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 AI 生成
北方城市即将迎来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发季,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的细分领域也迎来新进展。
8 月 3 日,沃森生物公告显示,公司与复旦大学、上海蓝鹊生物联合研发的 RSV mRNA 疫苗,已正式获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申请受理。这款基于自主研发 mRNA 技术平台的疫苗,瞄准的是预防 RSV 感染引起的下呼吸道相关疾病——一个目前国内尚未有疫苗获批上市,但国外已有 3 款产品布局的市场。这显然是一片待开拓的蓝海。
乐观预期下仍需清醒认知,国内 RSV 疫苗赛道已呈现 " 百舸争流 " 态势,艾棣维欣、迈科康生物、阿法纳生物等公司的临床进展均领先于沃森生物。
沃森生物并非首次押注 mRNA,从新冠疫苗的大规模赛道转向 " 小而美 " 的细分适应症后,RSV 疫苗成为其 mRNA 管线的第二枚重点落子。
百亿蓝海竞逐,谁破本土 RSV 疫苗困局
RSV 是引起婴幼儿和老年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可导致肺炎、支气管炎等严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它并非新病毒,疫苗研发却屡屡受挫。中国 RSV 疫苗迄今仍尚处 " 空白期 "。
长期以来,全球仅有 GSK 的 Arexvy(重组蛋白疫苗)、辉瑞的 Abrysvo(重组蛋白疫苗)以及 Moderna 的 mRESVIA(mRNA-1345,mRNA 疫苗)三款 RSV 疫苗获批上市。2023-2024 年度,RSV 疫苗全球销售额约为 40 亿美元。
Arexvy 和 Abrysvo 均基于重组蛋白技术平台,通过 CHO 细胞或昆虫细胞表达 pre-F 蛋白,然后经过纯化、佐剂添加等步骤制成疫苗。mRESVIA 则基于 mRNA 技术平台,利用 mRNA 在体内翻译产生抗原蛋白,无需体外蛋白表达和纯化步骤,具有研发周期短、易于快速迭代的优势。
其中,mRESVIA 主要用于预防 18 岁以上成年人引起的下呼吸道疾病风险较高的人群;其余两款疫苗也主要针对老年人和孕妇(通过母体免疫保护婴儿)。因免疫原性问题难以覆盖,尚未有专门针对 6 个月以下婴儿的 RSV 疫苗获批。
相比之下,国内目前尚未有该疫苗获批上市。
根据中检院数据,国内每年约有 350 万 5 岁以下儿童感染 RSV,未满月宝宝属高危群体,老年患者住院率仅次于流感。而灼识咨询数据显示,全球 RSV 疫苗市场规模预计将从 2020 年的 18 亿美元增长至 2030 年的 128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 20%。
沃森生物新获受理的疫苗,看起来和 Moderna 属于同一技术路线,均基于 mRNA 技术平台开发。从研发协作模式看,此次三方合作延续了沃森与蓝鹊生物的成熟搭档关系,双方于 2022 年签署流感 mRNA 疫苗合作协议,蓝鹊生物负责 mRNA 序列设计和 LNP 递送系统开发,沃森生物则负责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申请、临床研究及产业化工作。复旦大学则在 mRNA 递送系统领域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其中 2023 年公开的 Nb1.33C 纳米片递送技术备受关注。
乐观预期下仍需清醒认知,国内 RSV 疫苗赛道已呈现 " 百舸争流 " 态势。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包括深信生物、石药集团、丽凡达生物等 20 余家企业获得 RSV 疫苗的临床批件。
