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一则 " 盒马告别会员店 " 的报道,刊发后引发广泛关注。报道提到,到今年 8 月底,盒马将关闭所有线下 X 会员店。这意味着盒马彻底剥离了会员店业态。
X 会员店是盒马自 2020 年开始布局的零售业态。与人们所熟悉的盒马鲜生、盒马 NB(Neighbor Business,邻里业务)等最显性的不同是,X 会员店需要有会员卡才能进入购买,会员卡的收费标准是 258 元 / 年和 658 元 / 年。
这也是会员超市的典型特点。会员超市,更准确的叫法是会员制超市。这种零售业态起源于美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进入中国,代表品牌有山姆、Costco 等。它们与传统超市最大的不同在于,消费者缴纳会员费才能获得购物资格。会员超市则通常以更精简的 SKU(最小存货单位)、更高的性价比、更差异化的产品为会员提供专属服务。
盒马放弃会员店,除了与盒马及其母公司阿里巴巴的战略调整有关外,背后还有一个行业现实:会员超市这个曾经被诸多传统零售商们视作变革出路的业态,经历了狂热发展后,如今已退至理性布局阶段。
零售商们对会员店的抢滩始于 2020 年。Costco 上海第一家门店的爆火让零售商们看到会员超市的市场机遇,盒马、永辉、家乐福、麦德龙、Fudi 等先后推出会员店,掀起一阵热潮。
但 5 年后的今天,会员店逐渐淡出它们的业务版图。在 2022 年和 2023 年年报中,永辉超市均未提及仓储会员店;2024 年,麦德龙关闭了成都、上海、武汉、北京四地的 4 家门店;家乐福曾提出要在 3 年内将 100 家店改造成会员店,但最终未达目标,它在中国的首家会员店也在 2023 年停业了。
会员超市 " 退热 " 并非 " 水土不服 ",只是在当下消费环境和玩家们的战略布局之下,会员超市不再是最合适的选择。
首先,会员超市需要有强大完善的供应链网络,以保证商品的独特性和性价比。在商品的独特性方面,山姆和 Costco 的全球供应链为其构建了独特的产品 " 采购池 ",它们甚至一改 " 先采购后售卖 " 的传统超市的运营模式,将选品标准和会员喜好前置到采购之前,倒逼供应商反向定制产品。在商品的性价比方面,Costco 规定所有商品销售的毛利率不能高于 14%,这既是对会员权益的承诺,更是供应链话语权的体现。
其次,产品力是会员超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这需要超市对自身会员及目标受众精准地洞察,并将其转化为商品。Costco 在成立之初就有一套 " 人—货—场 " 的设计,其中 " 人 " 是高收入家庭的批量采购需求,大包装的 " 货 " 和郊区大场地的 " 场 " 都是为其服务的;山姆之所以在中国市场获得快速发展,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很懂 " 中产 ",甚至能通过一些爆品引领 " 中产 " 的喜好。
再者,运营能力是会员店发展的核心考验,而运营涉及商品、人员、管理等方方面面。盒马 X 会员店在后期发展中,暴露出商品品控波动、会员权益管理漏洞导致的二手平台倒卖现象,以及体验服务降级等问题,也加速了会员店的颓势。
Costco 虽是美国最大的会员超市,但其中国市场的运营也面临挑战:依赖内部调动的用人机制掣肘开店速度;在中国消费者购物线上转移的大背景下,其线上布局启动较慢,今年 4 月才宣布覆盖全程配送。
最后,会员店的本质是 " 粉丝 " 生意,除了商品和服务外,品牌力是隐形竞争力。不同于传统超市,靠商品的进价和售价之差来赚钱,会员超市的利润来自会员费。高鑫零售的高层曾说到,旗下 M 会员店最重要的考核是续卡率,其次是会员数,然后才是业绩和利润。会员每年甘愿续费的理由,一定是对品牌的绝对信任。
综上,盒马告别会员店,或许只是这场行业理性回归中的一个注脚。当狂热褪去,留下的是对会员制超市本质更清醒的认知:它从来不是简单的业态复制,而是供应链、产品力、运营能力与品牌信任度的深度耦合,是需要时间打磨的系统工程。要知道,在中国跑得最快的会员超市山姆,也是在经历了 20 年的漫长蛰伏后,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对更多玩家而言,与其在能力暂不匹配的赛道上硬闯,不如退回原点审视自身优势:是深耕区域市场的便民服务,还是搭建更敏捷的线上线下融合体系,抑或是学习更本土化的创新?会员超市的 " 退热 ",恰恰为零售业腾出了更务实的探索空间,也再次让身在其中的人们知道,商业的本质从来不是追逐风口,而是在适合的方向上,用足够的耐心与能力,等待价值生长的时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