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日报 昨天
刀郎缘何成“流动的GDP”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星标★ IPO 日报  精彩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8 月 2 日、3 日,湖北宜昌热闹非凡,当刀郎(本名罗林)在宜昌的舞台上唱响专门为当地写的新歌《秭归鸟》,台下上万歌迷和场外十万刀迷在忘情中共鸣。

这是刀郎作为歌手的荣光时刻,也是宜昌社会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乘着刀郎巡回演唱会的东风,宜昌趁势推出酒店优惠、景区免门票联动等一系列文旅消费促进措施:游客量激增逾 65%,直接消费达 3.2 亿元,综合带动 4.6 亿(12 万观众),跨区域观众消费占比高达八成以上。对此,有人戏称,现在刀郎是 " 流动的 GDP"。笔者印象中,似乎从来没有哪个歌星有刀郎这么受欢迎,成了各地文旅部门争抢的香饽饽。

2023 年 7 月 19 日,刀郎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专辑《山歌寥哉》发布。一时间全球轰动,该专辑共收录 11 首作品,有报道称,截至 2024 年底,仅其中歌曲《罗刹海市》点击量超过 400 亿次,创华语单曲历史最高纪录。刀郎 2024 年 8 月 30 日在四川资中老家举办线上演唱会,观看人数超 5200 万人次,点赞数超 6 亿次。

此后,刀郎开启了从四川成都首发的《山歌响起的地方》巡回演唱会,各地文旅部门都争着抢办,他的演唱会门票在大麦网、携程开卖,总是秒光。" 抢不到,根本抢不到!" 总有歌迷这样感叹,儿女代父母抢票一时也成为社会上流传的佳话。

刀郎所至,演唱会场所内外皆是人。山歌响起的地方,就是人流密集的地方,就是充满欢迎的地方,就是地方文旅部门嬉笑开颜的地方。刀郎巡演所到之处,大连、临沂、海口、南宁、武汉、南昌等城市文旅部门皆闻风而动。文旅局长们精心策划旅游产品对接——这场巡演已非单纯文化事件,而被各地视为激活文旅消费的宝贵 " 风口 "。

确实,刀郎本身就具有稀缺性,他身上体现了明显的时代特征与代表性意义,他是连接民众、体现当下中国社会经济特征、民族文化创新、民族自信的完美具象。

刀郎的现象级作品《罗刹海市》的引爆效应远超想象:这首歌以其独特的旋律(融合了传统戏曲元素)、极具文学性、讽刺性和解读空间的歌词(取材自《聊斋志异》),在短视频平台迅速走红,引发了全民解读、翻唱、二创的热潮,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共情。

刀郎的音乐根植于民间,大量运用新疆、西北等地的音乐元素(如花儿、秦腔、道情等),旋律朗朗上口,歌词质朴真挚或充满文学想象。在当下乐坛趋向同质化、偶像化的背景下,这种带有强烈地域特色和草根情怀的音乐显得尤为珍贵和独特,唤醒了听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刀郎在经历了早期的巨大成功(如专辑《2002 年的第一场雪》大卖)后,一度淡出主流视野,潜心音乐创作和民间音乐研究。这种低调、专注、不为名利所动,与当下浮躁的娱乐圈形成鲜明对比,他满足了大众对真正艺术的期待。刀郎拥有极其庞大的听众基础,覆盖了 60 后到 90 后等多个年龄层,他的演唱会不仅是听新歌,更是集体重温青春记忆的仪式。

刀郎个人形象极佳,演唱会还非常特别:歌颂革命的红歌占相当大的比例,每场演唱会都与当地民族特色歌曲紧密相连,如南宁演唱会的《山歌好比春江水》,杭州演唱会的《花妖》,厦门演唱会的《对岸阿姐》。刀郎无论是唱红歌,还是地方歌曲,都十分接地气,既体现了地方特色,也体现了时代正气,导向正确。

刀郎演唱会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美融合。数据清晰地表明,刀郎演唱会是强大的 " 流量引擎 " 和 " 消费引擎 ",形成了 " 刀郎经济 " 模式:每场演唱会,带动跨省观众平均占比达 76%,形成 " 万人迁徙式消费 ",以海口站为例,岛外观众人均停留 3.2 天,衍生消费达 5200 元 / 人,远超普通游客。只要刀郎开演,各地文旅部门基本上都会采用 " 演唱会 +" 模式来激活多元消费场景 。

笔者以为," 刀郎经济 " 现象深植于特定时代背景,它与文化消费精准契合,这种 " 明星 IP+ 地方文旅 " 的协同模式,与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相适应。当然,当各地积极拥抱 " 刀郎效应 " 时也要思考:如何将一时的流量转化为滋养城市文化土壤的活水?如何锻造出不可替代的地方文化品格与服务生态?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刀郎 宜昌 音乐 gdp 四川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