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练GymSquare 前天
35岁,体能断崖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精练 GymSquare (ID:GymSquare),作者:碧纹,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35 岁,除了步入国内职场世俗意义上的尴尬期,也是体能下滑的断崖期。

一份《中高龄求职者报告》显示,2020 年投递简历的 35 岁及以上求职者同比增长 14.9%,远高于 35 岁以下求职者同期增速。

这背后是直接贴在 35 岁以上年龄群体的标签:体能、精神,乃至整个生理状态,都出现了下跌。似乎无法连轴转出差、加班的 35 岁求职者,在职场中的隐形价值地位出现了下滑。

但 35 岁人群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并不会如此快速地发生变化。

不可否认,年龄增大将带来一定程度的生理素质下降,肌力下滑、最大心率和最大摄氧量也会逐渐下降。但这不是一蹴而就,更多的 35 岁人群开始感觉经常失眠、腰背痛和肥胖,自认为体力不济,原因或许是常年累积的不规律作息和饮食习惯。

而通过体能训练,反而可以遏制,甚至逆转体能下滑。

有人可以在 52 岁入坑 CrossFit,并在 63 岁时练出年轻时没有的肌肉线条。而被吉尼斯世界收录的最年长瑜伽老师已经 92 岁,仍然可以轻松做出倒立动作。

这告诉我们,生理年龄不代表全部,体能素质的下降与日常行为更相关。

一、肥胖、疼痛、体能下滑,35 岁的身体焦虑

比起生理,35 岁带来的心理性衰老在社会层面对个人的影响更大。

大厂裁员,称 35 岁以后体能下滑,无法继续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体重上涨,因为 35 岁以后新陈代谢开始变慢;甚至坐久了会腰疼、睡眠困扰开始加重,在众多的归因中,35 岁的到来,为一切的焦虑埋下伏笔。

璐璐在大学毕业工作后一直在坚持健身、三餐营养均衡,但在过完 33 岁的今年," 我开始格外关注自己的体重,而且我真的感觉吃两口就会胖。"

而英国国家统计局 ONS,在统计了全国 150 万人的新冠症状四个星期后,给出了更容易具有 "长新冠 "特征的群体画像:位于 35~49 岁区间、女性、有严重基础疾病的人群、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

这种焦虑心理在暗示 30 岁以上的人群,自己的体能快要开始下滑了。

再讲到越来越高频次出现的慢性疼痛问题。颈源性头痛,是颈椎病变导致的头痛,病因复杂,常与工作久坐不动、长期需要低头、伏案、伸颈的人群多发有关,且平均发病年龄仅为 33 岁,在现代都市的中青年中越来越常见

GymSquare 在采访 36 岁健身教练的阿凯时,也得到了类似的反馈," 现在,我的体能恢复会需要更长的时间,以前一周锻炼 4~5 次,现在基本 2~3 次吧。"

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35 岁真的是个临界点,身体状态会在 35 岁到来时,突然开始断崖式下滑。

职业运动员的案例或许更加明显,一般而言,35 岁已经达到了运动员的退役年龄上限。38 岁的 NBA 球员勒布朗詹姆斯已经是目前唯一一个 38 岁还在 NBA 能打出巅峰时期表现的球员。

事实案例好像让人无法辩驳,35+ 人群,已经不再年轻了。

二、35 岁不是体能衰老的分界线

但这些生理状态的下滑,真的一定与年龄有关吗?

以人人谈而色变的中年发福来说,2021 年,中国疾控中心领衔的科研团队在《柳叶刀》期刊上发表了一项关于中国人体重的研究【1】。

以 2004~2018 年间,中国城镇男性和女性不同年龄段的 BMI 指数变化为例。研究发现,在 30~39 岁时,人们的 BMI 指数会明显迈上一个新台阶,远远甩开 18~29 岁年龄段一大截。

关于这个问题,听到的最多的答案可能是:" 年龄大了,代谢不行啦。"

但事实上,BMI 指数其实在社会经济指标上的反应更加明显,收入水平、职业类型、受教育程度,都与之相关。

比如,疾控中心研究团队发表在《柳叶刀》期刊上的研究发现,BMI 指数与新陈代谢变化基本无关,更多是因为不健康的饮食和体力缺乏,比如饮酒次数、作息不规律等。

中年男人的饮酒次数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攀升【2】

换句话说,35 岁人群面对的不是生理下滑,更多是多年累积的不运动、吃太多导致的。

同样的道理可以理解为一个大家都接触过的名词:" 过劳肥 "

而在过劳肥背后,很多慢性病都会被催化激发。比如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与肥胖、心脏病和寿命缩短密切相关;而工作压力大的员工患抑郁症、失眠的风险也更高。这就会进一步体现在 30 岁 + 之后,精神下滑、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

当然,体能在 30 多岁确实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因为成年人平均在 30 岁后每十年会失去 3%~8% 的肌肉,最大心率会和最大摄氧量每年也会下降约 1%。

摄氧量至关重要,因为大部分肌肉能量是氧气与体内燃料(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结合产生的。最大摄氧量越大,机体运输和使用氧气的速度越快,那么就可以跑得更快、走得更久

而高强度运动所需的快肌纤维质量也会在在 31~40 岁之间开始下降(每年约 3%),此后继续以每年约 1% 的速度下降。

不过不用担心,大多数基于年龄和体能下滑的研究数据,都是基于个人最大运动能力的下降。对于更多的普通人来说,他们甚至还没来得及达到身体的巅峰状态,就已经先到 35 岁了

而体能下滑,同样可以通过体能训练得到提升。也就是说,如果能保持一个健康的训练计划和规律的训练频率,可以很好地缓解身体随着年龄变大的衰弱,甚至提升到比从前更好的水平。

三、35 岁不是年龄焦虑的节点,运动让人更能掌控身体

已经有很多事实案例摆在眼前,体能下滑与年龄无关,而体能训练可以帮助找回自信。

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可以看到,已经有越来越多 35 岁还在坚持健身的博主给出了答案。持续性的规律运动,身体体能和生理素质都在肉眼可见出现提高。

而今年 62 岁的小红书博主 @真真,在半退休并经历了生病和家人离去的打击后,开始了七八年坚持不懈的健身房锻炼。

经过几年的锻炼,真真的体重从 50kg 左右变成现在的 46kg 左右,体脂率维持在 17%。

健身在任何年龄都会给人带来正向反馈,紧实的身材线条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这不是 35 岁到来就会因为体能的断崖式下滑而彻底失去的。

但随着年龄增大,35 岁确实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世俗定义的年龄分界,不应该太在意,也不能不在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同时结合每周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耐力训练和 2 次力量训练,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延缓,甚至逆转身体衰老:

有氧运动包括跑步、步行、骑自行车、游泳、远足和划船,这能够增强心脏功能,帮助保持健康的体重,改善情绪和精神集中度。

力量训练可以减少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肌肉损失,促进新陈代谢,减少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平衡和协调性丧失,并有助于维持骨密度。

衰老和体能断崖不会发生在一时,更多是日常的坏习惯积累,以及心理的焦虑导致。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头痛 职场 肥胖 健身 新冠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