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闫晓寒
被认为是下一代全球 " 药王 " 的司美格鲁肽,吸引了国内众多药企加入仿制药竞赛中。如今,老牌药企石药集团(01093.HK)也正式入场。
8 月 5 日晚间,石药集团发布公告称,其附属公司石药集团百克(山东)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 石药百克 ")开发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上市申请已获受理。本次申报的适应症为成人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石药集团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是 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 -1)受体激动剂,通过化学合成法制备,按照化药注册分类 2.2 类新药申报。
GLP-1 受体激动剂主要通过 GLP-1 受体发挥作用,已被开发用于治疗 2 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管理。其核心作用机制包括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延缓胃排空及降低食欲,从而兼具降糖和减重效果。
从效果来看,石药集团在公告中表示,本次申请基于一项关键性 III 期临床试验。该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在经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中,与诺和诺德开发的司美格鲁肽相比,该产品展现出高度一致的疗效,且其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略低。
此时距离石药集团司美格鲁肽两项适应症获批临床已有一到两年时间。其糖尿病适应症在 2023 年 8 月获批临床,距离其申报上市已有两年;而减重适应症在去年 3 月获批临床,距今也有近一年半。
根据石药集团此前披露,2024 年 8 月和 9 月,其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在中国开展的用于治疗 2 型糖尿病和用于体重管理的 III 期临床试验,已完成全部受试者入组。" 集团也在积极推进该产品针对肥胖 / 超重适应症的 III 期临床试验。" 石药集团在上述公告中表示。
图源:图虫创意
加速布局 GLP-1 类药物
石药集团正在加速 GLP-1 类药物的布局。
石药百克在 GLP-1 管线产品布局较为丰富,旗下有多款 GLP-1 药物在研,其中有两个已处于临床三期阶段,分别为 TG103 注射液和司美格鲁肽注射液。
石药集团旗下创新药企新诺威(300765.SZ)在今年 3 月的投资者交流活动中表示,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减重 / 糖尿病适应症和 TG103 注射液减重适应症计划 2025 年递交上市申请,预计从 2026 年后陆续获批上市。
TG103 是石药集团自主研发的创新药,也是其内部较早期的 GLP-1 类药物。该药物原本由生物新药研发公司天境生物开发,2018 年 12 月,石药百克与天境生物达成合作,花费 1500 万元首付款及最多 1.35 亿元的开发里程碑付款,获得在中国内地进行 TG103 所有适应症开发与商业化的独家权利。当时,TG103 的 2 型糖尿病适应症已获批临床试验。
不过,时隔 6 年多,TG103 仍未获批上市。根据石药集团 2025 年一季报披露的最新进展,今年 3 月,TG103 在中国开展的用于治疗超重和肥胖的 III 期临床试验完成数据库锁库。
另一个在研的 GLP-1 药物是司美格鲁肽注射液。
不过,如今的 GLP-1 赛道已不同于两年前,有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和礼来的替尔泊肽两座大山在前,并且他们还在不断通过研发巩固护城河——今年 1 月,诺和诺德宣布全球首个口服司美格鲁肽片在中国全面上市。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新老玩家希望通过比拼新靶点、新适应症,以及口服给药、长效化等提高抢夺市场的机会。
以司美格鲁肽的半衰期为例,半衰期越长通常意味着患者需要给药的频次越低,整体依从性也更好。石药集团也在开发半衰期更长的 GLP-1 药物。去年 12 月,其司美格鲁肽长效注射液(SYH9017)在中国获批临床,适应症为用于减少热量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的基础上对成人超重或肥胖患者的体重管理。
SYH9017 是国内首款获批临床试验的每月给药一次的司美格鲁肽制剂,相较已上市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每周一次的给药方式,该产品大幅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具有明显临床优势。
