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榆林 08-07
边塞遗风:怀远堡的历史追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边关烽火,古道驼铃,砖瓦斑驳,历史沉香。怀远堡在浩瀚时空中缓缓浮现,自明初建堡以来,便在黄土高原的脊背上镌刻下边疆的坚韧与守望。岁月更迭,长城内外,风沙漫漫,英雄迟暮,却难掩其往昔雄风。春去秋来,星辰变换,怀远堡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了民族的交融与文化的传承,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01

边陲历史的守望者

怀远堡坐落在横山区城南千米之外,芦河东岸的柴兴梁村白家梁山上,堡垣周长 " 二里零一十七步,楼铺十二座 "。东临东门沟,南对岗家梁,西眺西关街,北隔东门沟与李家坬遥遥相望,芦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滋养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也见证着堡内的兴衰变迁。

明天顺二年(1458)延绥镇巡抚徐垣由土门寨(今横山区殿市镇土壑马村南之雪山)移建于今址,隆庆六年(1572)加高城垣,万历六年(1578)用砖包砌城垣垛口,使其更为坚固。怀远堡的每一次修缮与加固,都记录着边疆军事防御体系的不断完善,也见证了明代边疆政策的演变。

明代怀远堡屯驻军丁及守瞭军共 739 名,配马骡 357 匹,设操守、坐堡、守备各 1 员,守瞭巡防大边长城 " 四十三里零三十七步,墩台二十七座 "。清康熙年间驻守兵 100 名,设守备统辖。清雍正九年(1731)设怀远县,该堡即为县城。民国三年(1914)怀远县改称横山县,县政府仍设于此。1955 年县城迁建于堡东北1公里处的芦河川后,此城堡逐渐颓废。

02

文脉传承的记录者

清雍正九年(1731)以五堡(响水堡、波罗堡、怀远堡、威武堡、清平堡)设县,因怀远堡地理位置适中,遂定为县址,取 " 怀柔边远 " 之意,定名 " 怀远县 "。这一决策不仅提升了怀远堡的政治地位,也开启了其作为行政中心的新篇章。

乾隆十四年,岩绿书院的创办,标志着怀远堡在军事重镇之外,也成为了文化教育的摇篮。书院的建立,不仅培养了一批批人才,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为边疆地区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尽管部分城墙、庙宇随历史的推移逐渐受损,但怀远堡的文脉并未中断,其文化底蕴依然深厚。

民国三年,因与安徽省怀远县重名,怀远县改名为横山县,这一变更不仅是地名的转换,更见证了中国行政区划调整的历程,以及怀远堡在历史洪流中的变迁。尽管名称改变,但怀远堡作为边关要塞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却永远镌刻在了这片土地上,成为后人探寻边疆历史、感受边塞文化的宝贵资源。

03

古今交融的见证者

步入怀远堡的遗址,历史的风尘与现实的宁静交织出一幅别样的景致。曾经的辉煌城垣,如今大多隐没于岁月的尘埃之下,取而代之的是炊烟袅袅的民居和随风轻摆的庄稼,自然与过往的遗迹在这里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北城墙的残段,仿佛是历史的低语,记录着边关的变迁与人间的悲欢。

钟鼓楼台虽已不复当年的雄伟,但那零星的残迹,在杂草丛中若隐若现,每一次风过,都像是遥远的鼓角争鸣,引人追溯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而今,古长城的烽烟虽已远去,但那份坚韧与守护的精神,却如同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庄稼,依旧茁壮成长,激励着后人。

这里是边陲重镇世代守护的家园故土,亦为边关英魂长眠之所。数百年过去,唯有蔓蔓青草与声声驼铃在历史的长河里回响不绝。每一块砖石,每一寸土地,都是时间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往,让每一位访客在静谧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怀远堡,一座融汇了历史风云与边疆情怀的古城,一砖一瓦,不仅是过往的回响,更是文化的延续。在这里,历史与现实相生相融,静待着每一位寻根问史的旅人,共同聆听那些被风沙掩埋,却永远鲜活的故事。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长城 烽火 防御体系 乾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