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 " 中央要求,当地所需,上海所能 " 总方针,自 2010 年起,上海通过人才组团、资源组团、项目组团、服务组团的方式,先后选派 5 批 10 轮共 224 名医疗专家,响应国家号召,跨越万里征途,从东海之滨奔赴帕米尔高原,扎根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喀什这片广袤热土。
在吴皓、吴韬、崔勇、周斌、陈尉华等历届上海援疆医疗队领队(时任院长)及全体援疆专家的接续奋斗、无私奉献下,在一代代喀什二院人扎根边疆、奋发图强的努力下,喀什二院综合诊疗能力和医院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今年是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区 15 周年,也是喀什二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医院 10 周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上海市第十一批援疆医疗队领队、喀什二院院长陈尉华表示,将持续深化 " 以院包科 " 帮扶机制、推动重点学科建设、加强本土医疗人才培养、引入优化诊疗技术、拓展远程医疗应用等。" 援疆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我们展示自身所学、报效祖国的良机,每个人都应心怀国之大者,做实关键小事。"
15 周年不是终点,而是沪喀两地勠力同心,共绘健康新疆、健康中国新蓝图的崭新起点。未来,沪疆携手深入探讨新时代深化沪喀医疗协作的新机制、新路径,推动 " 组团式 " 援疆工作迈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更广范围,让健康福祉的阳光普照祖国最西陲。
赋能边疆医疗,共筑健康防线
——沪喀医疗协作 15 年成果巡礼
8 月 7 日,第三届沪疆医学大会暨 2025 帕米尔医学论坛月在新疆喀什启幕。大会以 " 赋能边疆医疗,共筑健康防线 " 为主题,论坛以学术月形式举办,涵盖开幕式、各学科学术月活动及闭幕式等环节,旨在全面展示 15 年来上海市医疗援疆的丰硕成果,持续深化两地医学学术交流,共同提升边疆地区医疗服务能力。会议将围绕重点学科建设、疑难疾病诊疗、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公共卫生管理等领域,通过专题报告、学术研讨、手术示教等形式,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共同推动南疆地区医疗水平提升。
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是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疆第二医学院附属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新疆医科大学教学医院、喀什大学临床医学院教学医院、喀什地区职业病防治院,现拥有 13 个自治区临床重点专科、9 个地区质量控制中心、4 个地区重点专科、10 个地区疾病诊疗中心,13 个自治区临床重点专科中,已有 10 个向亚学科方向拓展,目前正在积极申报 6 个自治区临床重点专科。
2010 年,南疆首个新型医联体成立之际,喀什当地民众眼里满是期盼;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心筛查出的第一声清晰啼哭,让家庭重燃希望;首届沪疆医学大会上,沪喀两地专家紧握的双手,传递的不仅是医学的温度。上海(喀什)临床医学中心,从此成为希望的灯塔。
2015 年,喀什二院成功创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10 年来,从先进的电子病历系统(六级)到国家级胸痛中心(标准版)落户,从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连跃两档,到 CMI 综合能力排名从全疆第 16 位跃升至全疆第 4 位;从全球最远距离 5G 远程机器人心脏介入手术、全球首例 5G 远程国产机器人肺肿瘤根治术,到全球首例沪喀远程咽喉机器人手术接连成功," 上海技术、喀什应用 " 的愿景,从未如此清晰可触!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新质生产力在祖国西南边陲绽放的动人篇章,让 " 在家门口看上海名医 " 的幸福感,照进了南疆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同时,本次大会既是一场深情致敬,致敬 15 年来所有为沪喀医疗协作倾注心血的援疆专家、本地同仁及指导支持单位,更是一场展示,全方位、多维度展示上海 " 组团式 " 援疆在提升区域医疗水平、培育本土人才、推动技术革新,让边疆群众共享优质医疗资源方面的卓越成就与感人故事。
