿纬锂能持续面临着严峻的财务压力。长期借款从 2020 年的 11.1 亿元快速增长至 2024 年的 175.7 亿元,同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 44.34 亿元,同比下降 48.9%。

可以说,亿纬已经陷入一种 " 扩得快、投得猛、赚得少 " 的困境。

亿纬锂能,弱在哪儿?

亿纬锂能当前的困境,归根结底,源于企业的商业模式的结构性劣势。

其一,亿纬缺乏完整的生态体系。比如行业龙头宁德时代构建了从矿产资源到材料研发,再到回收体系的全产业链闭环生态。 

而亿纬主要聚焦在电池生产环节,在上游资源掌控和下游回收体系构建方面,与宁德时代还存在较大差距。

其二,亿纬在研发上的投入还相对薄弱。2024 年,宁德时代研发投入高达 186 亿元,是亿纬(29 亿元)的六倍之多。研发资金的差距,直接反映在技术储备和产品代际领先性上,也限制了亿纬进入高能量密度、高毛利率产品市场的能力。

来源:亿纬锂能官网

其三,亿纬依赖 " 规模换利润 " 的商业逻辑并未奏效。

尽管近年持续大幅扩产,财务数据显示其动力电池业务毛利率仅约 14.21%,远低于宁德时代 23.94% 的领先水平。产能越做越大,却未能带来相应的利润增长,反而因费用攀升、应收账款和存货积压,现金流压力剧增,陷入了 " 越做越累、越做越亏 " 的恶性循环。

此外,客户结构集中度过高,也加剧了其经营风险。亿纬锂能的主要客户集中在广汽埃安、大运、哪吒等二三线车企,虽然近年来也进入了宝马、奔驰等主流车企供应链,但渗透程度依然有限。

客户结构高度依赖,使得亿纬一旦遭遇核心客户经营波动,资金回笼与利润水平将首当其冲,抗风险能力明显偏弱。

哪吒汽车便是典型案例,目前深陷债务危机,累计拖欠供应商货款超过 60 亿元,亿纬也在被欠款行列,并已就相关合同纠纷将其母公司合众新能源诉至法院,案件于今年 5 月 21 日开庭审理。

所以,亿纬锂能的结构性问题集中体现在,生态不全、技术投入不足、规模效应未兑现、客户结构脆弱。

因此在高度竞争和成本下压的新能源电池赛道中,只能通过不断扩产与压价换取微薄利润,陷入 " 出大力、赚小钱 " 的尴尬境地。

未来若无法在技术、生态和模式上实现突破,亿纬的 " 辛苦钱 " 可能越来越难赚," 高投入、低回报 " 的结构性困局也将持续拉扯企业增长的天花板。

结语

亿纬锂能的困境,本质上是一面镜子。

所映照出的,不仅是企业在产业链位置上的短板,更是当下整个新能源行业 " 卷生态、卷技术、卷模式 " 的残酷现实。这场没有退路的淘汰赛中,留给亿纬的窗口,正在迅速收窄。

- END -

鹿鸣财经 | 原创平台

洞悉互联网 只玩最真实的

「往期推荐」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亿纬锂能 融资 宁德时代 马来西亚 匈牙利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