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王晨婷
当 AI 回答 " 最适合生活的城市 " 时,珠海名列前茅。
这座以宜居著称的城市,在 AI 产业发展中找到了独特的竞争力。
避开通用型 AI 的正面竞争,珠海聚焦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医疗 AI、海洋科技等本地化场景,将 AI 技术与城市治理、民生服务深度结合。较小的辖区使得珠海 AI 应用的试错成本低,并为 AI 后续复制至大湾区其他城市或地区提供了更广阔的可行性。
虽然拥有 9000 多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但珠海是广东省陆地面积最小的地级市。不过,作为特区的经济基础和优美的海滨风光,塑造了珠海强烈的存在感。从容的生活节奏,在这里奇异地跟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和谐共生。
正如珠海人懂生活," 生活 " 也成为珠海 AI 的关键词。
珠海海边骑车的人们(图源:时代周报 王晨婷 / 摄)
" 小模型 " 多点开花
位于珠海市中心的写字楼内,整齐明亮的展示大厅演播着各类人工智能应用模型和产品,如智慧教育、工业检测、智慧医疗,多种 AI 模型的实时演示,仿佛一场未来预演。
开放式的办公室被划分为几个区域,不同背景的科研团队在此共处一室,一整面知识产权墙上,专利证书整齐排列。
这里是珠海首个大模型应用高地 " 模数空间 "。
" ‘模数空间’主要有两个定位。"" 模数空间 " 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第一个是大模型产业孵化空间,第二个是产业应用转化平台,聚集大模型、AI、数字化相关的企业和产品,进行技术研发、模型应用、算力调度、数据交易、人才实训、应用转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从国内唯一在中央网信办备案的大数值模型,到阿奇机器人、AI 海洋馆内交互式科普海洋生物的屏幕应用、智能货运平台,再到模数超市汇集了超 140 个细分行业的垂类模型和 AI 硬件产品。
对于模型企业来说,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试验论证是尤其关键的,帮企业找模型、帮模型找场景,促进模数融合,这正是 " 模数空间 " 的宗旨。
在这位负责人看来,未来模型的赛场将在垂类模型上。" 通用基础大模型的市场格局已基本成型,说实话没有几个能拼得过的,所以未来大家主要精力和赛场都会聚焦在小模型上。希望能够通过‘模数空间’这个平台为模型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好地匹配应用场景。"
" 模数空间 " 里展示的模型们(图源:时代周报 王晨婷 / 摄)
聚焦 " 小模型 ",这是珠海选择的差异化竞争路线。
根据珠海在 2024 年规划,全年力争落地 20 家以上垂直和场景大模型企业,努力把珠海打造成为中国知名 " 模都 "。截至目前,金山办公的 "WPS AI"、远光软件的 " 远光智言 " 等垂直领域大模型已率先实现商用,深译信息的多语种 AI 引擎、必优科技的人力资源大模型等也在各自领域发挥赋能作用。
实际上,垂直模型的打造并非易事。
" 打个比方,我们整个 AI 大模型就像盖一栋房子一样。地基就是算法,钢筋水泥就是数据,还需要算力,即建筑工人或者大型机械的助力,最后造出的楼是商业住宅还是公寓楼,对应的就是不同的模型产品。" 深译科技创始人林余楚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林余楚认为,在人工智能行业内,算法的核心创新大多由某几个顶尖科学家牵头完成,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则更像是 " 脏活累活 "。秉持 " 以实业心态做 AI" 的他在 2018 年选择从数据切入,并逐步发展了两大业务分支,一是将数据处理之后售卖给客户,二是利用自身已有的数据来做垂类模型。
深译科技率先选择的垂类模型赛道是葡语。
毗邻澳门,依托澳门高校科研力量的中葡自然语言资源,以及大量语言学人才的数据标注,深译科技研发出国内首个面向葡语国家市场的行业级大语言模型,开始商业落地。希望探索翻译之外的更多模型产品,深译科技正计划把自己的公司名改为 " 深绎 "。
虽然瞬息万变,但人工智能依旧是个年轻的行业。
金智维同样经历过深译科技类似的转型。
金智维已经将数字员工应用到自己公司的多个岗位上(图源:时代周报 王晨婷 / 摄)
