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参加一个出海交流活动,有个广告服务行业的分享人提到,作为乙方出海之后获客难度指数上升,因为和客户的信任建立很难。但是他觉得,中国企业可以用中国速度速度和效率卷翻本地企业。这句话,很多次被我想起,总想着讲一讲我的感受。
这几年,经常会被朋友、客户问到,怎么跟外国人做生意?有什么密码吗?
我习惯跟朋友们布施:出海做生意要先做到 " 尊重 "。但是尊重什么?最开始,我讲的是尊重本地市场和本地人的文化信仰。后来慢慢意识到,沟通方式就是受到文化信仰的影响的,一个人怎么为人处事,本质上来源于 ta 怎么被教育长大的——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是怎么教育一个人 " 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 的。这种 " 底层信仰 ",才是真正左右跨文化沟通、商务合作、团队协作的关键。
于是,我提笔写了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聊一聊:不同国家的人,在商业行为背后,藏着怎样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观?
01
我们中国人,做人、做事,都强调仁义礼智信,讲义气、讲关系,商务过程强调 " 熟人逻辑 " 与 " 信任积累 ",即 " 先做人,再做事 "。
而这种风格,一定程度上是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共同产物。
儒家讲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影响了我们对权威的尊重,对人情的看重,也塑造了我们行事中的含蓄与顾全大局;
道家则讲 " 顺势而为、无为而治 ",所以我们懂得 " 看气氛做事 ",灵活、弹性强,能在灰色地带找到生机;
再加上农业文明的影响," 关系型社会 " 是我们文化的根底:信的是 " 人 ",不是 " 制度 "。
所以你会看到,中国人做生意讲究 " 先吃几顿饭,交个朋友 ",习惯 " 话不说死 ",爱留余地。我们把 " 照顾对方情绪 "" 让对方舒服 " 当成一种智慧,而不是效率的敌人。
回想我自己接受的教育,讲礼貌、敬师长、听话而非张扬,持续在我整个成长经历里,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这是我们中国文化和思想的认知渗透。
但外国人没有这个教育背景。这样的风格,在西式的 " 契约社会 " 里,也往往会被误读成不专业、不透明、效率低。
所以我们面对跨文化的交流甚至谈判的时候,知道对方从小的成长接受的是什么意识教育,非常重要,这才能帮助我们去理解不同国家人的沟通风格为什么是这样。进而才能搞定生意。
02
欧美:契约社会的孩子,从小相信 " 规则优于人情 "
这几年做欧美市场比较多,深有感触的是,欧洲人自由奔放,日常同事交往会天南海北的聊,但是他们会很介意沟通中表达出来的不合时宜的 " 玩笑话 ",比如对个人的评价,对种族、性别等的调侃,都可能引起他们的不适。
欧美文化的底层,是基督教文化 + 启蒙运动 + 工业时代的理性主义。这些信仰共同塑造了一种高度规范、边界清晰的商业行为模式。
个体意识强:从小就被教育要独立、有主见
理性主义盛行:看问题偏重逻辑与系统性,而非人情与情绪
信任规则:他们相信 " 制度才能保障公平 ",不太轻信人际关系
直接表达:在他们眼里,直白是诚实,含蓄是隐瞒
所以你会发现,与欧美客户谈合作,他们喜欢开门见山、时间观念强、对合同细节斤斤计较。他们习惯事先把一切说清楚写明白,而不是 " 走一步看一步 "。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欧美人不理解亚洲文化中那种 " 饭桌上的承诺 "" 面子与人情之上 " 的隐形合约。
03
印度:能说善辩,灵活应变,源自宗教与现实的双重塑造
早年间,和印度客户打交道多,近些年身边的同事 / 下属印度人也越来越多,我会发现和他们 make deal 总都要听十分,信七分,千万不能期待他们的产出能像中国人一样达成甚至超出预期,否则你就有可能获得另一种 " 超出预期 "。
印度人的行事风格,一方面源于其古老的宗教与哲学传统,一方面其实可能源自他们现实社会的复杂性。
受到印度教和佛教影响,印度文化倾向于接受 " 模糊、不确定 ",强调因果、轮回、顺应命运;
而因为多年的殖民统治与分明的社会阶层的背景下,又培养了他们强大的 " 随机应变 " 能力:善于表达、能说会道,是一种社会竞争力;
社会资源获取往往靠关系网络,所以 " 说 Yes" 是维持良好气氛的开始,不一定代表承诺。
所以你会发现,印度人开会时很能讲,也很热情,但事后进展可能并不如预期那般快速明确。"Don ’ t worry, my friend" 是客套,也是拖延;"Yes yes, tomorrow sure" 很可能只是 " 我先哄你一下 "。
他们的风格并非 " 懒散 " 或 " 不靠谱 ",而是适应本国制度与文化环境的表现。
04
新加坡:规矩中的灵活,多元文化中的平衡美学
这两年,我生活在新加坡,深感同为东亚华人社会下的制度规范分明,新加坡是华人为主的社会,但是又非常强调个体、尊重等现代主义。举个例子,新加坡人自己都说大家很爱投诉,邻居把电梯弄湿了,投诉;路上车子挡路了,投诉;祖屋楼下太吵了,还是会投诉。
究其背景,新加坡融合了中、英、印、马来多元文化,教育体制承袭英式,社会秩序高度规范,是亚洲罕见的 " 规则型社会 "。
重制度、讲效率,政府治理风格深深影响企业文化;
各族群共存,造就了 " 求和不争 "" 圆融包容 " 的沟通方式;
既接受亚洲的情面文化,又坚守法律与流程;
教育中强调 "Don ’ t assume, check",所以表达上偏审慎和务实。
所以你会发现,新加坡同事总是说得温和,但做事按章来,不会随便 " 走后门 ";他们既理解中国的 " 关系逻辑 ",也能适应欧美的 " 流程思维 ",但不代表完全接受其中任何一方。
新加坡,是我们出海 " 东西文化试验场 " 的最好一站,也提醒我们:真正的沟通力,是平衡的能力。
05
真正的差异,不在 " 说什么 ",而在 " 从哪里出发 "
今天,我们先以这三类国家来初探各国人差异形成的底层密码:跨文化交流最难的,从来不是语言,而是认知背后的 " 起点 " 不同。
我们说 " 不好说 ",可能是在给对方面子;美国人说 " 你这样不专业 ",是直面事实而非冒犯;印度人说 "Yes",其实是 "Maybe";新加坡人说 "Let me get back to you",可能就是 "No"。
这不是谁好谁坏,而是各自的文化 " 底层操作系统 " 不同。你看不见它,但它时时刻刻在运行,决定了人们的表达、判断与决策方式。
这,才是我一直强调的 " 尊重 "。
因为我们出海做的不只是生意,更是在和世界不同的 " 成长信仰 " 对话。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