新起点:互联网 + 智慧医院
——沪喀医疗协作的数字化跨越
回望来时路,2010 — 2013 年,在时任喀什二院院长、第七批上海援疆医疗队领队吴皓带领下,开创了沪疆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新局面。2012 年,牵头建立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心和地区听力障碍诊治中心;2013 年,召开首届沪疆医学大会,成立上海(喀什)临床医学中心和新型医疗联合体。
2014 — 2017 年,在时任院长、第八批上海援疆医疗队领队吴韬的带领下,成功创建三甲医院,探索创新出上海 " 组团式 " 援疆模式,获中组部等国家四部委高度肯定并向全国推广。2015 年,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被评为 2015 年度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六级医院。
2017 — 2020 年,在时任院长、第九批上海援疆医疗队领队崔勇的带领下,持续深化三甲内涵建设,推进喀什地区整体医疗技术水平高速发展。2017 年,主办上海医疗人才 " 组团式 " 援疆医学论坛;2019 年,建成 ISO15189 认证实验室医院,培养研究生数百名。
2020 — 2023 年,在时任院长、第十批上海援疆医疗队领队周斌的带领下,构建 " 传帮带 " 长效机制,培育扎根当地的医疗骨干队伍。2022 年,国家级胸痛中心(标准版)建成。
2023 至今,在院长、第十一批上海援疆医疗队领队陈尉华的带领下,聚焦人才培养、医疗技术传承创新与内涵建设,国考、疆考排名屡创新高,医院管理质效显著提升,医务人员获得感、自豪感不断增强,为新时代援疆工作注入新动能、展现新作为。2023 年,新一轮(九大)沪喀临床医学中心建设启动;2024 年,援疆儿科医生联盟正式成立;沪喀临床医学中心提质扩容项目顺利立项;2025 年上海援疆医疗队员再次入选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座谈代表。
15 年来,上海援疆医疗队始终将上海优质医疗资源与当地疾病谱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批兼具南疆特征、喀什优势的特色重点学科群,包括:消化学科群、神经学科群、心脏学科群等。
同时,全力推进新一轮(九大)沪喀临床医学中心建设,包括:沪喀麻醉手术中心、沪喀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中心、沪喀口腔诊疗中心、沪喀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沪喀神经系统疾病诊疗中心、沪喀肿瘤疾病诊疗中心、沪喀心脏外科疾病诊疗中心等。
互联网技术支撑方面,2013 — 2025 年 6 月,累计开展远程会诊 6370 例,年均 500 例。其中,对接上级单位 1462 例,年均 112 例;辐射下级单位 4908 例,年均 378 例。通过建立深层次、多形式的医联体合作,秉持 " 医院搭平台、科室结对子、医生交朋友 " 的理念,与各医联体成员单位在学科发展建设、管理模式、品牌创建等多方面共享经验。
" 喀什—上海 " 跨区域肿瘤中心医联体及沪喀远程专家门诊,为患者 " 隔空把脉 ",提高了各族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2024 年上半年信息系统全面升级,建成互联网医院,开启了喀什二院 " 互联网 + 智慧医院 " 发展新起点。
一方面,上海援疆医疗队注重 " 请进来 "。在顶尖医疗人才引入层面,周良辅、戴尅戎、张志愿、葛均波、王红阳、范先群、夏强、贾伟平等 8 位院士及毛颖、周行涛、马雄等 126 名来自上海各医学领域的一流专家在喀什成立各种形式的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名家工作室等各类平台。上海市卫健委、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及上海市知名三甲医院累计 2.3 万余人次,开展授课 2765 例、教学查房 1649 次、义诊巡诊 1527 次。
另一方面,上海援疆医疗队重视 " 送出去 "。学历提升方面,上海健康医学院喀什定向本科生累计七届招生,已毕业 98 名,目前在沪学习 84 名。2013 年起,通过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合作的在职研究生培养项目,共培养 269 人次。能力提升方面,36 个临床医技科室的 123 名医务人员、15 个职能部门的 25 名管理人员赴上海进修。
