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昨天
“善良与正义从未缺席”,旅奥华文作家小说《到中国去》在沪发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在人类的至暗时刻,善良与正义从未缺席。" 今天,旅奥华文作家方丽娜创作的长篇小说《到中国去》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发布。该小说以抗战时期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犹太难民罗生特、傅莱为原型,再现了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艰苦卓绝的抗争和作出的巨大牺牲,凸显了中国在二战中的凝聚力和重要作用。

奥地利医生罗生特 1939 年流亡到上海,1941 年成为第一个参加新四军的国际友人,1942 年成为中共特别党员,在抗战期间救助了大量伤员。同为医生的傅莱也是 1939 年抵达上海的犹太难民,1945 年初他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批粗制青霉素并投用,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傅莱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中国国籍,余生都在中国度过。

  方丽娜用十年写成长篇小说《到中国去》。 文汇报记者 叶辰亮摄

" 这本书的写作用了整整十年。" 方丽娜说,她于 2003 年旅居奥地利后,偶然得知了他们的故事," 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让更多人看到。" 但由于她既非职业作家也不是历史学家,只能从短篇小说开始练笔,并需要大量收集、学习相关资料。发挥身在奥地利的便利,方丽娜多次探访位于奥地利、波兰的集中营,并通过丈夫的翻译从德文历史资料中找寻线索。她还曾多次拜访奥地利汉学家格尔特 · 卡明斯基——他曾千方百计寻找到罗生特的外甥女,把罗生特生前的日记整理成《中国的大时代——罗生特在华手记》出版。方丽娜也数次来到中国,走访罗生特、傅莱等曾战斗过的地方。

《到中国去》讲述了二战期间,奥地利医生罗森 · 菲尔和理查德 · 傅莱为逃离纳粹迫害,在时任中国外交官何凤山的帮助下从维也纳逃往上海,继而奔赴中国各地投身抗战的故事。方丽娜说,书名的灵感来源于罗生特的经历——从 1939 年因为逃难被动来到中国,到上世纪 50 年代初回到奥地利后得知中国人民正在抗美援朝,再次主动申请 " 到中国去 "。她希望通过文学手法,赋予历史人物鲜活的生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做出文学层面的诠释。" 主人公波澜壮阔的经历中,有我们这个民族最真实的过往,那些鲜为人知的民族记忆弥足珍贵。"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介绍,纪念馆为罗生特、傅莱开辟了专门的展厅。 文汇报记者 周俊超摄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展厅内的傅莱雕像。  文汇报记者 周俊超摄

参与该书发布会的犹太难民后裔沙拉 · 伊马斯说,这本书很值得给今天的中国孩子看,让他们了解这段历史,珍视世界和平。她也希望让更多来中国的外国游客在 " 看山看水 " 的同时,能够 " 看历史看品格 "。

" 作为青少年,我们正在了解这个世界,自己听说过犹太难民在上海被救助的故事,也从其他文学作品中了解到罗生特、傅莱的事迹。" 在同济大学附属澄衷中学高二学生郑佳蒂看来,当时国际友人投身抗战,是守望相助,也是全世界人民对正义事业的共同追求。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是《到中国去》的第一批读者。他认为,与纪念馆以真实的实物、史料展陈为主不同,小说是情节演绎,但让这段过往更为鲜活也更吸引人。通过这些故事,再次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不断打动着也吸引着国际友人主动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最广泛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这也使得新中国成立后,包括傅莱等一批国际友人愿意继续留在中国,加入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队伍。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奥地利 上海 医生 二战 文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