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5 日上午 10 点接到保险公司通知,中午 12 点就停止录单,两小时购买窗口期,根本来不及通知客户。尤其上海地区投保还需双录,更不可能出现集中购买情况。" 保险经纪人小代向记者如是讲述 2.0% 分红险 " 闪电停售 " 经过。
8 月 5 日中午 12 点,一款保底利率 2.0% 的分红型增额寿险产品突然宣告下架,这让市场对即将到来的利率切换更加关注。
7 月 25 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布的预定利率研究值为 1.99%,此数值触发了人身险预定利率调整及产品调整机制。随后,多家大型保险公司迅速响应,发布产品切换通知。通知明确,普通型、分红型、万能型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值将分别调整为 2.0%、1.75%、1.0%,且产品切换时间点确定为 8 月 31 日。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利率切换时间点,恰好是上一波老产品停售一周年。
对外经贸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3.0% 利率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停售,当下正是这些产品客户续缴保费的时间点。基于此,此轮产品停售未必会再次引发人身险产品销售热潮。
分红型终身寿险成新宠
临近 8 月 31 日保险预定利率切换关键节点,市场再现老产品集中下架潮。记者从业内获悉,多家保险公司近期加速停售存量产品,部分热销险种停售通知时间窗口缩短至两小时,引发市场关注。
据记者了解,此次停售涉及重疾险、增额寿险、年金险等多类人身险产品。有保险经纪渠道信息显示,其合作销售的数十款产品中,近三分之一已进入停售状态,其余产品多标注为最晚 8 月 31 日下架,多数产品还被标记为 " 随时停售 "。
多家保险经纪渠道收到通知,一款保底利率 2.0% 的分红型增额寿险于 8 月 5 日 12 点紧急关闭系统受理通道,其所属保险公司仅提前两小时下发通知。记者了解到,该公司同步停售的产品共有 4 款,包括 2 款分红型终身寿险、1 款传统型终身寿险及 1 款两全保险。
" ‘猝死型’产品已出现,后续此类情况还会出现。" 一家中介机构的销售主管在业务群里提示称,尽管当前产品较多,但往后产品库的 " 余粮 " 会越来越少,需加紧与客户沟通以锁定现有产品。
有保险经纪人透露,为协助客户赶上停售末班车,其团队近日晚上 10 点仍持续上传双录视频," 但紧急停售情况下,很难逐一向客户详细告知 "。
对于部分产品紧急停售的原因,有销售人员认为,与监管导向及险企风险管控相关。另据保险销售人员反馈,此轮产品下架并未引发集中抢购,这与此前 " 炒停售 " 引发的销售热潮形成鲜明对比。
在业内看来,客户需求已在此前多轮 " 炒停售 " 中被透支,此轮产品停售未必会再次引发人身险产品销售热潮。有市场观察人士认为,当前挪储意愿受预定利率边际影响逐步走弱,预计 " 炒停售 " 对销售的刺激作用趋弱。
在利率下行情况下,分红型终身寿险凭借其独特的产品属性,成为当前保险市场的新宠。记者了解到,此类产品在储蓄险销售榜单中表现突出,某中介平台 6 月储蓄险排行榜首位即被一款分红型终身寿险占据。
为何在传统型产品提供 2.5% 固定收益的情况下,2.0% 保底利率分红险更受青睐?
保险销售人员给出的演示方案显示,分红实现率 100% 情况下,38 周岁投保人一次性存 10 万元,该分红型终身寿险在交费第 4 年末,总现金价值即可达到 10 万元,超过已缴保费,至第 24 年末总现金价值预计达 20 万元,实现翻倍。核心优势在于,分红部分虽不确定,但为投保人提供了博取超过 0.5% 固定收益之外的收益可能,从而增强了产品竞争力。
分红部分来源于保险公司的可分配盈余,根据监管规定,保险公司每年派发的红利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 70%。据记者了解,分红型产品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险公司投资实力与分红实现率。
上述销售人员强调,其推荐的产品,所属公司除 2023 年受监管限高影响外,过往分红实现率表现稳健,这也是产品热销的原因。
非对称利率调整助力销售
2024 年,监管曾对分红险的分红水平实施限制:大型险企分红上限为 3.0%,中小型险企上限为 3.2%。受此影响,在产品预定利率 2.5%、原演示利率 4.5% 的框架下,行业分红实现率普遍出现下降。简单测算显示,若分红水平限制在 3.0%,则客户可获得的分红不超过 0.5%;而按原预期(4.5%-2.5%)× 70%=1.4% 计算,红利实现率仅为 35.7%。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转型分红型产品同样需高度关注分红实现率。天职国际保险咨询主管合伙人周瑾指出,保单在销售时给客户演示的收益率,是在保证收益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未来投资收益的合理预计,若保险公司未来实际收益未能达成预计,又为了维护市场形象以稳住当期的新单销售,则可能采用透支特别储备账户的方式来维持分红实现率,如此操作将会推高负债成本。因此,保险公司对分红实现率的考量需要是综合性的。
回顾上一轮产品切换,2024 年保险公司曾借力 " 停售效应 " 大力推动 3.0% 预定利率的增额终身寿险,带动保费规模大幅增长。业内数据显示,2024 年 7 月至 9 月,人身险单月保费同比增速分别达 14.9%、52.8%、11.9%,其中寿险单月同比增速更分别高达 16.1%、68.5%、15.7%,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爆发力。
进入 2025 年,寿险市场延续回暖态势。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寿险保费收入达 2.29 万亿元,同比增长 6.6%,其中 6 月单月保费增长 21%。民生证券分析指出,年初由于去年同期较高基数以及各大险企切换分红险,保费规模同比短期有所承压;2025 年 4 月后,单月保费持续保持双位数的快速增长。伴随市场利率的持续下行,分红险有望凭借 " 保障 + 收益 " 属性竞争力走强,寿险负债端有望延续回暖。
产品利率动态调整成为此轮切换的核心特征。2024 年末,已有保险公司响应监管导向,主动将分红型产品预定利率从 2% 下调至 1.5%。随着人身险预定利率调整机制被触发,多家大型险企跟进调整:传统型人身险预定利率从 2.5% 降至 2.0%,分红型从 2% 调至 1.75%,万能型从 1.5% 降至 1.0%。
东海证券研报指出,此次调整呈现 " 非对称 " 特征,传统险和万能险预定利率上限各下调 50 个基点,而分红险仅下调 25 个基点。" 非对称调整导致分红险竞争力边际提升,既契合监管对分红险销售支持的指引,也助力险企加大分红险销售力度,优化负债产品结构。"
东海证券分析师认为,调整后的分红险,仍具备较强市场吸引力。在利率持续下行背景下,同业产品亦有同步下调,例如 5 年期定存利率已降至 1.3%,中低风险理财收益已滑落至 2% 水平附近,而分红险以 "1.75%+ 分红 " 的产品属性仍有较强的竞争力与吸引力。
在周瑾看来,分红保险给予的保证收益降低,加上过往的销售模式过分强调保险产品,在保证收益上相较于其他金融产品的优势,所以降低后的保证收益,使得保险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下降,提高了销售难度。" 转型分红型产品之后,保险公司的销售模式和销售策略也需要相应升级,代理人的销售技能和话术也需要作出调整。"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