" 现役 ":新技术新项目 184 项
——沪喀医疗技术创新的突破与传承
自 2023 年以来,第十一批上海援疆医疗队累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184 项,其中,南疆首例 57 项、全疆首例 20 项、全球首例 4 项。包括沪疆 5G 远程机器人肺部肿瘤手术、远程泛血管介入机器人辅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人工智能经口手术机器人远程头颈外科微创手术、5G 远程气管镜机器人手术等。
尤其,第十一批第二期专家填补各类技术空白 65 项,其中,南疆首例 17 项、全球首例 2 项,开展院外会诊 31 次,义诊 282 人次,带教 1150 人次,讲座 40 场,义诊巡诊 13 次,服务群众 1094 人次。
科研方面,喀什二院 2024 年科研项目立项 19 项,实现自治区 " 天山英才 " 培养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 3 项、自治区 " 天山英才 " 培养计划医药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 2 项等多个零的突破,还包括自治区科技援疆项目 2 项、自治区卫生与健康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2 项等。发表论文 128 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 15 篇、SCI 论文 18 篇。
今年 5 月,孙健专家工作站、马雄专家工作站、钱菊英专家工作站及季大年客座教授、段亮专家工作站等签约仪式先后举行。目前已有 64 名上海专家工作站专家,2 个学科咨询专家、客座教授 38 名,为学科建设精准把脉。
" 师带徒 " 结硕果,第一期 " 师带徒 " 科室骨干培养计划涵盖 43 名临床学员与 23 名管理学员;第二期 " 师带徒 " 科室骨干培养计划覆盖 50 名临床学员与 23 名管理学员。" 一带一 "" 一带 X" 全天候带教模式实现了从 " 师带徒 " 到 " 徒带徒 " 的转变,造血功能初步显现,成功为南疆喀什培养并留下了一支高水平且带不走的医疗卫生专业人才队伍。
伊力哈木江出生于医学世家,现就职于喀什二院心外科。2023 年至今,他先后师从上海新华医院心胸外科专家朱家全、张俊文。目前,他已能独立完成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等开胸手术,以及 B 型主动脉夹层的介入手术和先心病的介入手术。以往,A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需第一时间转往乌鲁木齐救治,部分患者在途中不幸离世。朱家全、张俊文医生给喀什甚至整个南疆地区的 A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上海援疆,不只是医疗技术的输出,更是心灵的交流,让我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医者使命有了新的认识。"
今年 3 月,喀什二院卒中中心荣登全疆质控榜首。喀什二院神经内科一病区医生阿不都克尤木 · 亚生,于 2023 年 5 月与第十一批第一轮上海援疆医疗队成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医生王子高结对,跟随学习近一年半。目前,阿不都克尤木已能独立开展高质量的神经介入手术。去年底,其团队成功开展新疆首例 " 脑灌注成像指导下超时间窗静脉溶栓 " 技术。
如今,曾是徒弟的阿不都克尤木自己成功 " 晋级 ",带教两名新徒弟且初见成效。" 这份成长与感动,我将永远铭记在心。向所有不远万里、倾情奉献的援疆医疗队队员和援疆干部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陈尉华表示,未来,将深化沪喀(九大)临床医学中心建设和 " 以院包科 " 模式;持续推进 " 五大中心 " 建设(含创伤中心);" 种子培养计划 "" 土壤改良计划 " 将持续发力;加强互联网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提升科研教学能力,助推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
目标虽多,援疆时间却相对紧迫,陈尉华甘愿做那个挖井栽树的 " 前人 "。"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他坚信:今天的每一分努力,都将在未来的日子结出硕果;每一位援疆专家的付出,都将为喀什二院新一轮的发展、为新疆各族群众的健康事业筑牢根基。