其中,艾棣维欣的 ADV110(重组蛋白疫苗)在 2024 年 8 月完成Ⅱ期临床试验,数据支持进入Ⅲ期临床研发,成为国内研发进度最快的 RSV 疫苗;迈科康生物的 MKK900(重组蛋白疫苗)今年 1 月完成Ⅱ期临床试验入组,成为首款进入国内Ⅱ期的国产 RSV 疫苗。阿法纳生物的 AFN0205(mRNA 疫苗)则是国内首个进入Ⅱ期的非新冠 mRNA 药物 / 疫苗。这些公司的临床进展均领先于沃森生物。
沃森生物能否后来居上、跻身国产第一梯队,还取决于其临床能否高效推进、生产工艺如何优化,以及后续产能与监管沟通的节奏把控,毕竟新药研发是一场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竞赛。以 Moderna 为例,其 RESVIA 研发周期长达 5 年,投入或超 10 亿美元。
从新冠到 RSV,沃森 mRNA" 二次创业 "
沃森生物并非首次押注 mRNA 赛道。于沃森而言,RSV mRNA 疫苗临床试验获药监局受理,更深远的意义或许在于其复用了 mRNA 疫苗技术平台,去打一个竞品尚未固化的增量市场。
2020 年,沃森生物与艾博生物、军科院联手推进新冠疫苗 ARCoVax,产品 6 月拿到国内首批 mRNA 临床批件,一时风头无两。但 2021 年 9 月,Ⅲ期揭盲数据一经公布就给了市场当头一棒:针对野生株的总体保护率仅 50% 左右,对 Delta 株下降到 30% 以下,而同期海外 mRNA 疫苗诸如辉瑞、Moderna 的产品保护率普遍高于 90%。
原因可能出自 LNP(脂质纳米颗粒)递送系统在国内工业化放大后包封率骤降,实际递送 mRNA 剂量需通过提高给药浓度补偿,LNP 剂量过高可能导致过度免疫激活,不良反应随之升高。除此之外,新冠病毒快速变异,抗原序列仍沿用早期 Wuhan-Hu-1 毒株,而Ⅲ期临床试验期间 Delta、Omicron 等变异株已成为主要流行株,其面对变异株中和抗体滴度下滑。
自此之后,市场对 ARCoVax 的信心受挫,最终止步于Ⅲ期,黯然退场。为应对业绩下滑及资本市场的冲击,沃森生物从 2024 年起终止了多项新冠疫苗的临床试验,包括黑猩猩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 细胞)、重组新冠病毒变异株疫苗(CHO 细胞)等。
2024 年 6 月 25 日,沃森生物公告宣告与艾博生物新冠病毒 mRNA 疫苗和带状疱疹 mRNA 疫苗的技术开发合作终止,并对公司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更新后六大业务单元中,赫然列出了 "mRNA 疫苗 BU",这为后来 mRNA 技术平台的 " 二次创业 " 埋下了伏笔。
新冠疫苗虽 " 折戟 ",但沃森生物在云南玉溪建成了年产 2 亿剂的模块化 mRNA 生产线,与国际 mRNA 巨头 Moderna 的生产策略一致;又与键凯科技等合作,跑通了 LNP 国产化供应链,减少了对海外 LNP 原料的依赖。这些 " 沉没成本 " 如今成了 RSV 疫苗的基础设施。
一款疫苗的研发经验,可以为其他同技术路径的管线提供借鉴,有助于形成管线梯队。自此之后,沃森生物调整策略,从新冠疫苗的大规模赛道,转向 " 小而美 " 的细分适应症。
2023 年底,沃森生物与蓝鹊生物合作开发的新冠变异株 mRNA 疫苗获批紧急使用,完成从临床到商业化的完整落地,成为其新冠后 mRNA 管线的起点。此次 RSV 疫苗便是 mRNA 管线的第二枚重点落子。
截至目前,沃森生物的 mRNA 技术平台已覆盖 RSV、带状疱疹等传染病,以及个性化肿瘤疫苗两大方向,但均处于早期阶段,尚未有成熟商业化产品。RSV mRNA 疫苗获受理也只是拿到 " 准考证 ",走向商业化仍需 " 过五关斩六将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丨曹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