金智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廖万里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从 2009 年组建初创团队开始,金智维就聚焦自动化、智能化赛道,并成为 RPA 领域的先行者。RPA,简单来说,就是能够模仿用户与计算机等终端的交互,接管原本需要人执行的一系列重复操作。
在进入 AI 时代后,更高的效率成为可能。通过大模型和 RPA 的融合,金智维将 " 数字员工 " 的底层技术升级为 AI Agent。目前,AI Agent 数字员工已在珠海乃至全国的政务、金融、制造业等行业领域广泛落地。
对于更年轻的入局者无界方舟来说,创业方向的选择至关重要。
无界方舟成立于 2023 年,初创团队大厂背景深厚,在商业模式上有更多的考虑。在创立次年成功推出昇腾云原生医药研发大模型后,无界方舟合伙人兼商务总监李卓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企业目前在多模态模型、智能硬件等领域都有布局。
" 我觉得垂类模型这块,比较理想的模式是能跟行业里的头部公司建立深度合作。那种一次性给对方做个定制系统、交付完就结束的‘买卖’,我们其实不太感兴趣。" 李卓说。
在他看来,真正有价值的是,对方能把其行业里的专业资源开放出来,无界方舟基于这些资源,做定制化训练,一起联合研发一套系统,最后面向整个行业的客户推广。" 后续还能持续提供技术的更新和迭代支持,这种长期绑定、共同成长的合作方式,才更有意义,也更可持续。"
发展路径各不相同,但几家 AI 企业都从珠海本地出发,找到自身在行业内的位置。" 模都 " 珠海,在先行者的带动下逐渐崛起。
珠海香洲区打造供需平台服务企业(图源:时代周报 王晨婷 / 摄)
30 多年前的 " 百万重奖 "
90 年代初,大学毕业之后的廖万里被分配到珠海的一家银行工作。那一年,光是他们一家单位就招了 100 多个大学生,珠海是全国青年向往的经济高地。
那是珠海最意气风发的时候之一。1979 年建市,次年就被列为经济特区。经济高速发展十余年后,珠海深感科技人才的宝贵,开始大力招揽人才。
1992 年 3 月 9 日,珠海召开首届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励大会,在全国率先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重奖,最高可获得总价值超过 160 万元的奖励。
当年的 " 百万重奖 " 震撼了全国科技界。据不完全统计,仅 1992 年珠海就引进了科技型企业 28 家,总投资 6 亿元;收到了 1000 多封海内外信函,其中 500 多封来自海外留学生。
如今,正值珠海经济特区建立 45 周年,在广东全省开展 " 百万英才汇南粤 " 的背景下,珠海又喊出了 " 五湖四海 先来珠海 " 的口号。
" 从上世纪 90 年代率先百万重奖科技人才,到开展全国首部人才立法、发布‘珠海英才计划’,再到全国率先实施 12 年免费教育、人才子女入学‘任选优质学位’、医保 90% 报销比例等专属保障,今年又出台全国力度最大的青年人才住房‘一免两减’保障政策,珠海用满满诚意践行‘视人才为珍宝’的理念。" 今年 4 月,珠海市政府副市长黄振球曾如此表示。
早期人才的汇聚,奠定了珠海的科创基础。如今珠海重点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四大主导产业在当时就有迹可循。截至 2024 年,珠海人均 GDP17.87 万元,在广东位居第二,在全国跻身前 20。
珠海航展已经成为珠海城市名片之一(图源:时代周报 王晨婷 / 摄)
除了城市对人才的重视和深厚的经济基础,对于来到珠海的年轻人而言,城市的宜居是他们选择留下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廖万里也曾几次离开珠海。因为工作变动辗转北京、广州、深圳各地,但最后仍然选择回到珠海创业,创立了金智维信息科技公司。
" 我认为宜居的环境尤其适合智能产业的聚合,比如我们去年从 Meta 引进了一位高层次人才,他就很喜欢珠海。" 廖万里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不仅宜居,珠海另一个吸引 AI 创业者的优势在于区位优势。
珠海是内地唯一与港澳同时陆路相连的城市,通过港珠澳大桥,5 分钟到澳门,35 分钟到香港,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经济圈、通勤圈、生活圈在珠海已成为现实。
" 珠海对于想出海的企业来说非常友好。它位于大湾区的核心区域,又靠近澳门和香港,和我们公司‘用 AI 链接全世界’的基因是不谋而合的。" 林余楚谈到。
珠海临近澳门和香港,区位优势明显(图源:时代周报 黎广 / 摄)
离 " 云上智城 " 还有多远?