陈尉华(右一)与上海第十一批一期援疆专家朱家全回访大动脉调转术后患儿。(均上海援疆医疗队供图)
援疆感言 | 陈尉华:生命的另一种注解
站在帕米尔高原的大地上,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 " 辽阔 " 这个词的分量。这片占祖国六分之一疆土的土地,不仅延伸着我的视线,更拓展着我对生命、对医者使命的理解。
记得初到喀什的那个傍晚,夕阳将整个医院染成金色。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盯着我的洗手衣上 " 上海援疆 " 四个字,眼神里闪烁着孩童般的好奇与信任;每一次基层义诊,早早等待的各族群众期盼的眼神;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医疗援疆从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相互理解的对话。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药物和手术刀,更是一种生命的可能性;而这片土地回馈给我们的,则是关于坚韧、关于信仰、关于生命本质的深刻启示。
在祖国西极,柯尔克孜族布大妈拉住我的手,要宰羊招待我们远道而来的上海医疗队,要不是墙上挂着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她的照片,橱柜里摆满了 " 人民楷模 " 奖章和各种奖状,谁又能知道她 60 余年如一日,累计 20 万公里巡边戍边守护边疆;在克州乌恰县人民医院里," 马背上的医生 " 吴登云老院长从江南入疆 62 年,听他讲述如何骑马六小时救治难产牧民,割下自己大腿上的皮肤救治烧伤患者,这种生命的守望相助,比任何医学教科书都更生动地诠释了 " 医者仁心 " 的真谛。我们常说 " 救死扶伤 ",可在这里,我分明看到生命与生命之间最原始的相互成全。
最难忘的是在喀什救治过的一名出生仅 7 天的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维吾尔族女婴,如不及时手术救治,死亡是她唯一的结局。看着母亲眼中流露出对小生命的渴望,不善言辞的父亲在墙角低头不语,这一刻,我们深知,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医者担当。终于,在上海援疆优秀的心脏外科朱医生的精心救治下,生命得以延续,笑颜重新出现在双亲的脸颊。半年随访,小古丽虽然还不会说话,却歪着头对着朱医生露出了最灿烂的笑容;一年随访,顽皮的古丽到处捣蛋,我们都笑着说这是最调皮的 " 朱古丽 "。我想,医学的本质不仅仅是对技术的依赖,而是在有限条件下依然坚守的希望。当黎明来临,产房里的第一声啼哭响起时,我忽然懂得:在这片土地上,每一个生命的延续都是对荒芜最有力的抗争。
如今,当我翻阅手机里的照片,看到的不仅是秀丽抑或壮阔的大美新疆,更是一段段生命的启迪和感悟。我们用巡诊的脚步丈量了新疆的东西南北:在军营,在国门,在学校,在警营,在驻村工作点,在棉花田间……每一次出发,都是使命责任的驱动,每一次回归,都收获了现实沉甸甸的洗礼。义诊巡诊期间救助的维吾尔小女生塞给我的巴旦木,塔吉克族患者用羞涩生硬的国通语说出的 " 谢谢 ",柯尔克孜族医院同道临别时那个生硬而热情的拥抱……这些温暖的碎片,早已超越医患关系的范畴,成为连接不同民族的生命纽带。
在新疆的每一天,我都在经历着祛魅与重构。这里的土地教会我,真正的医疗援疆不仅仅是俯身施救,更是蹲下来与这片土地对话,去理解并尊重历史与现实的厚重,让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在新时代孕育新的可能。我想,当我收拾行囊准备返程时,也许发现最珍贵的 " 技术成果 " 不是带去的那些,而是在这片辽阔天地间不息跳动的那颗——赤子之心。
援疆岁月是生命给予我的最大馈赠,让我重新发现了医学的温度和作为一名医生纯粹的快乐。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我和我的队友们不仅用医术治愈他人,更被这里的人们用最朴素的方式治愈着。如果说技术是医学的骨骼,那么这种跨越山海、跨越民族的情感连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血脉传承,就是医学最鲜活的血肉。当塔克拉玛干的沙粒渗进我的听诊器,当帕米尔的星光落进我的白大褂,当慕士塔格峰的积雪染白我的双鬓,我知道,这段经历已经永远改变了我的行医之路——从今往后,我的每一次听诊,都将带着昆仑山脉的回响。
(陈尉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上海第十一批援疆医疗队领队、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院长)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