石药集团在司美格鲁肽仿制药布局方面进展不算快,去年 4 月和 6 月,九源基因、丽珠集团分别提交了司美格鲁肽仿制药的产品上市申请,当年还有华东医药、正大天晴、华润双鹤、齐鲁制药等药企的司美格鲁肽上市申请获受理。今年,也有联邦制药、海南中和药业等药企的司美格鲁肽在石药集团之前上市申请获受理。
这背后,GLP-1 赛道市场空间广阔,且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而司美格鲁肽是 GLP-1 药物中最受关注的产品。在 2 型糖尿病治疗领域,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是一线用药;在减重领域,它也是该领域的最大单品。相比降糖适应症,司美格鲁肽的减重适应症受市场关注度更高,因其减重效果明显被称为 " 减肥神药 "。
诺和诺德研发的司美格鲁肽于 2017 年底在美获批降糖适应症;2021 年 6 月,在美获批减重适应症。2018 年到 2023 年,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销售额每年都实现近乎翻倍增长。而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的降糖和减重适应症,分别于 2021 年和 2024 年 6 月在中国获批。
需要提及的是,2026 年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核心分子专利即将到期,比其他市场早了五六年。接下来,GLP-1 赛道将进入混战期,国内布局司美格鲁肽的药企们也要真枪实弹加入竞赛。
频现 BD 交易
石药集团多年来在 GLP-1 领域的布局尚未出现商业化产品,不过,该领域或许将通过 BD 交易为石药集团带来实际营收。
就在不久前的 7 月 30 日,石药集团宣布与 Madrigal 订立独家授权协议,将其口服 GLP-1 受体激动剂 SYH2086 的全球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权益授予后者,交易总价值最高可达 20.75 亿美元,包括 1.2 亿美元的预付款、最高可达 19.55 亿美元的潜在开发、监管及商业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 SYH2086 年度净销售额的双位数销售提成。
根据石药集团介绍,SYH2086 目前仍处于临床前阶段,是其自主开发的新型口服小分子 GLP-1 受体激动剂,能够同时降糖和减重。
实际上,今年以来,石药集团宣布已经或即将达成的 BD 交易至少有 5 笔,涉及 AI 平台、癌症治疗、代谢疾病药物领域。作为参照,2024 年全年,石药集团达成的对外许可项目为 3 项,交易对方包括阿斯利康、百济神州等。
今年 2 月,石药集团与 Radiance Biopharma 订立独家授权协议,交易总额超 12 亿美元,包括 1500 万美元首付款;5 月,与 Cipla 就伊立替康脂质体注射液于美国的商业化订立独家许可协议,首付款 1500 万美元。
5 月 30 日港股盘前,石药集团通过 " 预告式 "BD 释放利好。当时石药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即将完成三项 BD 合作,每项的潜在交易金额接近 50 亿美元,其中一项已经处于后期阶段,预计 6 月完成。这份公告引发资本市场积极反应,当天石药集团股价大涨 6.30%。
预告发出不到半个月,石药集团在 6 月 13 日宣布与阿斯利康达成战略合作,基于石药集团 AI 药物发现平台,开发新型口服小分子候选药物,交易潜在总金额达 53.3 亿美元,包括 1.1 亿美元预付款及后续里程碑付款。
在上述公告发布前一天,石药集团披露了一份不及预期的一季报——今年一季度,石药集团营收为 70.15 亿元,同比下滑 21.9%;公司股东应占呈报溢利为 14.78 亿元,同比下滑 8.4%。其中,在集采和医保控费等行业政策的持续影响下,占比最高的成药业务当期收入同比下降 27.3%。
不过一个亮点是,今年一季度石药集团的授权费收入快速增长,为 7.18 亿元,上年同期未披露。在神经系统、抗肿瘤、消化代谢等治疗领域的成药销售收入全线下滑的背景下,BD 交易或许会为成药业务带来新的增长。
还需要提及的是,此前石药集团股价低迷已久。2021 年 6 月,石药集团股价达到 11.09 港元 / 股的高点,此后一路震荡下行。今年年初,石药集团盘中股价达到 4.22 港元 / 股的 52 周最低点,较上述高点跌超 61%。
不过,随着今年创新药行情持续火热及石药集团陆续披露 BD 交易,其股价自今年 2 月开始呈上行趋势。
5 月以来,石药集团股价涨幅明显,从 5 月 12 日的 5.43 港元 / 股涨至 6 月 12 日的 9.05 元 / 股,月内涨幅超 66%,石药集团市值重回千亿港元。7 月 30 日,石药集团盘中股价达到 10.74 港元 / 股,为近三年股价最高点。截至 8 月 5 日收盘,石药集团股价上涨 3.52%,收于 10.00 港元 / 股,总市值为 1152.20 亿港元。
8 月 5 日,时代周报就石药集团在 GLP-1 领域优势等问题,多次致电石药集团并发送邮件,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