正如杭州能培育出 " 六小龙 ",对于 AI 企业的发展来说,当地政府的支持是格外关键的。
" 对于人工智能企业来说,算力是较大的支出。此前有消息称,珠海给予企业的算力补贴力度不小,高于同期国内其他城市大概在 1-2 成的补贴,这是非常吸引企业的。" 李卓向时代周报记者直言。
根据今年 5 月发布的《珠海市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珠海设立总额最高 5 亿元的 " 算力券 ",降低企业使用智能算力的成本,符合条件的企业可按实际购买算力费用的 50% 获得 " 算力券 " 支持,每年度最高可使用 1000 万元的 " 算力券 "。
此外,去年珠海香洲区出台了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若干措施。对经认定的企业可给予 30% 算力补贴、最高 80% 贷款风险补偿、LPR100% 贷款贴息、30% 数字化改造补贴等政策。
从去年 " 云上智城 " 一词首次出现在珠海市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里,到 " 一把手 " 挂帅指挥云上智城建设领导小组,再到同年 5 月 27 日专门成立云上智城建设管理局,不难看出,珠海对于 " 云上智城 " 的重视。
珠海有打造 " 云上智城 " 的野心,也有招商引资的能力,但仍需要更多政策助力。
在廖万里看来,对于创新企业来说,敲开第一扇门,获得第一个研发落地验证的机会非常重要。" 因此我很欣赏珠海政府说的开放应用场景,但反过来我们也要考虑一点,企业的创新优势是否与这个城市匹配。"
他认为,各地发展 AI 的浪潮下,尤其需要结合本地优质产业资源,因地制宜选择 AI 发展的方向。地方政府需要对企业创新进行评估,是否有利于本地发展,以及珠海是否有利于该企业未来在全国的推广,在双向评估后进行深入的伴随和支持。
许多地区都在争相发展 AI 相关产业(图源:时代周报 王晨婷 / 摄)
根据 2024 年珠海市政府工作报告,珠海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 4.06%、全省第二。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184.6 件、连续 13 年保持全省第二。
但一个客观事实是,珠海作为体量相对较小的城市,财政收入相对有限,能够调动投入产业支持的财政支出也有限。2024 年,珠海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475.16 亿元,支出为 649.98 亿元,其中包含新质生产力基金项目的科学技术支出为 46.53 亿元。
对比来看,同为经济特区的深圳财政收支都在 5000 亿元以上,同样以 AI 作为重点产业的杭州财政收入约 2640 亿元。
这意味着差异化鼓励尤其关键。按照珠海的规划,其正提速建设 " 云上智城 ",加快发展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开源体系等未来产业,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抓手,推动更多新企业、新技术、新产品集聚成势。
《若干措施》明确了部分鼓励方向,如在智能终端方面聚焦智能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全屋智能家居产品、智能机器人等领域。这种一定程度上结合了珠海原本集成电路、智能家居产业基础。
事实上,珠海正在逐步明确自身在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竞争中的定位。避开深圳 " 硬核科技 " 和广州作为 " 商贸中心 " 的实力,珠海以城市作为试验场,聚焦构建 " 技术应用生态 "。
珠海正在打造 AI 大量应用的第四代新型住宅(图源:时代周报 王晨婷 / 摄)
这与珠海构建 " 模都 " 的逻辑是基本一致的,鼓励更多垂直模型在本地率先应用落地,在日常城市生活中找到合适的场景,在试验成熟后推广至全国。
在百城竞逐 " 人工智能之城 " 的今天,珠海没有选择跟风 " 烧钱 ",而是用有限的城市资源撬动未来产业生态的雏形。或许所谓 " 模都 ",不只是技术指标的累加,更是一座城市对未来治理方式、生活方式的主动塑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